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见习记者 姚瑞鹏 图据受访者
近日,#新疆欢迎大家来吃海鲜#的话题冲上热搜,才让人们知道在距离海洋2000公里外的新疆也能产出海鲜,但也有网友疑惑:为何没有海水资源的新疆能产海鲜?“将盐碱水还原成人工海水是关键。”新疆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柱南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在新疆第三师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大型渔场将盐碱水变成人工海水,驼铃一响,海鱼一尾尾跃出水面,南橘北枳的成语被打破。昔日被称为“地球之癣”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群鱼遨游的“金银滩”。
新疆盐碱地上的鱼池
帕米尔高原盐碱滩养海鱼
盐碱水变人工海水是关键
9月5日,新疆第三师在晚上9点半才日落,在这里昼长将达到13个小时,“日照时间长最有利于海鱼生长”新疆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柱南检查着新疆三师红旗农场3000亩鱼塘的情况,这是蔡柱南每天的工作重点。
“大约在七八年前开始,我们在沿海养殖本来一年调一次水变成得随时调配,而且海洋赤潮频繁,海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沿海养殖困难增多。”蔡柱南来自广东湛江,27年的养殖经验告诉他需要找到新的养殖模式,为寻找答案,他一路从沿海走到青海最后来到新疆的第三师,而这里亿万年前也是浩瀚海洋。
帕米尔高原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艰险和神秘的一段,这里冰川广布地势变化大,新疆第三师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势低洼,周边地下盐碱水不断汇集,水中含盐碱量大,pH值普遍在8以上。大量的盐碱水侵犯土壤,让土地变成“地球之癣”,而对着一望无际的滩地,蔡柱南却看到了希望。
三师红旗农场坐拥着丰富的盐碱水资源,且日照时间长,远离城市、工厂无污染,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天然场所。 蔡柱南团队采用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将当地盐碱水还原成与天然海水相似度达99%的人工海水,在沙漠边寻找到真正的海水养殖模式。如今团队已经有8项发明专利,3个养殖基地,总养殖面积达5500亩。养殖品种有包括青斑鱼、老虎斑、石斑鱼、青龙虾在内的十几种受市场欢迎的水产品种。
沙漠边的鱼池
200多吨海产品一抢而空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
在沙漠的边缘,在粗犷的高山沟壑下,十几个对称分布的大型鱼塘闪耀着金黄日光,数座恒温大棚尤其引人注目,每年500吨的海鲜产品均出自这些“塞上海洋”。
“从8月25日开始,今年200多吨的产品到年底前已经订购完了,如果有需求在一号基地投产后,可以释放一部分产能。”蔡柱南面对不断求货的客商只能发朋友圈解释。
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海鲜市场对于纯净海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涨,蔡柱南称核污染水排海后公司订单激增,公司采取的是预购模式,“海鲜产品的养殖周期长,至少是3个月一个周期,目前只能优先挑选优质客商进行供货。”蔡柱南面对着急的客商只能耐心解释。
面对不断增加的订单,蔡柱南表示看到了新疆盐碱地养殖海鱼的巨大潜能,当地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结合具体情况解决技术痛点,形成从饲料到培育养殖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之路。
让“新鲜”走出新疆
实现全国海鲜自由
在距离新疆2060公里外的成都青石桥海鲜市场,来挑选海鲜的顾客围满了档口,记者随机询问几个顾客,他们都对“新鲜”产品抱有较高期待,青石桥海鲜市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欢迎优质的新疆海鲜产品进入市场”。
对于海鲜爱好者的期待,蔡柱南表示很高兴,“目前我们的产能还只能涵盖新疆,但是我们的期望是让新疆实现海鲜自由,让全国实现海鲜自由,最后走出国门。”
产能有限但潜力无限,目前三师农场与中国海洋大学、塔里木大学合作,采用工厂化恒温集中育苗方式,推广高效、低耗、环保的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技术,项目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打造了特色水产田园综合体,力争农场水产养殖业产值突破7000万元。
培育的鱼苗
在昔日被称为“地球之癣”的盐碱地上,新疆克州、三师红旗农场、巴州的上万亩养殖基地承载着全国海鲜热爱者的期望,希望当驼铃再次传入人们耳时,不光想起羊肉串和葡萄,还有那美味的“新鲜”,海鲜产品包邮到家指日可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