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零容忍” 年后近30家公司领罚单

监管“零容忍” 年后近30家公司领罚单
2024年01月12日 09:12 金融时报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资本市场依法监管态势延续。1月10日,新亚制程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同时,新亚制程及相关方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事实上,进入2024年不过10天,就有多家上市公司或相关责任人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等。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月10日晚,已有27家上市公司公告收到地方证监局的罚单。从受处罚主体类型来看,包括上市公司、公司高管、控股股东等,处罚原因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等。分析人士认为,在资本市场领域,如何把监管“长牙带刺”落到实处仍是2024年稽查执法的重要工作。

多家公司财务造假被罚

  财务造假行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必须坚决从严从重打击。

  近日,金通灵财务造假案处罚落地,其最终领到570万元罚单。1月2日晚间,金通灵公告称,2024年1月2日,公司收到江苏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及多名相关负责人收到江苏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23年6月,金通灵被证监会立案。

  金通灵的造假手法主要为伪造工程形象进度确认表和未发货提前确认收入等。公告显示,2017年至2022年,金通灵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伪造工程形象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调节EPC总承包项目完工进度(履约进度),虚增或虚减12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金通灵及其控股子公司泰州锋陵特种电站装备有限公司通过未发货提前确认收入、对销售退回不冲减收入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

  根据公告,金通灵虚增营业收入合计11.3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达4.11亿元。金通灵还逆向虚减业绩:2019年和2020年虚减营收合计2.02亿元,虚减利润总额0.96亿元。2017年至2022年,金通灵虚增或虚减利润总额分别占公司各年度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103.06%、133.10%、31.35%、101.55%、5774.38%、11.83%,导致公司相应年度的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最终,金通灵被处以150万元罚款,其他4名相关责任人被罚合计420万元。

  同样因财务造假,思创医惠收到了浙江证监局的处罚决定,合计被处以9970万元高额罚款。1月8日晚间,思创医惠发布公告称,2024年1月8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市场禁入决定书》。浙江证监局认为,思创医惠的违法事实包括: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2019年、2020年的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因此,浙江证监局决定,对思创医惠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8570万元罚款;对时任思创医惠董事长、总经理章某中给予警告,并处以750万元罚款,同时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被罚原因多样

  除财务造假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被罚。

  汉邦高科1月9日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关于对公司以及相关责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2021年4月23日至2022年4月22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涉及诉讼、仲裁金额合计约为5121.96万元,直至2022年6月20日才披露《关于公司累计诉讼、仲裁情况的公告》。公司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1月3日晚间,日海智能公告称,因存在商誉减值金额核算错误、子公司股权处置收益核算错误等违法事实,导致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的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日海智能和时任董事长、总经理等共7名相关责任人均被处罚,合计罚款金额达910万元。

  也有公司高管因短线交易被罚。1月2日晚,山东赫达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高管邱某军通知,获悉其收到山东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决定书所述,邱某军行为构成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所述的短线交易行为,山东证监局对其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罚款。

  此外,还有因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并及时披露而被警示的公司,有因短线交易公司股票而被罚的上市公司股东,有因前期披露的财报出现多项会计差错而被罚的公司,还有多位高管被采取市场禁入等。

稽查执法“长牙带刺”

  2023年12月28日,最高检发布《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充分发挥检查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重点加大惩治金融风险高发领域金融犯罪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证券犯罪。

  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2023年以来,稽查执法“长牙带刺”,依法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行为,“零容忍”的信号更加明确。

  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为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立案调查公告日计,2023年全年,有140家A股上市公司或相关方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涉及上市公司、高管、控股股东等,较2022年的83家增长68%。从被调查原因来看,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或相关方数量最多,达110家,占比超七成。

  在资本市场领域,让监管“长牙带刺”落到实处是2024年的重点。这需要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有效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大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净化市场生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9 北自科技 603082 --
  • 01-15 美信科技 301577 36.51
  • 01-15 盛景微 603375 38.18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16.2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16.9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