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间小实验室发展成为汽车领域全球第二,上海自贸区如何赋能这些科创企业?

从一间小实验室发展成为汽车领域全球第二,上海自贸区如何赋能这些科创企业?
2023年09月20日 21:2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我们从一家小小的实验室,发展成为汽车领域亚太地区第一名、全球第二名。过程中,中科创达深度参与、见证并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主题论坛创新分论坛上,中科创达联合创始人、总裁耿增强动情地说。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让一批创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会企业、机构代表纷纷建言,面向未来,上海自贸区要继续做强创新引擎、增强策源功能、优化创新生态、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他们表示,将围绕产业提升、创新体系构建作出积极贡献,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要积极拥抱全球

“2011到2014年,我担任中国区负责人,经常到上海,亲眼看见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看到很多企业受惠于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机遇。”香港太古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白德利说。

中科创达就是其中一家代表性企业。耿增强在张江科学会堂进行主题演讲时,远在深圳的国际物联网展上,中科创达携智能硬件解决方案、智能行业解决方案等最新成果亮相,并正式推出了魔方大脑和魔方套件两款全新大模型产品,获得行业广泛关注。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把汽车座舱的智能化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赢得了大众、宝马等国际车企的认可。”耿增强说,“现在,全球累计已有4000万辆汽车采用了我们的技术,涵盖超过40个品牌。”

他认为,科技创新是中科创达的核心竞争力,“而深度的技术创新一定不是孤立的创新,是要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为了保持、扩大这方面的竞争优势,中科创达于2016年并购了两家3D引擎技术和视觉算法领域的欧洲企业,还与两家全球领先的芯片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

此外,为了让技术及时推广到市场,中科创达还与大众、江淮等三家车企成立了合资公司,从设计阶段就共同协作,确保技术尽早应用到新产品中。

“可见,无论是科创研发还是技术转化,都不能闭起门来,而是要积极拥抱全球,引进国际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客户。”耿增强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在这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协同集聚、对标国际规则等方面,这恰恰与中科创达在操作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构建成熟的芯片合作生态、量产能力相匹配,能为企业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非常好的环境。

近来,中科创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投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全球研发总部,初始投资超10亿元,研发团队超1000人。耿增强透露,公司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将以临港新片区的地标滴水湖命名。

制度创新支撑科技创新

中微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陶珩认为,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自贸区通过专项政策,给予中微半导体十多项项目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帮助中微半导体提升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十年间,我们一直保持了高于35%的平均年增长率,去年营收达到了47.4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下滑超过20%的形势下,中微半导体营收依然有28%的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公司还持续加强产品研发,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4.6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达18%,同比去年增加33%。”陶珩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中微及半导体相关企业构建的良好发展环境是我们能实现高速稳定安全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位于临港新片区产业化基地的投产,公司将继续保持营收增长的趋势。”

GE燃气发电中国总裁许欣深有同感。跨国工业巨头GE是最早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发展的外资企业之一,也早早看到了自贸区优惠政策的吸引力。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不到一年,就涌入了1245户外资企业,是先前同期的8.6倍。也正是在这一年,GE全球运营亚太中心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户,体现了GE公司立足上海自贸区、服务亚太的战略构想。

落户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与服务甚至超出了GE公司的预期。许欣说,GE充分享受了自贸试验区在资金、人才、土地、信息等方面的政策红利,自贸区的各职能部门还主动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在营运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多次现场办公,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市场、能源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和重要的采购基地,也是GE能源长期扎根、承诺深耕的市场。”许欣表示,自贸区的创新环节让GE坚定在华投资的信心,“即使在大环境较为艰难的2022年上半年,我们仍然决定在张江扩大业务范围,并注资12亿人民币。张江片区管委会以‘自贸区速度’,帮助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加班加点及时办妥所有手续,确保新业务正常运营。今年上半年,GE又把公司升级为投资型公司。”

在“双碳”背景下,许欣期待能利用好上海在低碳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在自贸区的便利环境和政策支持下,与本地企业和园区达成进一步的密切合作,为上海低碳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上海自贸区能继续为企业搭建技术交流的平台,支持企业持续创新,落地更多的技术示范项目,给予在本地扎根的外资企业更多动力。”

改革科技体制,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方面的竞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琮说,“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的范式越来越复杂,制造业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粗放式或资源型驱动已经没有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改革科技体制,用创新驱动发展。”

谭瑞琮建议,上海自贸试验区要从四个维度深入实施国家战略,“制度层面,我们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经费方面,我们要不断提升科技投入的效果,来激活创新活力。第三,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营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4链融合。最后,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比较优势。”

在这些维度,上海自贸试验区过去十年已经做了不少深度探索,包括创新生物医药跨境研发监管模式,试点血液制品、微生物等特殊物品入境监管便利化改革,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平台;在绿色金融、新型研发机构、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出台浦东新区法规;建设浦东国际人才港,设立国家级移民政策研究基地、实践基地,推动海外人才工作和通行便利化。

新发展阶段,谭瑞琮认为,上海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抓手,带动江苏、浙江、安徽雄厚的产业基础,让科创资源和产业基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承担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角色,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协同攻关突破重大技术。

“为此,我们首先要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桥梁,让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与产业界有效链接,使高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谭瑞琮说,“还要把全球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技术、项目落户到上海和长三角。”

未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建立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为一体,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谭瑞琮透露,将在长三角建立100个研究所,持续提供技术供给;与全球和国内各100家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资金池形式挖掘项目,开展创新人才的引育工作;和1000家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梳理企业需求,对接全球技术成果,让企业在创新中不断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7 陕西华达 301517 --
  • 09-27 润本股份 603193 --
  • 09-22 中集环科 301559 24.22
  • 09-21 浩辰软件 688657 103.4
  • 09-20 开特股份 832978 7.3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