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324/549/w245h304/20240324/c257-57c7ca271f3e5dc2f82a8a0f1abf6623.jpg)
素描/琚理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时,中央还没有提出‘双循环’的概念,那么现在京津冀如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日前,在北京大学主办的《2024首都发展新年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学者的提问引起大家重视。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
贺灿飞介绍,最新数据显示,在国内循环中,京津冀占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的高位,具备发展创新产业的知识基础和要素基础;在“外循环”中,相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在出口额、产品附加值和生产能力中都比较弱;京津冀内部的“小循环”还未打通,造成其在“外循环”中的辐射作用较弱,约束了它参与“双循环”的能力。贺灿飞建议,“双循环”背景下,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有三个途径。
第一,在“内循环”中,京津冀已经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链高端,京津冀应该继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内生的发展模式。京津冀要形成北京研发、天津高端制造、河北物流服务的协同效应,实现“同干一件事、生产同一个产品、在同一个链上分工”,加速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第二,在“外循环”中,京津冀处于边缘位置,因此京津冀要从提升知识融合和产业链协同入手,提升在“外循环”价值链中的地位,突破现有的市场约束,促进核心技术竞争能力提升,形成基于知识转移、市场开拓的协同新格局。
第三,京津冀内部“小循环”还未打通,因此京津冀要在投资、贸易、技术转移等方面加强融通,打通内部“小循环”后,一通百通,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竞争力,同时,“内循环”和“外循环”均得到强化,将大力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进程。
本报记者 韩梅 整理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