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梁枭
科创板西南“第一股”成都先导(688222.SH)于2020年4月成功上市。李进是成都先导创始人和董事长,他于1978年进入四川大学学习,又历经异国求学,最终在跨国制药企业工作20余载后回国创业,创立成都先导。
成都先导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新药开发的前端发现环节。李进比喻,公司核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相当于在化合物的浩瀚海洋中,对化合物进行标记,最终让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化合物能够进行混合筛选,在效率上远超传统的筛选方式,大大降低了药物筛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目前,成都先导已经构建了包含超过1.2万亿种结构全新、具有多样性和类药性DNA编码化合物的新药“种子库”,成为DEL技术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
正如川大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都先导上市至今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溪流汇入海洋。其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投入数年的小核酸新药业务已产生业绩贡献。李进表示,这一业务规模可能比肩甚至超过DEL业务。
作为四川大学1978级高分子材料系校友,成都先导董事长李进也将参加10月27日至29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大学校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为主题,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指导单位,由四川大学校友总会主办、每日经济新闻作为主办媒体,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联合会为承办单位,五粮液作为大会独家合作伙伴。
届时,四川大学校领导、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领导、四川大学两院院士及杰出教授、四川大学校友企业家、四川大学全球创联代表等400人将齐聚一堂,共话“校地企”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内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8年打造科创板西南第一股
作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成都先导上市时自带“光环”。从2012年成立到2020年登陆科创板,成都先导仅用了8年时间。
李进于1978年进入四川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前往英国留学。在药物发现领域工作20多年后,李进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但在成为跨国制药企业高管后,李进又毅然辞职,选择回国创业,并创立了以新药发现为主要业务的成都先导。
李进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入读四川大学时,由于自己来自偏远地区,年龄又比同学小,所以觉得一切都很新鲜。“班上的同学,我都叫‘大哥、大姐’,看到这些年纪偏大的哥哥姐姐抓紧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我产生的影响特别大。那种赶时间、拼搏求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对今天的我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李进回忆说,进入川大学习后,一是发现了自己在知识储备方面与同学间的差距,二是受到了那种求知的紧迫感的感染。“这就变成,不管是后来学习还是工作,我都有一种对时间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不知道的东西一定要尽快弄清楚,对知识的摄入一定要只争朝夕。”李进如是说。
谈及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进深有感慨。“这句话其实教会我们两个层面的道理,一是为人的道理,即做人心胸要开阔,人生态度要豁达大度,这是人生格局方面的启示;二是教导我们认知世界的发展要不断融通变化、革新发展,这是在研究和做事方面的启示”。
校训同样启迪着李进在做药生涯中不断前行。他说,在川大的求学经历一直鞭策他,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不断探索知识和生命的未知。
在川大的求学经历让李进推开了世界的门。本科毕业后,李进又进行了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并在1985年赴英国学习。一头扎进化学专业就是几十年,在进一步深入研究领域后,李进选定了药物分子作为研究方向。
2012年,李进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工作,以“DNA编码化合物库(DEL)合成及筛选技术平台”作为创业项目,回国创办了成都先导。
发现打开新药的“锁匙”
“先导”意为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先导化合物。为什么选择先导化合物作为主攻方向?又为何看好DEL(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
李进说,创新药研发的关键点就是在确定影响疾病的生物靶点后,如何快速寻找到调控生物靶点功能的新颖分子,业界称为“苗头”或“先导化合物”。新药研发的工业研究过程第一步就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找到具有调控靶点功能的分子,让出了问题的靶点变得和正常人的差不多,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仅仅找到它还不够,还需要对它进行一定的优化,才能保证后续开发的药物进入人体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先导化合物经过优化调整、成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之后,还需要进行较为漫长的临床试验。只有最后确认了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可以生产上市。
成都先导的DEL技术,主要应用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环节。这也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因为如果药物筛选阶段找到的化合物成药性不理想,会大大增加后续药物开发的失败率,造成巨额研发费用的损失。
传统的高通量筛选只有几百万化合物种类,DEL(DNA编码化合物库)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化合物来进行筛选,大幅提高效率及成功率。这相当于,在“大海捞针”的工作中找到了一个高效的方法,让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化合物能够进行混合筛选,在效率上远超传统的筛选方式,大大降低了药物筛选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目前,成都先导已经构建了包含超过1.2万亿种结构全新、具有多样性和类药性DNA编码化合物的新药“种子库”,成为DEL技术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
“如果靶点是个锁,1.2万亿把钥匙肯定比几百万把钥匙成功率高。”李进说。
李进团队锁定了这个方向,并迅速展开技术攻关。成都先导也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早规模化从事DEL技术研发的公司。过去5年间,成都先导也是公开合作伙伴最多的DEL技术开发和应用公司。
之所以将公司设立在成都,李进表示,这与成都集聚的学术、科研、医疗资源密不可分。“对我来说,回成都创业的感觉就像回家创业。而像四川大学这样的高校给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华西医院提供了临床患者、专家资源。同时,成都市也在大力引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企业,打造了很多基础设施。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回成都创业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
扎根成都,李进领导的成都先导与四川大学等开展了长期而密切的合作,不仅与院士领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李进也受邀在川大担任特聘教授,常年在川大讲学,与学子交流。李进希望,未来这样的合作将向更深远的层次持续并延伸下去。
“一二三四”业务图景已绘就
登陆资本市场三年,成都先导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业绩增长点。
目前,成都先导的业务以DEL技术为主要核心,公司也在打造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技术、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这三大技术平台,有望成为未来业绩的增长引擎。
“从上市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做几件事情:一方面是持续巩固我们在DEL领域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是引入与DEL技术具有协同效应的其他技术。”李进表示。
据李进介绍,成都先导目前可以用“一二三四”概括:
一即一个愿景——做全球一流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二是两条赛道,分别是小分子和小核酸药物;
三是三个商业模式——技术服务用以产生当期服务、新药研发项目用以产生中期转让收入、自主新药研发即研发成都先导自己的新药,产生远期收入;
四则是前述4个技术平台。
今年上半年,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2.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2.10万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改善。李进表示,上半年DEL核心业务逐步恢复是业绩的核心驱动力,目前,DEL核心业务仍然在围绕其核心价值不断扩大其应用。此外,核酸新药研发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李进称,这一板块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转。
李进还表示,看好小核酸业务的未来成长性,“未来可能成为与DEL业务同等规模甚至更大规模的业务板块”。
整体来看,成都先导正通过四大核心技术的探索突破,加强公司在新药发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药产业的“基础资源库”,为创新药研发贡献力量。
除了既有技术优势外,成都先导也在新兴技术领域不断尝试。今年9月28日,成都先导宣布,与结构基因组学联盟(Structural Genomics Consortium,以下简称SGC)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都先导将利用其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平台的产品OpenDEL针对SGC关注的新靶点进行筛选。
该项目的筛选数据集将以适合ML(机器学习)的格式发布在公开平台,以便世界各地的药物发现和ML专家访问、进行数据建模,并应用于预测新的活性分子。作为全球开放科学运动“Target 2035”计划的一部分,预测出的新活性分子将在SGC进行实验测试。
OpenDEL是一款自助式DEL筛选服务产品,总化合物数量达30亿,用户可在不透露靶点信息的情况下进行DEL筛选。在产品手册及操作说明指导下,用户可自主完成蛋白靶点的亲和力筛选实验。同时,成都先导亦可提供上下游技术服务。
李进表示:“我们很期待与SGC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针对缺少研究的蛋白靶点开发新颖的化合物起点,并在公共平台上开放相关数据集用于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研究。我们也十分期待为SGC关注的靶点筛选出有价值的化合物起点。”
在采访最后,李进谈到:“企业的核心始终是要创造价值,为人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创造了价值之后,什么样的成果都是水到渠成。”
除特别标注外,文中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