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最早”到“全球首枚”,专家把脉“亦庄航天”

从“国内最早”到“全球首枚”,专家把脉“亦庄航天”
2023年12月10日 18: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很成功!”“感慨万千。”“可喜可贺。”……12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开区)企业——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完成“一箭三星”发射任务,“亦庄箭”又一次引发行业关注。

一箭三星!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率先开启国内主流液体火箭规模化商业发射的新阶段……从“全球首枚”到“国内最早”,“亦庄航天”还有多少惊喜?面向此次发射乃至商业航天的发展,业界人士又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随着“蓝箭朱雀”再次升空,在社交平台上,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第一时间转发了“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海报和视频。作为国内第一代航天人、也是国内航天领域最早关注商业航天的学者,黄志澄从蓝箭航天成立起便开始关注这家企业,他说:“从最初的技术积累,到自主创业的攻关克难,蓝箭航天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次是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很稳定,用的液氧甲烷燃料也是世界领先的。”

“感慨万千。”商业航天产业持续推动者、“小火箭”创始人邢强博士说,“比一次发射成功更难的,是接二连三地连续成功。”继今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后,该型火箭再次发射成功,代表着从航天工程角度来看这款火箭已朝着成熟化定型和批量化生产迈进。此外,这次发射还有商业化荷载,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表明蓝箭航天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做好了商业化准备。

中欧资本董事长、华为前副总裁张俊博士从投融资角度分析道:“成功发射,对企业来说可喜可贺,能给予投资人和其他航天赛道的民营创业公司更多信心。”

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创新、降低成本、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

从这次成功发射延展到国内整个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创新、降低成本、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是关键词。

黄志澄说:“十年前,有人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到现在已经百花齐放了,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终于也有了以液氧甲烷发动机为代表的自主可控技术,创新成就了中国航天,企业也应继续坚持创新。”仅在北京经开区,便聚集了50余家航天企业,覆盖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

由自主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则成为邢强关注的一个重点。针对蓝箭航天自研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邢强表示:“很多年前业界就形成一种共识:甲烷代表着未来。”运载火箭是人类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面向未来商业化应用,降低成本是大前提,因此运载火箭将向可重复使用的路径发展。相对于航天煤油等高温燃烧后对发动机内壁有影响的传统燃料,液氧甲烷高温燃烧后没有物质沉积到发动机内壁上,具备可以清洁、成本低、性能优秀、方便维护等特点,使得发动机回收重复利用成为可能。尤其是,考虑到在外太空就地取材补充燃料的可能,液氧甲烷还是一种适合未来星际远航的发动机推进剂。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其实商业航天就是人类进入太空的一种路径,目前这还是一种高端运输服务,降低成本不仅要靠技术创新,在中国还依赖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支撑。”邢强说。而蓝箭航天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也印证着这一说法,目前该企业已在国内建立起了一个稳定持续、自主可控的商业化供应网络,供应商总数超过350家;还通过创新思维、创新工程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手段,融合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降低对原有航天工业体系的依赖度,进行全产业链创新。

张俊表示,商业航天的“大国重器”,不是火星车、中继星或者空间站,而是填补国有航天空白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自主投入和研发产生的全新成果,是代表着全球航天发展方向的全新产品。在火箭、卫星、测控、遥感应用、通信载荷领域,均已出现明显的头部企业,在融资、基建、研发投入、关键产品突破、填补空白、成功验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直面挑战 亦庄护航“进入未来太空”

过去十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爬坡期,如今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终于站住了脚跟,但中国在卫星互联网产业、低轨道卫星星座等方面仍充满挑战,这也为“亦庄航天”的发展带来思考和指引。

具体来看,黄志澄表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商业模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国家队’航天和民营商业航天可以形成更良序的竞争与合作,北京经开区可以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经验应该进一步整理并推广。”

“面对现实,承认差距,国产替代。”是张俊给出的建议。对标美国SpaceX公司,他从环境文化、资本规模、技术差距等方面,分析国内商业航天企业面临的挑战。他认为,面向星辰大海,中国应该培育和支持航天领域的“华为”——领军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孵化创新创业的文化和土壤;对企业来说,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要有格局,要脚踏实地往前走,不怕慢,只怕停,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并落地商业应用场景。他强调:“持之以恒,道阻且长,终有荣光!”

在梳理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后,邢强说:“如何以更现代化的方式生产大量卫星,如何把成千上万颗卫星在短时间内送进太空,都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出很高的要求。其中,以蓝箭航天为例,还需要从火箭定型、批量生产、将火箭运载能力提高至10吨以上等方面下功夫。”

“我们到了直面挑战的时候!”邢强说。在北京的“南箭北星”格局下,北京经开区正成为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的一个中心,在他印象中,随着最早一批商业航天企业陆续在北京经开区成立,当早年间很多地方还没有“商业航天”概念时,这里已经逐渐从政策、产业联盟、资金等方面给予行动支持,他希望看到一个帮商业航天企业发展得更大更强的未来。

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的商业航天率先实现从战略性新兴培育向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转变,全年发射计划预计15次。接下来,“亦庄航天”还有多少惊喜?也待答案徐徐揭晓,在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大家的梦想是一样的。北京经开区将护航商业航天企业加速进入未来太空。

编辑:徐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航天 商业航天 火箭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5 国际复材 301526 --
  • 12-13 宏盛华源 601096 --
  • 12-12 西磁科技 836961 8.09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19.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