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从湖北武汉的汉口站出发,一路西行,会依次途经随州、襄阳以及十堰。这几座分布在汉江两岸的城市,因为一个共同的产业——汽车,形成了一条覆盖汉江上下游的产业“大走廊”。
2022年,湖北省“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全国三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武汉、襄阳、十堰、随州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目标,核心均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展开。当前,这条依托于滚滚车轮形成的产业集群,在转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取得了哪些进展?焕发出了哪些新生机?
日前,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进湖北武汉、襄阳两地,深入采访当地经信部门、金融部门以及代表性企业,感受“中国车谷”在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车谷:奋力打造
产业创新“大走廊”
打开手机APP,呼叫一台“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发,沿高速公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伴随着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逐步开放,上述场景成为了武汉当地普通老百姓切身体验智能新科技的途径之一。据悉,目前在武汉全市,已有超百辆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穿梭于大街小巷,并投入运营使用。
“聪明的车”必须配合上“智慧的路”。据了解,自2019年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后,这里便成为了我国中部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测试示范区已建成 “开放+封闭+仿真”三位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462.9公里,覆盖区域约1100平方公里,触达超400万人口。
在武汉经开区,除了这条面向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道路,还有一条13公里长、有着“车谷之脊”之称的东风大道。在这里,500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沿线排开,串联成了一条完整覆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连廊,东风大道成为“千亿大道”。而在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百废待兴。
“1991年,为承接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的落户,武汉经开区破土动工。自此这里便成为了武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武汉经开区经信局副局长曾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经过32年的发展,武汉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以汽车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数字经济等为核心的“3335”现代产业体系。
而在众多产业中,武汉经开区与汽车产业的交织及关联无疑最为深厚。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东风公司总部迁汉,武汉经开区一跃成为湖北汽车工业的“主阵地”。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五分之一,已实现了从“一辆车”到“一个产业集群”的巨大转变。也正因如此,武汉经开区获得了“中国车谷”的美誉。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过程,也是湖北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繁盛的重要缩影。目前,汽车产业仍然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武汉为龙头,包括襄阳、十堰、随州在内的汽车产业大走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轻重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湖北省“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40家、高校院所13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5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00余个。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因汽车而壮大的产业集群中,25家整车企业栉比鳞接,140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在此落户,当地汽车零部件配套率达50%以上。
按照规划,到2025年,“武襄十随”汽车集群产值将跨越万亿台阶,力争成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目标清晰,过程不易。目前,从国内到全球,整个汽车产业都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汽车到智能网联汽车,这不仅是能源转换的过程,也是新兴科技的崛起,攸关新旧动能转换的成败。
巨变中,多数传统车企都在经历强烈的阵痛。如何转?怎么转?不仅是一个个企业和整个产业链面对的难题,也是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忧思所在。
“省、市和武汉经开区都非常重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武汉经开区工委、管委会适时提出了‘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战略目标。”曾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2021年,武汉经开区三十而立,高举创新发展的大旗,自觉在省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谋划发展思路,“跳起来摘桃子”——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借东风、定军山”,启动建设“经开新区·军山新城”。
“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抓好汽车产业大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工作,将充分发挥‘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龙头优势,以大产业带动大创新、以大创新引领大转型,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曾超说。
围绕着产业转型的课题,当地的金融部门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支持。武汉经开区金融局副局长周俊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地部分企业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还缺乏了解,因此全区上下在统一上市工作机制帮助企业上市,并提供后续的日常运营服务。此外,对于已上市的汽车产业链公司,经开区也在积极助力企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船大掉头难,汽车产业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来完成的,转型面临着技术支撑、人才等各方面的挑战,这些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撑,也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力量。”周俊认为,汽车产业链上企业要想吸引到社会资本的关注,势必需要打破原本的经营理念,以更宽广的思维推动战略转型。
全产业链向新能源化转型
汽车产业是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行业,特别是伴随着汽车“新四化”浪潮的崛起,汽车产业链的边界再度向外延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科技,与汽车产业的链接越来越紧密。
汽车独特的产业特性,意味着其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记者探访湖北汽车产业链的过程中,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相关的零部件企业,都反复提及向新能源转型的迫切性。
东风公司,湖北省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2021年发布“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以来,已完成新能源产品的全面布局。今年4月,东风宣布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2024年实现集团旗下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2025年,东风自主乘用车与合资品牌的销量比例达到1:1。
据悉,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东风汽车集团未来三年投放18款新能源乘用车产品,22款新能源商用车车型,并投入500亿元用来发展新能源事业。
实际上,2020年,东风汽车集团就发布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截至目前,这个成立仅3年的新能源车企已推出了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和岚图追光三款车型,覆盖了从SUV到MPV再到轿车的全品类产品体系,产品远销挪威等欧洲国家。
岚图汽车CEO卢放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东风汽车集团倾力打造岚图汽车,不仅仅是看中了其中蕴含的市场机遇,更多的还是为了肩负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使命。
“打造一个新的品牌犹如一次创业,国有企业和大型央企究竟能否顺利完成这种转型?行业内外是存疑的”,卢放表示,特别是在近年来这么“卷”的市场环境下,汽车国企、央企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更是挑战重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风公司在打造岚图之初就给足了这个品牌自如成长的空间。“我们完全是在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打造岚图。”卢放说。
他判断,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度演进,汽车产品势必会成为新的移动终端,其营销模式、销售体系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为此,岚图汽车采取了直营模式,建立了与用户直接对接的渠道。
卢放认为,传统车企必须要从工程思维转向用户思维,这样才能让用户真正感知到产品的不同特性和优势。在他看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不仅是产品要变、服务要变、营销要变,更重要的是思维要变,打破燃油车时代的路径依赖。
在武汉经开区,还坐落着东风公司的另一个转型关键“阵地”——智新科技。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东风传统动力总成生产基地。2022年,东风公司对动力总成业务进行资源整合,将该工厂和其他几家单位划入智新科技,将智新科技打造成为东风公司自主掌控新能源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的主阵地。
如今,智新科技已拥有动力总成及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制及工业化配套能力,现已形成节能动力马赫G、混合动力马赫MHD、纯电动力马赫E三大系列化动力总成平台布局,打造竞争力领先的“东风马赫动力”品牌。
智新科技总经理杨守武表示,未来纯电和混动车型会处于平分秋色的市场地位,而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则会被大幅稀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且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上已实现了反向输出。
据悉,目前智新科技的产品,已获得了东风旗下合资公司的认可,并同时实现产品外供。
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面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也加速走出国门,凭借着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产业格局的转变。
骆驼股份总裁夏诗忠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骆驼股份的低压辅助电池已进入到奔驰、BMW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配套体系,公司的户用储能产品更是主销于海外市场,产品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再造一个骆驼。”他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给产业链带来的机会巨大且难得,骆驼股份的营收完全有底气翻一倍。
目前骆驼股份在海外已拥有马来西亚和美国两个工厂,欧洲工厂也在筹备中。不久前,骆驼股份的新能源低碳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8亿元,首期产能预计于2024年底释放。骆驼股份方面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公司转型升级。
另外两家扎根在湖北襄阳的零部件企业——襄阳轴承和长源东谷同样卯足了劲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其中,襄阳轴承提前谋划了市场结构调整,及时向新能源及高端产品转型升级,已供货给比亚迪、吉利、奇瑞、哪吒汽车等新能源车企。在商用车领域,襄阳轴承还特别为新能源商用车研发了电驱轿轴承。
而长源东谷也提出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同步发展,双轨运行”的战略,持续加大对汽车电子、新能源混动车缸体缸盖的项目投入。
在阵痛与变革中加速升级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传统汽车产业转型,早已不是一道单独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亟需为产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方向指引。在“一盘棋”的整体规划下,企业转型的目标才会更明确,步伐才会更坚定。
2022年1月,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湖北省汽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当地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做了梳理,并总结了四方面的问题,包括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不足;产业链短板问题突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滞后。
显然,对于湖北省这样拥有厚实“家底”的汽车大省来说,转型的阵痛不言而喻,只有在“破与立”之间果敢决策,才能有希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以中国车谷为龙头的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不仅有挑战,更有诸多优势和大量机遇。”曾超说。
曾超介绍,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是武汉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要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以推动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以“双智”建设为引领,围绕提升汽车产业的首位度等十大方面,充分发挥“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国家队龙头引领作用,联动光谷、蔡甸区等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建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集聚完备、示范应用持续推广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
同时,湖北省高校云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可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输出,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体系。这些不同维度的优势,都将成为湖北推动汽车产业链转型的底气所在。
以武汉经开区为例,为进一步支持当地的汽车产业链升级,2022年6月专门成立金融工作局,核心目标就是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周密服务。
周俊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金融工作局成立后,首先推出了面向汽车产业的“车谷融资会”平台,帮助汽车产业链企业吸引各界资本的关注,破解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不止武汉市,随州、襄阳以及十堰等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汽车产业转型的措施。
良好的产业基础配合精准施策的产业指引,很快就形成了“筑巢引凤”的效应。近年来,陆续有吉利路特斯、比亚迪、中航锂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在湖北布局投资,湖北“下一代”汽车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据介绍,目前湖北省在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车规级芯片、自主控制器、车载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均布局深厚,已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的IGBT集成封装、多合一电驱动总成、高效扁线电机等生产能力。此外,湖北省也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等。
虽然人人都说“大象转身难”,但事实上,一旦大象完成转身,所带来的能量不可小觑。湖北省作为传统的汽车大省,其转身不仅牵涉着当地的工业经济发展,也关乎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转型。
“这不仅是一次转型,也是一次产业升级。”曾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这次转型,也在促进当地车企主动探索海外市场,打开新市场、新局面。中国车谷的再创业,短期阵痛不可避免,长期必将焕发巨大的新动能,未来依然可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