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流量经济”如何转化为“留量经济”?
精彩观点
City Walk,来到一座城市,漫步街头看老建筑,逛本地小店买风土文创,一杯特色饮品或地道小吃,是消费的新趋势与新热点。
——戴德梁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 张裕鹏
成都商业市场围绕“片区-街巷-活动”三个维度,植入数字体验、本土资源、大运体育等众多新业态、新元素,积极打造新烟火气,重现了锦官城的繁荣盛景,创新驱动消费需求的加速释放。
——世邦魏理仕西南区董事总经理 谢凌
成都商业和文旅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调整,资源类型趋向多元,文化内核成为核心诉求,深度体验成为主流模式。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商业及零售服务部董事 林静
10月23日召开的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冲刺两个月、打好收官战,以扎实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大力促进消费持续回暖,全力助推消费加快复苏。
10月24日,成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7.0亿元,增长8.3%。接触性服务业加快复苏,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5%。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
假日经济是观察我国消费经济的一个窗口。从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数据分析,蓬勃兴旺的市场活力,正是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态势的一个具体表现。“双节”期间,成都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超2019年同期水平,共接待游客258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8亿元。
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如何盘点“双节”期间的消费新趋势新热点,并以此来扩大消费、促进文旅市场发展、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锦观智库》聚焦相关问题,分别采访了戴德梁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张裕鹏、世邦魏理仕西南区董事总经理谢凌、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商业及零售服务部董事林静,推出系列访谈《冲刺四季度打好收官战》之“经济活力的消费底色”。
假日经济新宠折射消费新趋势新热点
锦观智库: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成都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出台多个措施,积极培育新消费场景,推进消费创新,发掘消费潜力。您认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成都呈现出哪些消费的新热点新趋势?
张裕鹏:城市漫步(City Walk)成为旅游市场新宠。这一强调随心所欲、慢节奏以及沉浸式体验的新兴概念,与当代消费者强调沉浸、社交、生活美学的新消费不谋而合。来到一座城市,漫步街头看老建筑,逛本地小店买风土文创,点一杯特色饮品或品地道小吃,这是消费的新趋势与新热点。
据我们观察,假日洗礼后的成都有以下几个“成都特点”。
第一是成都元素向成都品牌的升级。大熊猫是城市名片之一,近日,大熊猫和花(小名“花花”)在网络走红,掀起“花花经济”。外地旅客将“看大熊猫”作为游览成都的必备行程。数据显示,花花所在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票销量同比去年增幅达9倍,“双节”期间“观花”人数每日1.6万,空前满场,“成都大熊猫”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677%。“顶流”的号召力不言而喻。成都以大熊猫为IP的形象延伸,加速了构建全域消费场景系统,融合三国、金沙、美食、川剧等特色,创新打造城市时尚文化消费圈,形成多元的成都IP品牌组合。
第二是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的转化。长线游是今年“十一”假期的主基调,客流量也如预期一样在不断攀升甚至出现暴涨趋势。我认为,其中成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节日游线时间有效延长与单日体验业态的场景丰富两方面。第一方面,推出成都市内City Walk主题游线的同时,结合“四川游览成都集散”的旅游枢纽功能,将主题游线规模扩大,成功延长了City Walk的游线时间。另一方面,成都打造多样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全时、全年龄段夜间消费业态,以三色路夜市为代表的潮流夜市、后备箱集市、社区民生夜市等新型夜市,以夜游锦江、特色巴士为代表的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夜经济”不断拓展自身边界,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活力,又成功丰富了City Walk的消费场景。
第三是传统业态场景向新业态、新场景的持续构建迭代。随着消费形式、消费理念、消费习惯不断升级,消费场景的构建及其带来的社交属性、沉浸属性、体验交互属性成为趋势及热点,商业既是消费场景,也是生活场景。因此,提振消费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构建新的、满足消费需求的场景及业态。《成都市推动消费提振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以及“新十二月市”活动,开展涵盖购物、文旅、美食、赛事、展览等领域的促消费活动贯穿全年,实现成都消费的主题化、迭代化。
第四是节假时、赛时与常时“三足鼎立”向“三时协调”的均衡发展。我认为非常核心的要点是,城市的消费核心还在于打好基础,做好“常时”消费,在非赛时、非节假日时的均衡消费才是根基,本地消费才是持续稳定的核心资源。
通过供给创新 驱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锦观智库:“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人们感受和流连的具体承载则分布在城市各个片区的商业市场。那么,从“双节”消费的特点分析,成都商业市场的发展新趋势有哪些?
谢凌:中秋国庆假期,成都商业市场围绕“片区-街巷-活动”三个维度,植入数字体验、本土资源、大运体育等众多新业态、新元素,积极打造新烟火气,重现了锦官城的繁荣盛景,继而通过供给创新驱动消费需求的加速释放,令这个“超级黄金周”交出完美的“答卷”。
第一:多片区齐鸣,差异化场景绘制城市消费版图。春熙路商圈裸眼3D大屏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夜游锦江”有机串联起东门码头、音乐广场码头等夜间游玩地标。数据显示,双节期间,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接待游客620.13万人次;夜游锦江片区接待游客37.61万人。在城南的交子商圈,现代与传统碰撞出新的消费场景,双子塔上演“中秋限定版”诗词主题光影秀,“庆双节·交子潮玩生活汇”潮玩活动贯穿长假。
多片区发展的趋势同样体现在当下的成都商业市场。据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数据,目前市场已然形成“2+15”的发展格局,即两大核心商圈春盐、交子公园,和两极之间地理、品牌、场景上的空隙,由15个“片区属性”商圈填补,如建设路、双楠、光华等。在此格局之下,现阶段成都零售物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万平方米,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展望未来,“烟火气”将继续填补或下沉至更多片区。
第二:一步一景,街巷与本土资源造浓城市烟火气。成都的魅力蕴藏在城市的街巷里、本土人文的情怀中;加之City Walk(街头漫步)方兴未艾,成为消费、旅游的新风尚,令“到成都街头走一走”热度攀高。“双节”期间,依托新媒体矩阵,成都推出的“街头漫步热力地图”,包括6大类、20种街头漫步便捷方式。据成都市文广旅局统计,全网关于“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主题信息超5.7万条,总浏览量超6500万次,转评赞等互动量超1042万次。
第三:动静相宜,缤纷活动解锁成都新“耍”法。“双节”期间,成都游玩活动精彩纷呈,既有展览、秋游会等提供松弛惬意的活动,又有音乐节、绿道骑行、大运村参观等活力释放的体验。
“双节”消费不仅在短期内有效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变迁。承接消费者新画像,多片区差异化打造、多样化的载体供应、本土资源的唤醒转换以及动静相宜的灵活耍法,将共同构建成都商业新生态并加速消费供给侧换挡升级,进而有效扩容、提质本地消费市场,助力成都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精准把握消费共性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锦观智库:场景变化,也使得体验游、深度游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你认为这其中有哪些消费共性?
林静:目前,消费者出行的欲望大幅上涨。我们观察到了成都商业和文旅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调整,资源类型趋向多元,消费者的出游目的地选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购物中心和景点,出现了泛生活化的趋势,文化内核成为核心诉求,深度体验成为主流模式。
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客群,在“双节”期间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消费共性。外地来蓉游客多数思想观念开放,认知超前,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景点打卡式的旅游,更加热爱探索城市特色,期望获得新奇体验;而本地人则出现了“反向旅游”的倾向,不少年轻人以在成都近郊游、小众景点游、City Walk、户外聚会的方式度过一个轻松的长假。
消费活动在“双节”期间呈现出更加松弛的消费趋势,消费者喜欢休闲氛围和体验感,在满足物质需求之余还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在消费目的地选择上,他们倾向于城市街巷中的特色非标商业,这类项目同时具备历史文化属性与旅游属性,展示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地域特点,相比传统的商业项目具有更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文化与商业的加持,构成了丰富度更高、游逛性更强的复合空间。他们被这些项目独特的在地文化和场域氛围所吸引,去往玉林东路等非标项目,在这里忘掉都市快生活的节奏,与朋友社交聚会、休闲玩乐,体验最成都的日常。在对娱乐体验活动的选择上,他们喜爱在城市街巷中City Walk、逛集市,喜爱参加音乐节。国庆期间他们聚集在玉林路民谣音乐市集,边听边看、边吃边“耍”;聚集在AYO音乐节,听最地道的成都说唱;聚集在交子大道中秋诗会,在月亮上写诗,用双脚来丈量城市的尺度。
另外,“双节”期间传统商业项目、旅游目的地表现不俗,娱乐体验活动、特色非标商业异军突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