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 孤独的抗倭名将

俞大猷 孤独的抗倭名将
2023年10月04日 14:00 北京晚报

  ▌朱小平

  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墓在晋江苏垵村卧牛山,山高约四百米,满山桉林葱郁,墓道两侧均植小叶榕,屈体枝错,树叶低拂,有森穆之气。肃然沿阶登谒,甬道有七十余阶,墓碑镌“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

  “都督”是明朝武官职级,俞大猷实职是总兵,明代设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分別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都督府统掌全国军队,出兵调动在兵部。后来卫所虚靡,都督亦成虚衔。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军府,俞大猷曾以都督佥事衔为福建总兵。尽管是虚衔,但高于总兵实职官级,故墓碑按俞大猷一生最高官衔镌书。

  俞墓久堙无闻,乾隆年间修《泉州府志》及《晋江县志》均语焉不详:“俞大猷墓,在郡城北”。1941年抗战军兴,民主革命人士秦望山发现俞墓,为激扬民众抗战之志,遂集泉州各界前来祭拜。殊料引来盗墓,1971年只发现盗后散落村民家的《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为时任兵部尚书黄光升撰,闻藏于博物馆而不可观。

  徘徊若久,思绪联翩,俞大猷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抗倭英雄,精剑术、娴兵法,著有《剑经》《兵法发微》等。有儒将气,能诗。他屡建奇功,威震东南,然一生坎坷,屡受冒功、冤屈、诬陷直至入狱。自古名将命途多舛,俞大猷又一例也。

泉州俞大猷公园里的俞大猷像

  三十功名尘与土

  凭吊归来,生发无限感慨。俞大猷是晋江人,应该值得晋江人引以为傲。但俞氏一生蹭蹬,未抒襟抱。都说“俞龙戚虎”,但不知此句出处于何时?不过俞排名在前是对的。俞比戚继光大25岁,是戚的前辈,但戚继光后来的名声、官阶都超过俞。如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全书共七章,给戚继光单列一章。章节标题为:“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其实戚的孤独程度比俞差远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代兵书》,专列戚继光一章,俞大猷竟未列入,须知俞大猷也有兵法著述,从战略思维上甚至还要高于戚继光。

  曾任福建巡抚、蓟辽总督和兵部尚书的名将谭纶,与戚继光关系密切,他曾致书俞大猷:“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见《明史·俞大猷传》),文中“公”指俞大猷,“刘”指当时的名将刘显,可见谭纶对俞的评价甚高。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写戚继光,曾说俞大猷提出“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鉴于倭寇娴于陆战,可用战船、火炮歼于海上,无使其有登陆机会;还有削减陆军军费配备水师,以精兵利器的质量取代数量等。而戚继光则认为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内部平叛,而非扺御外寇,数量多寡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俞的建议终不被采纳,黄仁宇用八个字为之一叹:“壮志未酬,赍恨以殁。”简言之,我的理解是俞重视战略布局,戚则注重现实战术。而戚在实际作战中屡战屡胜,名动朝野。仅此一点,俞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感即甚于戚继光。

  我很好奇,出身低级武官的俞大猷为何具有这种战略思维?明代重文抑武,他出身军户,身份低下。明朝立国,朱元璋定了数十种贵贱不同的户籍,其中军户与娼、优、隶等一类,不能考科举,身份世袭不变。且严禁独身不娶,因为军户有为朝廷生育下一代军人的义务,军户女子也严禁出嫁民户。俞大猷因父亲是低级武官,死后他可以“嗣世职百户”。明代卫所武官也是世袭,称“世荫”,高级将领子孙袭职要降级,像俞大猷这类低级武官则无须降级。他袭职的百户所辖兵112人。百户六品,比文官县令的七品高一级。《明史》赞他“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说他“少好读书”,拜儒林武界高人为师,学《易经》以“推衍”兵法,又学剑术。一个低级武官家庭,“家贫屡空,意尝豁如”,可见他志向高远,不以贫困而萎靡不振。这点戚继光与他相仿佛,戚也是军户出身。《明史·戚继光传》说他:“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他父亲戚景通“有操行”,署大宁都指挥使司。明代设卫所于各地,都指挥使司是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所以戚继光起点比俞大猷高,所袭世职是登州卫指挥佥事,佥事是指挥使的副手,正四品,掌训练、军纪,权力不小。戚继光后又任都司、参将,比俞大猷的六品百户高好几级。戚父“有操行”,不喝兵血吃空饷,所以也是“家贫”。不过,从嘉靖年起卫所军队已几近萎靡而没有战斗力,置而难用。为抵御倭寇,俞大猷、戚继光、谭纶等在沿海开始募兵,俞家军、戚家军皆令倭寇闻风丧胆。募兵皆由朝廷批准,统一划拨经费。“黄金百战穿金甲”,二人最后都擢升至总兵,这已是明朝武官到头的最高级別了。

位于福建晋江苏垵村的俞大猷墓

  人间不许驻白头

  与戚继光一帆风顺不同,俞大猷一生命途多舛,厄运缠身。他于嘉靖十四年(1535)武会试中举,升千户调守金门。因海寇频仍,他上书纵论时事。上级大怒:“小校安得上书?”俞不仅受笞杖,军职也被除名。后遇兵部尚书毛伯温率军征安南,俞大猷慨然又上书陈述作战方略,并自请从军,毛尚书读了也只是“奇之”而已,直等到战事结束,也无下文。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入寇山西,京畿震动,嘉靖皇帝下诏征天下勇士。俞自荐于巡按御史,报兵部。毛伯温还记得他,送他至宣大总督翟鹏处,召见论兵,翟大为折服,称谢道:“吾不当以武人待子”,竟折节下堂致礼。《明史》大书“惊一军”。可见俞大猷胸中韬略已超过一般武将。但结果仍是“亦不能用”!我分析,那被惊到的“一军”,决非普通士兵。兵部尚书送来奇才从军,总督肯定召集幕僚和麾下武官汇集一堂测观,那些尸位素餐者必进谗言:一个开除军籍的平民水平比总督还高,这如何用得?俞大猷的结局只好怏怏而归。这回估计是毛尚书生气了,兵部下有武选司,掌全国武官升降调配,毛伯温直接任命俞大猷为汀漳守备去试身手。

  俞大猷有儒将风度,到任先建书斋读易轩,除与文友雅集切磋《易经》,即是每日教士兵击剑。但却不耽误指挥连破海寇,升署都指挥佥事、广东都司。当地反叛,俞只带数人入敌穴,晓以大义,且教示剑法,一众“骇服”。所谓兵不血刃,足见俞的攻心之术和大将风度。这样的单骑入敌营而屈人之兵的壮行,在他的戎伍生涯中发生过不止一次。单看一次大战前夕,敌寇闻是“俞家军”,竟先遁逃。可见俞大猷的威名。后俞受巡抚朱纨欣赏,荐升他都指挥。适逢广西内乱,俞赴之大胜。但严嵩当道,竟不叙其功,仅赏银五十两。之后平倭于浙江,屡立战功,严嵩死党赵文华、胡宗宪不但不表功,还以偶然失利予以贬职。之后俞大猷仍不计个人得失,冲杀在抗倭前线,且战功频传。但是他仍被胡宗宪构陷,胡宗宪自己不战而诬俞“纵贼”,惹得嘉靖大怒,令锦衣卫逮入诏狱,夺去世荫。幸有锦衣卫指挥使陆柄与俞相识,钦佩俞的品行,自己掏银两行贿严嵩放人。陆柄因宫内失火救过嘉靖的命,严不便作梗,才放出俞大猷,令其戴罪立功。依俞的性情,决不会向权奸行贿,那样则必死无疑。抗倭中的统兵大员张经、李天宠,因严嵩走狗赵文华督察防倭军务时,二人不买他的账,估计是不理睬他的索贿,便被诬下狱处死。俞大猷很幸运遇上了陆柄。

  出狱后,为俞大猷写墓志铭的黄光升,时任川湖总督,他任命俞大猷为参将。后因战功,俞大猷升福建总兵。他与戚继光曾联手大败倭寇,奇怪的是,戚受“上赏”,俞“但赉(lài)银币”——只奖赏了银两,一个“但”字,大有春秋笔法。

  俞大猷后调广东,与倭战部将失利,被闽、粤两地巡按御史纷纷劾论,俞又被免职,幸被总督吴桂芳留下,以战功署都督同知。俞大猷在广西平乱大胜,仅给了个世荫指挥佥事的奖赏。

  但不知何故,一向口碑“为将廉,驭下有恩”的俞大猷,又被巡按一纸劾奏,竟诬其“奸贪”,连兵部也为他力辩,但诏命他“还籍候调”,实际等于又被夺职回家了。大概是查明不实,俞大猷又复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倭寇进犯,俞又被“坐失利夺职”,看来皇帝换了,俞大猷的坎坷命运并未改变。后来干脆撤掉其统兵权,给他个闲职去训练车营。这大概是借口他曾在西北以战车大破俺答铁骑。不能上阵杀敌,俞失望之余,连上三疏乞挂甲归田。不久,俞大猷逝世,孤独的将军再也不用翻来覆去受折磨了。

  《明史》称赞他“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实际上,俞作战计大利而不计小利,《明史》称他“务持重”,与戚继光“飙发电举”的作战风格不同。戚用兵不计伤亡,一次攻击倭寇占领的石桥,一哨士兵36人皆阵亡,二哨再冲锋,战死16人,余者后撤,督战的戚继光杀死哨长,士兵才冒死破阵获胜。他上奏只说斩杀一人,但《皇明经世文编》却说他此役正法者是16人。他治军严酷,他的兵书《纪效新编》《练兵实纪》皆述军纪之严,有一条是士卒离队小便,处罚即割去耳朵。而俞大猷每战必先详细计划,不仅几乎每战必胜,而且竭尽避免过多伤亡,这是他恤悯士兵的特点。俞家军是家乡子弟兵组成,而戚是山东人,所招为浙江渔户,这也许是两人部队兵员组成的不同导致作战方法不同?明朝的皇帝除朱元璋、朱棣,后世皇帝并不熟悉武将,听任文官裁抑,言官滥劾,致使英雄扼腕,死不瞑目。

明代《倭寇图卷》中将士出征的画面(局部) 日本东京大学 藏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往往是等不到功成名就,就抛骨身裂了。韩信、岳飞足证不虚。明代武将的命运最悲催,单看一代名将于谦、袁崇焕,读史真是令人肝胆欲裂、须发戟张!武将胜则可,一有失利,动辄下狱,直至处死,嘉靖、万历直到崇祯年间,死者叠出。明代军制的弊端是指挥战役由文臣任统帅,侍郎衔巡抚为三品,总兵虽是一品,但常被巡抚视为役卒蔑视。总督、巡抚不懂军事,但有纠劾权,往往致使战事失利,总兵掉脑袋都有可能。嘉靖、万历皆属刻薄寡恩的君主,加上猜忌武将,大的战役还要派文官去督察、太监去监军,若被文官弹劾,十之八九武将倒霉。像俞大猷包括戚继光之结局已是万幸,尤其俞大猷更是不幸中之万幸,从死神手中幸免于难。

  相比俞大猷的坎坷一生,戚继光一生除了晚年基本无灾无险。他生前偶被言官弹劾,但都未受处分。“名更出大猷上”,戚家军威名远扬,他生前加衔太子太保,又加少保,后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这皆是至高的荣誉;而俞死后只赠衔左都督,谥武襄。与俞大猷相比,戚的大半生其实并不孤独,因为二人的行事迥然不同。《明史·戚继光传》赫然指出:“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这个评价真实吗?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大赞《明史》在二十五史中是上乘之作。学界公认《明史》质量之高仅次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这得益于真正的作者万斯同,以他所著《明史稿》为底本撰修,再加上他的老师黄宗羲的指导思想,才使《明史》甚为严谨,有口皆碑。我相信对戚的评价决非空穴来风,相比《明史》对俞大猷无指摘,对戚的评价更有曲笔:“……数十年得无事。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难继光者,辄徒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这些军国重臣,俞大猷根本望尘莫及。两人都著兵书,写诗,俞只是招一众文人研讨《易经》,而戚结交的皆为大权在握的首辅督抚。我想俞也无钱财,他的一生每逢厄难,都是并不相识的高官相助。他和陆柄也无深交,幸亏这个特务头子良心未泯,还明白大善大恶的界线而相救,否则俞总兵早已瘐死囹圄了。

  那凭什么权臣都宠信戚继光,让他“得无事”“益发舒”?相比俞,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明史》未明揭,而其他笔记野史记他以重金购买“千金姬”美人奉献张居正(《囯朝献征录》),我还在野史中读过戚大送张居正壮阳补品海马之类,以部下名义给张家送重礼(《张居正书牍》)。名将不一定操行清廉,但为英雄讳,之后写传者几乎绝口不谈。

  朝廷所关注的则是首辅与掌兵权的将帅关系密切,有危及皇权之虞。其实送礼在当时将帅中是一种风气,如胡宗宪向严嵩进奉珠宝等。但唯此,才更可见俞大猷的不媚尘俗。戚继光因送大礼,一直受张居正眷顾,也许因张居正也出身军户,脱籍而入仕途,知道军户出身的戚继光一路挣扎不易,相惜戚的干才,倚为心腹刻意栽培。戚之前受到谭纶扶持,擢升福建总兵,军需装备调拨充足。后又调蓟州任最高军职达十六年。

  戚调来自己的浙江嫡系部队三千人,以练兵为名增额为三万人,张居正优先增饷并补充大量军械装备,引发文武官员发难。张以权力将反对的文武官员陆续迁调,这十六年是戚最志得意满之时。俞大猷退职,他招募的俞家军必然解散。俞家军都是晋江子弟,成分应该是纯朴的渔民和磁窑工,家境贫寒,而当兵吃粮求温饱。作鸟兽散,当兵吃粮的前程乌有。戚继光则背靠大树施展抱负,兵权在握扩张兵额,可以增额武官,手下兵士熬个出身,老部下可以升迁。同样是“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但俞和戚得到的效益是大大不同的。不过,真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古语,张居正逝去,戚的风光也“眼看他楼塌了”,半年后言官劾章,戚被调广东,“悒悒不得志”,心情不愉快病了。他看苗头不对,申请退休,但言官继续攻讦,其中有一条是在蓟州时部队开支账簿皆无,戚被罢职。三年后被“夺俸”,退休金也没了。最关键的有人密告万历皇帝:戚继光是伏在宫门口的一只猛虎,张居正与戚的关系有不测之心,有谋逆嫌疑。没有下狱问斩真是万幸。戚罢官回家后几乎无人理睬,结发妻已先弃他而去,胞弟因怕牵连忧惧而死。《明史》未提他身后事,《国朝献征录》说他无私蓄,夺职之后一贫如洗,连治病药也没有,最终孤独的死去。一年多后才由儿子上书皇帝批准赐葬仪制。“胸中有数万甲兵”的一代名将和抗倭英雄,明代最卓越的军事家兼兵器及军事工程家,再不会吟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了。

  戚继光生前,在军中编刊第二部兵书《练兵实纪》九年后,又编定刊印了诗集《止止堂集》,大名士王世贞作序。第一部兵法著作《纪效新书》也是王世贞为序。止止堂是他的私寓,出自庄子语“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寓意要谦虚自抑,在虚静中得益。但人的盈虚之间,也是变幻无常,事与愿违,令人一叹。俞大猷的诗文集《正气堂集》是后人编辑的,正气堂的名称很能代表俞的一腔浩然之气!明嘉靖、万历年间,朝廷极端腐败,任何一个文臣武将都面临抉择。以海瑞为代表的极少数文臣选择了孤独的坚守,俞大猷本身就有文人气质,陷入不完美的泥淖世界,却始终以完美主义的悲怆至死不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俞以百户世职投军有多少年?据有人计算共47年!人生如斯,也不枉英雄立品清白传世。

戚继光坐像 明代 山东博物馆藏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很喜欢俞大猷的两句诗:“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有如此心境,岂惧孤寂?清人袁枚有《谒岳王墓》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飞、于谦都是被冤杀的,都赠衔太子少保。俞大猷墓在晋江,当然是家山有幸、令江山增色。

  晋江不仅有安平桥、磁灶窑、五店市、李叔同的草庵……还有俞大猷,更是值得我们后人珍惜的。尤其国难时节,人们不会忘记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抗日战争爆发后,戚继光、俞大猷与岳飞、卫青、霍去病、秦良玉等抗击过外敌侵略的历史名将,一并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精神力量。郁达夫抗战期间寓福州,数次登山拜谒戚公祠,用岳飞《满江红》词韵填词: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词句慷慨铿锵,壮怀激烈,缅怀戚公盛绩,发出了中华民族不甘亡国灭种誓死驱倭的悲壮心声。郁达夫应该未去过晋江,倘若瞻拜俞公墓,以郁氏之文采俱美,必有诗词遗之不朽。

  戚继光遗迹甚多,除福州有祠,台州椒江亦有祠。山东蓬莱芝山有戚继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等地还有几处墓,也可能是衣冠冢。此外福清有抗倭指挥所、屯兵处、戚井、醉石、蹲虎石、点将台、碑刻、摩崖石刻等。如戚地下有知,当无复孤独矣!俞大猷与戚继光当然是民族英雄,抗倭之双子星座。但相比之下,俞公遗迹少得可怜,真是孤独一支,仅存一抔墓室。据说至今不知他故里何处,历史的烟尘湮灭了他的出生之地,祠堂、故居一概阙如。他策马驰骋的遗迹为何不见?这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回眸俞大猷,冥息在桑梓九泉之下,魂魄有知,只有青山不改,梅溪长流,那家乡子弟追随他冲锋陷阵的呐喊声,与战马嘶嘶,营车辚辚,弩机弦动,火器轰鸣,刀剑星寒,旌旄翻卷……这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再不复闻见,但英雄精神贯日,忠肝义胆长存,留取丹心照汗青,如千年磁灶窑曾经的熊熊火焰,照耀着祖国的山河大川,永不熄灭,亘古不泯,迸发出灿若星辰的光芒!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俞大猷 戚继光 都督 抗倭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
  • 10-11 阿为特 873693 6.36
  • 10-09 浙江国祥 603361 68.07
  • 10-09 卓兆点胶 873726 2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