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寺耳记》的“文化基因”

《游寺耳记》的“文化基因”
2024年03月24日 15:36 北京晚报

  柳袁照

  《游寺耳记》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游记,篇幅极短,画面感却强。读这篇游记时,我不禁产生与他一同搭车去“洛南寺耳”的错觉。寺耳地处秦岭南麓,地势高低起伏,位置偏僻,近乎于与世隔绝。

  文章开篇对行路的描写,不敷衍、不累赘,简练而精当:“但见山回路转,湾湾有奇崖,崖头必长怪树,皆绿叶白身,横空繁衍,似龙腾跃。奇崖怪树之下,则居有人家,屋山墙高耸,檐面陡峭,有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出入。逆清流上数十里,两岸青峰相挤,电杆平撑,似要随时作缝合状。再深入,梢林莽莽,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樵夫伐木,叮叮声如天降,遥闻寒暄,不知何语,但一团嗡嗡,此谷静之缘故也。”

  奇崖、怪树、人家、女子、清流、青峰、梢林、野菊、云雾、樵夫……风土人情中带着清冷、清幽、清澈,可以让读者静下来,变得清净、清透、清纯。

  四十多年后的秦岭,还是这番模样吗?免不了人声鼎沸,免不了美景不复。这篇游记保留了那自然美妙的瞬间,它已成为今人脑海中的一个梦境。

  作家往往都是留住“梦境”的人。读《游寺耳记》,让我忆及三百九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杭州的西湖下雪了,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文字也是这般清冷、清幽、清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贾平凹写山,张岱写湖,遣词洗练,意境纯洁。对照阅读,我又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为游记,文字也寥寥,不过几乎通篇写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如此美景,带着一种冷落;景不大,却明澈。柳宗元惜字如金,未见情字,却字字是情。

  《游寺耳记》最精彩的地方,我认为是结尾,贾平凹到一店家用餐:“到寺耳镇,几簇屋舍,一条石板小街,店家门皆反向而开,入室安桌置椅,后门则为前庭,沿高阶而下。偌大院子,一畦鲜菜,篱笆上生满木耳,吾落座喝酒,杯未接唇则醉也。饭毕,付钱一元四角,主人惊讶,言只能收二角。吾曰:清静值一角,山明值一角,水秀值一角,空气新鲜值八角,余下一角,买得吾之高兴也。”

  主人淳朴,作者雅趣,读罢哑然失笑。原来前文的写景只是铺垫,归根结底还要写人。《湖心亭看雪》的结构也是“先景后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层层铺垫,一个比一个“痴”,痴得可爱,痴得有趣。其实《小石潭记》最后也落在了人上,用三两句道明心境:“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游寺耳记》,我又重温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之下似有所悟。这三篇文章在文字表达、结构布局、景与人的关系上是有规律可循的,甚至可以说一脉相承,或许这就叫“文化基因”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游寺耳记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03-20 芭薇股份 837023 5.7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