意见领袖 | 王洪章(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摘要:2024年的金融在中央的领导下,一定会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和新的发展,存量问题会随着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旧是主线任务,结构性货币工具也将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作用,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仍处于恢复期,发展面临一些曲折和挑战,但未来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社会也期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再加快一些,所以对2024年的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指标领域有诸多期待,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
适度提升GDP增长速度
2023年,国际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处在疫后经济修复阶段,全年GDP实现 5.2%的增长,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从近些年经济形势看,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从长期需求来看,2024年的GDP可以高于2023年增长速度,有助于夯实复苏基础,并可以解决自新冠疫情以来的就业、收入等各方面欠账问题。当然,GDP没有包括环境、收入分配和市场以外经济活动的价值,但是它仍然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它反映出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达到126万亿人民币,人均GDP已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参与竞争的能力。按经验数据,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即可增加就业150万〜I75万人,对于解决就业难题和提升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GDP增长也是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保证。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消费水平
增加就业渠道和提高收入水平,为消费需求增长创造条件,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快速复苏,消费始终是支撑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增速为7.2%,较2022年提高7.4个百分点。但高增速主要是建立在低基数之上,近4年平均增速仅为3.7%,与疫情前年均8%以上的增速相比仍差距较大,整体消费表现偏弱。尤其是商品零售消费项明显拖累,2023年增速只有5.8%。在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居民部门债务水平走高的情况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近两年持续低迷,从2022年3月的113.2下降至2023年12月的87.6,短期内消费需求仍面临不足。
刺激消费主要还要从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增强消费信心入手。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是激发消费的基础,既可以增强消费信心,也是促进消费的前提条件。在把刺激消费作为稳增长首要政策措施中,增加居民收入是一个可选项,比如,增加公务员工资,提高企事业单位员工薪酬水平,降低教育、养老、育儿等生活成本。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氛围,促消费的各项措施耍尽快落地,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养老以及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型消费是未来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突破口,社会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目前结构性失业问题需高度重视,尤其要拓宽年轻生产力就业渠道,维持就业增长。
加大投资是重中之重
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投资状况在逐渐改善,但仍存在生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生产信心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不旺,工业投资和产出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 50.3 万亿元,增速为 3.0%,较上年下降 2.1 个百分点,比疫情前2019年的增速降低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与2022年相比有所回升,但较2019年5.7%的增速仍有差距。
此外,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无论是GDP增长需要,还是产业转型提质需要,投资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增长转型条件。所以2024年加大投资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点,要加大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如东北振兴战略。加大战略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包括水资源、土地、林地的改造和充分利用,包括增强高端制造业优质资源的聚集力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各类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互联互通,提升通行效率。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和支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重视民间投资的作用,鼓励和保护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和领域投资的积极性。
守住盘子,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目前出口承压,随着全球制造业景气下行,2023年多数月份出口同比负增长,7月下滑 14.2%创年内最大降幅。全年出口为 3.4 万亿美元,下降 4.6%,进口为 2.6 万亿美元,下降 5.5%。净出口金额较2022年下降1.8%,对GDP增长贡献率为负。且人民币汇率贬值也拖累了出口产品价格走弱,出口“以价换量”特征明显。
2024年的外贸增长,要发挥我国出口产品的既有优势,努力在品种、价格方面保持优势,在美国脱钩断链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住参与国际大循环形势下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与平衡,保持住与欧盟、日韩、金砖国家的贸易格局,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平衡。推动区域贸易多元化,依托“一带一路”,规划长远贸易战略,充分利用好RCEP的机制,加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协议的协作。中美经贸关系遇冷,但对双方来讲,仍是体量较大的贸易体,在全球经济治理和贸易规则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共同塑造好全球贸易规则。进一步放开自贸区制度政策安排,扩大自贸区城。提升产业链全球竞争力,在数字产业、低碳领域积极参与全球对话,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寻求中国话语权。
房地产风险和地方债问题平稳处置
伴随着经济下行,部分领域风险隐患较为突出。房地产市场风险完全出清尚需要一定时间,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下降9.6%,房企偿债压力仍然巨大。2024年地方政府债券偿还额接近3万亿元,明显高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缩水,政府债务压力巨大。需要警惕这些潜在重大风险在经济金融体系的进一步蔓延,或引发系统性风险。
2024年要按照中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政策要求,坚持平稳处置、健康发展,当前主要是帮助房地产企业抒困,重点处理好大量的存量住房,可以因城施策,因房施策、有的需要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基本居住条件。有的可纳入城镇化规划,启动建设完工,在完善城镇化布局中消化存量住房。有的可由政府或社会机构收购,与金融、保险、康养机构合作,改造成康养基地。从长远看,要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土地供应、住房总量、住房结构需求、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等重要政策的安排,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服务房地产业,要坚持既积极又审慎的原则,积极的方面包括在政府指导下,用金融的手段和工具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审慎的方面主要是把握房地产的消费属性,严控其投资属性,避免产生房地产泡沫。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金融机构的力量,使房地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需求。
对地方债务风险问题,需要科学对待和妥善处置,国际上对政府债务率有风险判断标准,尽管不是规则要求,但这是长期经济管理和完整风险周期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我国持有的地方隐性债务,经过多年的审计和检查,大致是清楚的,在此基础上衡量政府债务率,再做出债务发行政策,是科学的、有效的,既不会触破债务泡沫,也不会造成财政困难,影响长期发展。
金融的责任重大
2023年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总基调愈发鲜明。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3%,较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资本市场的低迷表现,降低了市场预期和投资热情。从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表现看,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均保持上涨态势,下跌的只有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泰国、芬兰和菲律宾,且A股和港股基本垫底。这极大削弱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向支持作用,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和市场投资热情。
2024年的金融在中央的领导下,一定会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和新的发展,存量问题会随着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流动性合理宽松,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旧是主线任务,结构性货币工具也将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作用,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继续稳定市场投资预期,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一是注重结构调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出发点应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各地区发展规划,优化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新型产业的涌现与升级。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合理有效益的结构需求,符合经济规律和金融运行规律,并且会对社会经济或金融自身产生效益,实现有价值的增长。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在供给侧方面积极促进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要素市场的开放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高质量产品、技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深化服务内涵,支持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及自生能力,促进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并有竞争力。建设有效市场,发挥资本的正向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加大对有效市场投放,要改变资本市场即是股票市场的单纯观念,在加强股票市场治理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全社会各类投资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鼓励社会资金和市场主体踊跃投资,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的直接投资功能,提高全社会资本实力,激发市场活力。支持企业遵循有效性市场原则,让市场去检验各种要素的价格适应能力,引导企业去适应市场要求,参与市场竞争。
三是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我们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十分复杂,内外部风险隐患较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既需要加强金融风险治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严控融资风险、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维护好金融安全,又要坚持在金融发展中解决风险问题,在发展中有助于提升金融风险处置的效率和质量。在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中,坚持政治性和人民性,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长效机制建设,以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守住风险底线。
来源:当代金融家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