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挡不住“搪勿牢”

抵挡不住“搪勿牢”
2023年09月10日 13:46 新民晚报

文/叶世荪

“搪勿牢”是上海话中比较常用的词语,意思是遮挡不住、招架不了、无法抵挡。沪语小说《繁花》里曾频见该词:“玲子说,小琴,跟姐姐过去坐一坐,陆总太厉害,我实在搪不牢,吃不消”“沪生对同学说,我总算是见识到了,啥叫真正的对开,当面对杀,一般人挡不牢”。后面那句中的“挡”应是“搪”的另写,写法不同反映了该词从口语到文字的困惑,这也是方言经常碰到的无奈。

“搪”原本是表示张开,汉代扬雄《方言》:“搪,张也”;也用来形容推挡、阻隔。清代小说《野叟暴言》中松纹“见苗兵动手,便耐不得,忙用掌向苗兵肩窝里一搪,苗兵仰跌过去”;后面一回借书中人物的言语,解释了“一搪”的动作:“(松纹)恐伤弟面,辄用手拦隔”。更早时,人们所用的是“盪”字,因为《易经》有“八卦相盪”一语,东晋韩伯注曰:“言运化之推移也”;隋末有首描写农民起义军的童谣说:“上山吃鹿獐,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盪”。但“盪”终究是个借音字,以它的构件“皿”看,其本义是一种器皿。《说文解字》:“盪,涤器也”。于是明代以后,人们又把字的义符“皿”改成“手”,创制了一个新字;梅膺祚的《字汇》以及孙楼的《吴音奇字》都明确记载了这个新字。《字汇》:“他郎切,音汤,以手阻止也”;《吴音奇字》:“音汤,以手盪物”。此后的《康熙字典》《沪谚》《上海方言字拾零》《上海方言词典》《上海闲话》等都有记录;但如今的电脑字库里找不到它。

此外,为了表达口语中的这个常用字,历代文人也是动足脑筋。有用“汤”字的,如元曲《东堂老》:“汤风冒雪,妨寒受冷”;有用“荡”字的,如明代《杀狗记》:“荡风冒雪,干谒有谁怜敢”;有用“唐”字的,如清代《石头记》:“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盖礼儿唐过去”;还有用“摚、摥、挡”等字的。顺便说一下,虽然义有相通,但“搪”与“挡”在古汉语和今天上海话中的读音是不同的,前者“他郎切”,后者“徒郎切”。因此,不能替代。

总之,上海人常说的“搪勿牢”“勿搪风(不起作用)”“摆搪槛(下绊子)”“搪风牌(挡箭牌)”等词语中的这个“搪”字,尽管缺乏权威、可用的标准形体,但其音义却明明白白地被保留到现在。众口相传的力量果然“搪勿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8 爱科赛博 688719 --
  • 09-14 恒兴新材 603276 --
  • 09-14 万邦医药 301520 --
  • 09-11 中研股份 688716 29.66
  • 09-11 飞南资源 301500 23.9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