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布力往事

亚布力往事
2024年01月30日 17:47 市场资讯

  来源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CEF

  2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亚布力,想起那个冰天雪地的山谷里,一场场热血澎拜的头脑风暴,依然感慨万千。

  2001年新年伊始,同事周袁红约我,参与“第一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的报道,当时我们都是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频道(CCTV-2)《商界名家》栏目的记者。那时候,每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风头正劲,论坛话题也常常引发国内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各种讨论。我们所在的栏目无缘参与达沃斯论坛的报道,多少也有些遗憾。周袁红说,亚布力论坛主席田源的目标,就是要把亚布力论坛建设成为中国的达沃斯,作为国家队的媒体人,我们充满了期待。哪些人会来参会,论坛将讨论哪些话题,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讨论?我们既兴奋又些忐忑。我们所在的栏目《商界名家》长期做企业家报道,对此高度重视,派出了包括主持人杨平、记者周袁红、乔红、赵晨、摄像王文亮、李建军、王旭飞等8人组成的报道组。由于是第一届亚布力论坛年会,当年参与报道的媒体同行还比较少,我们这个8人小分队格外引人注目,获得了论坛组委会各方面的关照。

  2001年,首届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

  2001年1月,是记忆中最寒冷的冬季,暴雪加严寒,北京的最低气温已经到了零下十几度,而亚布力则是-40℃左右。出发的时候,我们穿上了压箱底的最厚的衣服。飞机降落在哈尔滨太平机场时没有停靠廊桥,需要乘坐摆渡车,在走下飞机悬梯那一段,我就感觉自己被冻透了。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安置好行李就去买衣服,越厚越好。

  我们是提前一天到达哈尔滨的,因为是第一届论坛年会,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跟组委会对接,其实也没有时间去买衣服。没想到,傍晚的时候组委会宫大姐给我们送来了连体滑雪服,说是专门从体育部门借来的。衣服又轻便又保暖,有了这样的铠甲加持,顿感温暖,当天工作结束之后,我们连夜去逛了中央大街、看了松花江上的冰灯,尽管鼻子都要冻掉了,但是我们还是冒着严寒吃了冰棍,这个以南方人为主的小团队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我们随论坛组委会工作人员一起从哈尔滨出发,驱车7个多小时,前往200多公里外的尚志市亚布力镇。尚志市原名珠河县,为了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和他所领导的抗日将士在珠河县的丰功伟绩,在1946年改名为尚志市。车队穿过茫茫雪原,载着200多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前往山谷深处的亚布力镇,来宾们不仅要体验-40℃的极寒低温,也将经历炽热的头脑风暴。

  到达会议地点亚布力风车山庄,是下午两三点钟,但是天已黢黑。组委会给所有来宾每人准备了一套全新的滑雪服和雪地靴。有不少南方来的企业家,穿着呢子大衣或皮夹克,被室外的风雪裹挟着,一群一群地冲进风车山庄的大堂,搓着手、跺着脚,体验着极度深寒,兴奋中透着担忧,我也在想,这么冷,未来几天怎么过啊。半个小时以后,当他们走出房间再出现在大堂里时,不论男女,都换上了统一的背带裤、滑雪服,就像同一个运动队的队友。整齐划一的服装不但解决了大家御寒保暖的需要,更淡化了来宾之间的身份,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上点年纪的男企业家抱怨说,背带裤设计不合理,前面没有拉链,上厕所不方便,大家先是愣住了,然后又噗呲笑了,原来这位老兄把裤子穿反了。他自我解嘲说:年纪大了更需要学习,不然连裤子都不会穿了。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是第一次接待这么大规模的会议,服务员队伍不够,临时在当地村里找了一些人来帮忙,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房间安排错了,服务员就想让里面已经入住的企业家出来,但是里面的人给了她重新安排的建议,服务员理解不了,跑到会务组抱怨,说那个白头发的老爷爷不腾房,怎么办?会务组的人也懵,哪有什么白头发的老爷爷呢,赶紧去房间看,原来是著名的投资家美林证券的刘二飞。其实,当年刘二飞总还很年轻,可能是服务员没有见过少白头的人,闹了笑话。风车山庄大堂的沙发上、桌子旁、窗户边,一群一群的参会者,或是老相识,或是新朋友,他们交换着名片、热烈交谈。

  亚布力论坛年会现场

  参加第一届亚布力论坛年会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到今天想起来也依然是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段永基、王石、冯仑、史玉柱、张朝阳、李东生、陈东升、黄宏生、成思危、艾丰、易纲、张维迎,等等,随便一个人,就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方响当当的人物,几乎涉及了当时国内主要的产业领域和重要的研究机构。几天的时间,主论坛与分论坛交叉推进,学者与企业家们各抒己见,头脑风暴让人目不暇接。

  中国人民银行易纲教授用一个竞拍游戏,提出了投资失败何时止损的思路与对策,让大家耳目一新。当时“新经济”还是一个刚萌芽的时髦词,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台上的一句发言:“新经济就像是墙上的美女,每个人都在想象自己会跟她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引得全场来宾在一片哄笑声中开启了对新经济的热烈讨论。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说:房里产的暴利时期已经过去了,万科的利润率,只能8%。

  经济学家艾丰说:中国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龙的经济;龙头已经上了天,龙尾还在地里面。

  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说: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论坛上爆出的这些“金句”就像黑夜里的星星,在每个与会者的心头都开出一片片小花,照亮道路、指引方向。

  与室内的激情洋溢形成极致反差的是室外的低温严寒。即便是白天,室外温度也低于-30℃,站在外面10分钟,眉毛上就能结一层冰。在亚布力滑雪场的山脚下,我们当时要拍摄出镜记者赵晨的一段口播,他本来想说:“我身后亚布力雪场的几条滑道,就像是从天而降的哈达,在欢迎参加首届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的嘉宾们。”但是他的脸被冻僵了,舌头不听使唤,说了十几遍,就是说不完整,不受控制的清鼻涕在他的滑雪服上留下两条反光的冰条,没戴帽子的头顶像一口锅飘散着热气。

  更惨的是一位摄像同事,脸贴着摄像机被冻住了,头和摄像机成了一体分不开。往室内撤退的时候,大家本想帮他一起抬着摄像机和三脚架,但是众人走动起来脚下高低起伏不一致,撕扯着他的脸,把他疼得嗷嗷叫,最后只能他自己抱着整套设备,一干人扶着他,狼狈逃走。因为担心摄像的脸被冻伤,一干人迫不及待地就跑进了温暖的室内。等摄像脱险之后,我们发现,那台跟他有着“贴脸之交”的摄像机居然死机了。经向当地电视台的同行请教才知道,因为缺少温差过度,导致进入摄像机内部的水汽结冰,冻住了机器。

  就像大家在论坛上放飞思想一样,我们这群央视记者也放飞一次。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演播室,邀约嘉宾做了6场访谈。亚布力的冬天,下午三四点钟天就黑了,大家滑雪归来,坐而论道,直到半夜;白天放飞身体,晚上放飞思想。

  那时候,各行各业学习“三个代表”,我们平时采访企业家时,他们在媒体面前常是战战兢兢,欲说还羞、欲说还休。但是在亚布力的采访跟在电视台演播室完全不一样,他们真实生动、热血奔涌。记得其中一位嘉宾是香港汇丰银行的董事钱先生,他带着一只被冻伤的耳朵来到访谈现场,为了拍摄效果,他欣然同意拆掉纱布。虽然镜头尽量躲开了他那只冻得通红、几乎是半透明的耳朵,但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滴一滴血水从他的耳朵滴落到衣服上,而他全然不顾,一直专注于话题的讨论。

  随着论坛活动的展开,受伤的人在不断增加。后几天的会场上,每天都有“伤兵”进场,有脸上贴着纱布的,有耳朵包着纱布的,还有撑着拐棍的,形态各异,面带幸福。每有“伤兵”进场,会场总会引发笑声和掌声,身边的企业家会关心地拍拍肩,真诚地让座,给予帮助。

  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冻伤和滑雪摔伤。20多年前,滑雪还是非常小众的运动,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踩上滑雪板,虽然组委会请来了当地的滑雪运动员给大家当教练,但低温严寒和运动危险也是客观存在的。而那些已经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们面对风险还是勇敢地投身其中。王石和搜狐CEO张朝阳在教练的陪伴下,从坡度比较大的雪道上冲了下去,后来王石发生了手指骨折,张朝阳顺利放飞,学会了滑雪,上了高级道;华泰保险创始人王梓木偏离雪道摔进旁边的树林里,撞伤了腰......但很少有人撤离,多数人带伤坚持参与了整个论坛。

  首届亚布力论坛年会,我们央视《商界名家》栏目报道组在CCTV-2播出了4集30分钟时长的节目,把亚布力论坛提出的经济发展理念和他们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传播。

  我们持续两年进行了亚布力论坛年会的报道,后来由于工作调整原因,我对亚布力论坛的后续发展没再过多关注。但是我从另一个人的事业轨迹上,看到了亚布力论坛产生的影响。这个人,就是2000年拉我一起去报道首届亚布力论坛的我的央视同事周袁红。亚布力论坛让她产生了投身企业、创业的冲动。两年后,她从央视辞职,入职创维集团,第三届亚布力论坛年会召开时,她以董事长助理的身份陪同黄宏生董事长和夫人再次出席。

  几年之后,周袁红开始自己创业,选择了看上去起点很低、当时名声也不是太好的家政行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阿姨来了”。她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敏锐地意识到市场机会和行业痛点。她说,亚布力论坛是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亚布力论坛的这些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拿着钱买不到什么?那就是家政啊!

  面对从业者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流动性强、专业培训不足,以及雇主与保姆签私单、店长单飞撬行等家政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艰苦地摸索,周袁红十几年如一日,苦心孤诣,首创了家政经纪人制,将经纪人、阿姨和雇主进行利益捆绑,用经纪人的利益去绑定客户的服务体验;她创办培训学校,为阿姨提供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平台。十几年来,“阿姨来了”从北京出发,目前已经发展到20多个城市、线下门店110余家、服务超过30万户家庭、为超过46万名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

  周袁红不止一次地说,参与首届亚布力论坛年会,是她人生的重要拐点,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她的认知,让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女青年发生了改变,想做实实在在的、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的事情。经济学家艾丰在亚布力论坛年会上提出的龙行理论,她觉得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时隔二十多年后她感叹道:“直到现在,龙头上天,互联网支付、高铁、电动车,等等走在世界前列,还有数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他们还在“地”里面。家政,不就是龙形经济的体现吗?龙头,是客户,龙尾,是家政员。而我们是舞龙的人!”

  在创业初期,亚布力论坛很多企业家都是周袁红的早期客户。多年前,在创业的至暗时刻,周袁红认为自己必将跟家政死磕到底,没有可能再重回新闻行业后,她进行了一次清理,把涉及到亚布力论坛的各种历史资料送给亚布力论坛秘书处,他们回赠了一本书《亚布力的光芒》。她在里面看到陈东升董事长的一篇文章,里面写到:一个企业的成长,三年定生死,五年打基础,八年站稳脚跟,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醍醐灌顶,痛快淋漓!她说:“亚布力论坛的光芒照亮了我,这句话成为了我心焦气躁、忍无可忍时再忍一忍的一剂良药。”

  “阿姨来了”从北京崇文门外的一间居民房里起步,如今已做成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家政平台、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文明岗、商务部精准扶贫“百城万村”试点企业,国家发改委家政领跑者企业、北京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巾帼家政企业、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周袁红本人也从一名央视记者,成长为家政行业的代言人,拥有了很多社会身份和荣誉,比如,全国工商联养老与家政服务业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2022年1月,她受邀出席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企业家座谈会,受到总理当面勉励:把品牌做好,高质量发展。这让她肩负了更大的责任:要努力成为家政行业的“国家队”。

  从亚布力出发,周袁红身体力行地走上了创新、冒险、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不懈的创业之路,一步一步地向着亚布力论坛这个企业家的精神家园靠拢。亚布力论坛年会延续二十多届,相信有大批的创业者在亚布力精神的感召下,创建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为我们的生活便利和社会发展,持续发光发热。

  马上又到春节了,2024年亚布力论坛年会临近,不知谁会去参与,又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我问周袁红,你会去吗?她说,早在2017年的时候,她创业的十年之际,曾经偷偷报名缴费去参加过一次亚布力论坛在宁夏举行的夏季论坛,见到了那些久违的人,久违的面孔,她感受很复杂,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说。后来,她再次见到田源总,作为亚布力论坛发展的见证人,田总请她写一篇亚布力论坛的文章,她欣然答应,然后就找到了我,让我执笔。在我心里,亚布力论坛不愧是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家园。我衷心祝愿亚布力论坛越办越好,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家成就精彩!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其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26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