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架起中欧跨文化交流桥梁

陶瓷架起中欧跨文化交流桥梁
2024年02月23日 06:22 媒体滚动

据学者研究,最早的陶器出现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瓷器技术完全成熟,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到访中国之后,将第一件白陶瓷带回威尼斯。此后数百年间在欧洲掀起一股“瓷器收藏热”,使中国瓷器逐渐成为世界的知名产品。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王室成员或贵族,都将瓷器作为重要收藏品或相互交换赠送的礼物。部分欧洲国家博物馆至今仍收藏着大量极其珍贵的中国陶瓷。

人们在探寻欧洲历史遗迹和古老城市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痕迹,不仅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贸易方面,陶瓷是中欧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陶瓷的精美外观和卓越品质在欧洲引起了一股热潮,推动了中欧贸易的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上,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强调不同的东方人文与精简风格,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陶瓷在中欧文化交流中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陶瓷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它的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欧洲,陶瓷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在陶瓷艺术中寻找灵感和创意。

陶瓷在中欧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hina”是西方对中国的称呼,也同样被译为“瓷器”,可见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始于瓷器。在中欧贸易背景下,中国陶瓷不仅为欧洲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更将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文化传入欧洲,加深西方国家对中国陶瓷的认知,促进中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月16日,上海博物馆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为主题举办特展。展览分三个篇章,包括“中西交通”篇、“中西交融”篇和“中西交汇”篇,展出法国、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06组瓷器,观众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穿越回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中欧陶瓷贸易的历史和文化交流。展览基于全新的学术眼光与视角,加之极高的展品选择标准,为中国观众献上一场“透物见史”的陶瓷展览,直观彰显陶瓷在中欧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以期借助文化的力量打破中西方思想的阻隔,促进全球文化交融。

15世纪之前,中欧并没有直接海上交通,东方货物需要经过中东地区中转才能流入欧洲。上述展览中展出的永乐青花执壶、金襕手碗与青花碗等,均通过旅行、外交或贸易等不同渠道,经中东地区中转才进入欧洲流通,在将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带入欧洲的同时,推动中欧交通与贸易的发展。15世纪初期到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发起系列远洋航海行动,为中欧海上交通渠道的发展创造条件,“大航海时代”随之而来,为中欧文化交流与贸易奠定基础。“大航海时代”初期,葡萄牙串起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史,出现部分订制陶瓷。这些瓷器表面的纹章、书写等存在大量错误,直观展示了中欧文化最初的碰撞,是缺乏文献记载的背景下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世界思潮的影响,中欧早期贸易留存的订制瓷器数量较少,瓷器表面纹饰主要与天主教有关。进入17世纪,东印度公司崛起,欧洲所有强国都成立东印度公司,汇集欧洲贸易商的力量,旨在取得在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改变陶瓷贸易格局。远销欧洲的陶瓷都属于来样加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中国题材、中国样式,但属于外国风格;第二类为中国题材、外国样式或中国样式、外国题材;第三类题材和样式均属于外国。这些外销瓷或多或少都存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点或结合点,具有稀缺性和代表性,能够直观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从空间维度分析,沉船与贸易网络也是中欧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陶瓷易于保存、不易被破坏,且极具辨识度。因此,根据沉船或历史遗迹中挖掘出的陶瓷,能够大致勾勒出中欧贸易往来的航线与网络,透过陶瓷挖掘每件珍贵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沉船瓷器,具体指中欧海上交通盛行使其受到海难或其他意外事故影响,沉没在海底的中国瓷器,揭示出古代中国与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网络。例如,大西洋岛屿附近的水域,沉船“白狮”(White Lion)的遗骸被发现,船上装有包括胡椒、钻石和中国明代青花瓷等在内的商品。探险家们从海底的淤泥中找到数千件中国明代瓷器。这些瓷器不仅代表中国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白狮”上发现的中国瓷器,展示了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可为当今人们理解文化多元化与贸易全球化提供宝贵的历史参考。

以陶瓷为载体展现出中欧交通史和贸易史的大致脉络,而欧洲装饰品、艺术品中若隐若现的陶瓷艺术,表明西方人对中国陶瓷艺术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带领人们以全新的视角了解历史进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欧洲人的思想、审美等产生深远影响。

欧洲油画中的瓷器以视觉记录的形式,直观展示陶瓷对欧洲人审美的影响。在欧洲油画中,经常可以看到瓷器作为绘画的主题或装饰的元素,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到17世纪静物油画,或多或少都可以探寻到陶瓷的踪迹。这些绘画作品或带有神圣色彩,或表现为奢华华丽的摆设,引领观赏者进入不同历史时期欧洲人使用陶瓷的情境,表现欧洲人思想观念的变迁。

18世纪的欧洲,一股“中风”席卷了整个大陆。许多富有的欧洲人将手中的中国瓷器重新加工装饰,以迎合当时的流行风格。这种再装饰的行为不仅体现对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的认可,更表达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倾慕和追求。通过再装饰,欧洲人在陶瓷中寻找到一种与自身文化相融合的方式,体现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尊重,展现出东西方审美趣味、装饰传统等存在的差异。荷兰静物画家威廉·卡尔夫的《静物:瓷瓶、银镀金罐、玻璃》中,就有中国瓷器的身影。横躺在最前方的青花长颈瓷瓶,在金属和玻璃器皿间极为醒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瓷瓶表面规整结实的圈足、飘逸的植物是西方艺术家对中国瓷器的再装饰,体现出中欧跨文化交流与碰撞。

17世纪,修复和装饰瓷器的工艺开始在欧洲流行。部分高端商人和贵族将瓷器与银、锡等贵重金属镶嵌在一起,制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这种镶嵌的技术和手法源于中国的“金镶玉”工艺,但在欧洲经过改良和创新,形成独具欧洲风格的瓷器镶嵌艺术。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形式,使得欧洲人对陶瓷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备受欢迎,成为王室或贵族权力、地位的象征。位于葡萄牙的桑托斯宫是欧洲最宏伟的宫殿之一,其中由大量陶瓷砖和瓷器构建而成的瓷厅更让人震惊。瓷厅的壁画、列柱、天花板等均由陶瓷装饰,展现出瓷器在欧洲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为欧洲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理念,使他们重新审视瓷器这种艺术形式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陶瓷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陶瓷工艺之一,对周边国家及欧洲窑业产生深远影响。19世纪末期,中国的外销瓷已经开始对欧洲窑业产生影响。15至18世纪间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瓷器,包括银托瓷器、西器中造、珐琅彩与纹章等,都是欧洲窑业学习和借鉴的对象。银托瓷器工艺引入欧洲后,欧洲窑业迅速制作出精美的银胎珐琅瓷;西器中造,欧洲窑业借鉴了中国瓷器的工艺,尝试将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制作中,产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法国的波旁王朝时期的瓷器。中国陶瓷对欧洲窑业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为欧洲窑业发展带来新的工艺和设计理念,而且使欧洲瓷器的整体质量与艺术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中国瓷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作为中国重要的出口货物,瓷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其在促进中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欧洲陶瓷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书写出中欧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16世纪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拥有3000多件来自亚洲的藏品,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的瓷器。这些瓷器不仅在西班牙深受喜爱,同时也对欧洲装饰风格产生影响。总之,陶瓷为中欧的贸易来往与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真实器物,以丰富的文化遗产推动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

(作者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陶瓷 荷兰 东方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
  • 03-04 美新科技 301588 --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26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