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 娜
补贴退坡、抢装潮后,不少风电企业大打“价格战”。
2023年,风电机组容量进一步扩大,中国风机进入大兆瓦竞赛阶段,风电技术进入“无人区”。陆上风机单机容量突破10兆瓦,18-20兆瓦海上风机下线。
从核心部件主轴承材料及制造首次实现国产化,到叶片主梁结构突破性使用碳纤维材料,重量减轻百分之二十,我国超大型风机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更是接近100%。
大兆瓦风电机组的持续革新,推动风机价格一路走低。2023年第四季度,陆上风机价格最低跌破1000元/千瓦,整机商利润持续摊薄。从2021年开始的本轮风机价格战,已绵延两年有余。风电全产业链收益下滑,整机商厮杀激烈,部分小型整机商退出历史舞台。
出海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中国风电主机产能达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的产量达到全球市场的70%。供应链建设、技术迭代带来的快速降本,让中国整机商在海外竞标中占得优势。
然而,过度内卷引发的“价格战”裹挟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之路推向难上加难的境地。2020年、2021年分别迎来陆上风电及海上风电的“抢装潮”,为保高额电价,一些良莠不齐的供应商进入目录,埋下诸多质量隐患。2021年陆上风电平价之后,风机起火、倒塔、叶片断裂等安全事故愈发频繁,更多企业从突破技术壁垒、加速产品迭代到关注质量与安全隐患。
风起的时候,带动的速度和规模掩盖了很多问题。而当潮水退去,抢装潮的“红利”不再,各种问题一一显现。
风机大型化加速 产业链收益下滑
2023年风电装机实现高速增长,但整体需求不及年初预期,招标量、中标量齐齐下滑,风机价格不断探底,风电项目整体推进速度放缓。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41.39吉瓦,同比增长83.8%;全国风电累计建设投资完成额为2020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为2029小时,同比增长1.0%。
中国工业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各省区市发改委1-12月份核准批复的风电项目,共计核准395个,规模总计63.58吉瓦。其中,11月单月核准风电项目规模最大,为8.75吉瓦;8月单月核准风电项目数量最多,高达63个。
装机量大幅增长,基本复合年初预期。2023年二季度,国内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开工量略低于预期,相关企业业绩受到影响。三季度以来,装机量明显回升,6月之后逐月累计增速维持在70%以上,个别单月同比增长超过100%。对比我国风电历年新增装机,2020年新增装机为历史最高,达到71.67吉瓦。业内预测,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与2020年相比,或不相上下,甚至有望超越2020年,创历史新高。
风机大型化加速,产业链收益下滑。“做高塔筒、拉长叶片”,为快速提升风机发电量,风机大型化进程持续加速。2023年主力装机机型进一步提升至6兆瓦平台,带动单机容量进一步快速提升。
风电行业成本下降的同时,整机商利润亦在下滑。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中车(601766.SH)、东方电气(600875.SH)、金风科技(002202.SZ)、明阳智能(601615.SH)、运达股份(300772.SZ)、三一重能(688349.SH)、电气风电(688660.SH)、湘电股份(600416.SH)、*ST华仪9家头部风电整机商,净利润总计123.071亿元。其中,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三一重能、电气风电、*ST华仪6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以电气风电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6110.3%。电气风电和*ST华仪两家出现业绩亏损。1月16日,*ST华仪终止上市并摘牌,成为2024年A股退市“第一股”。风电整机商内卷进一步加剧。
大型化冲击显现,风机交付均价显著下滑。2021年下半年,主机交付价格开始下行,机组大型化的市场冲击开始显现。2023年上半年,各家主机厂风机单位售价(不含税)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29%-37%。相对应,主机厂风机产品毛利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机组大型化降本过程中,主机厂报价提前预支了降本和降价空间,但机型的快速迭代造成规模化效应减弱,其结果是成本降幅慢于价格,造成了风机阶段性的盈利压缩。
2022年海陆风招标的爆发式增长,导致2023全年市场以消化为主,风电项目招标量、中标量齐齐下滑。
华创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风电招标量达64.3吉瓦,同比下滑30.3%。分类来看,2023年海上风电、陆上风电招标量分别为8.9吉瓦、55.4吉瓦,同比下降40.6%、28.3%。2023年风电招标项目涉及开发商共59家,其中国家能源位列第一,招标规模达12吉瓦,占比18.7%。2023年风电中标量达69.9吉瓦,同比下滑15%。分类来看,2023年海上风电、陆上风电中标量分别为9.1吉瓦、60.8吉瓦,同比下滑33.8%、11.2%。2023年整机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位列前四,中标规模分别为12.2吉瓦、10.5吉瓦、9.6吉瓦、8.6吉瓦,占比18.3%、15.8%、14.4%、12.9%。
风电机组中标价格不断探底。2023年,陆风全年投标均价约在1584元/千瓦(不含塔筒、含税),同比下降约14%。海风价格下降至约2936元/千瓦(不含塔筒、含税)。2021年至今,国内风机价格近乎腰斩。对于风机价格走势,有整机商曾公开表示,目前,陆上风机的招标价除了个别大基地项目、大机型项目外已基本触底。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陆上风机价格2021年起即进入跌势,两年内跌去5成左右,2023年价格波动较小,但始终处于低谷;海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则在一年内从70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降至了目前的3500元/千瓦左右的低点。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与海外风机厂交付价格正呈现严重分化。2020年四季度,维斯塔斯风机交付价格为71万欧元/兆瓦,到2023年三季度提高至105万欧元/兆瓦,增长48%。而同期,金风科技风机交付均价从3634元/兆瓦下降至2200元/兆瓦左右,下降幅度接近40%。以目前的数据来看,海外主机厂商用风机价格已是我国主机厂的3.5倍以上。
结束阵痛期 海上风电将迎省补“抢装潮”
相较有所放缓的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增速,经过3年平价阵痛后的海上风电或在2024年迎来省补“抢装潮”,全年风电装机有望实现增速。
2023年12月21日,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截至2023年12月,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2亿千瓦左右。
2024年,陆上风电有望继续稳健发展,其中风光大基地建设、分散式风电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与此同时,《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的出台有望推动“以大代小”——老旧风机的改造升级,释放存量风能资源。
从各省规划的“十四五”海风装机目标总计超50吉瓦来看,当前完成度尚不到一半的海上风电,也将进一步提速。据瑞达恒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沿海地区规划了16个产业集群,国内海上风电大型产业基地总产值已逼近万亿元水平。
2022年和2023年,由于疫情、用海政策调整以及军事、航道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海上风电项目推进缓慢。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十四五”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仅22吉瓦,完成度不到一半。如果要圆满完成各省市制定的“十四五”目标,2024-2025年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必将明显提速,迎来一波装机小高峰。
对此,中邮证券保守预测,2024年海上风电装机量有望提升至8-10吉瓦;国海证券认为,2024年海上风电装机量有望达到10吉瓦以上;华福证券最为乐观,预测海风有望迎来开工和装机的大年,新增装机将达10-15吉瓦。
中国海上风电正处于向平价上网过渡的关键阶段,大型化和深远海成两大趋势。
风机大型化进程加速,价格战转向质量战。作为整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机组大型化体现整机厂技术竞争力,将对风电塔筒/管桩、主轴等核心零部件提出更高要求,风电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龙头的竞争优势显著。
中国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亟需自己“蹚”路。一方面,离岸距离逐步提升,柔性直流技术逐步起量;另一方面,风电基础逐步从桩基、导管架发展到漂浮式基础。其中,漂浮式技术度电成本高,仍处于商业化的前期。
产能供应过剩,风机出口或进一步增长。机组大型化和成熟的供应链助力中国陆上风电市场发展。风机零部件供应商也在持续进行产能升级及扩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新一代风机的部署应用。数据显示,中国风机主要零部件的产能已经达到未来十年平均国内市场需求的两倍。产能供应过剩,加之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进一步促进风机及其相关大部件的出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提醒,与家电等产品的出口不同,整机商“出海”并非止于“卖风机”,更关键的是完成风电项目建设,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熟悉各国的政策法规环境,还需要参与融资、认证、物流、施工安装等其他诸多环节。
1月8日发布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提醒,应进一步提升基础制造业工艺水平和材料制造水平,加强国产品牌替代应用。重点集中在大型化轻量化的叶片、模块化智能化的齿轮箱、集成化和子系统模块化的变流器控制系统。同时,进一步调动开发企业应用国产主轴轴承的积极性,尤其针对大兆瓦机组,鼓励风电场风机招标文件中增加使用配套国产品牌的条款。风电轴承研发投入巨大,涉及基础理论、材料、设计制造和试验应用等专有技术,建议国家持续支持技术研发。
审核:余早早
责编:霍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