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合肥: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合肥: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2023年07月25日 10:52 合肥发布

转自:合肥发布

今天

《光明日报》05版

整版刊发文章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5日 05版)《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5日 05版)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安徽合肥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6月7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肥先进光源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复,将于今年9月开工。这意味着,除已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外,安徽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2023年4月,德国大众宣布将继续投资75亿元人民币,在合肥建立研发中心,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此前,美国康宁和德国大陆轮胎决定追加对合肥的投资。2023年上半年,合肥新增外资企业82家。

2022年,合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30万大学生来肥就业。在合肥,平均每个月诞生一家上市公司,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20家。

2020年,合肥首次跻身GDP(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2023年,合肥第三次入选“新一线城市”……

数据背后,是澎湃的发展动力。

要知道,1952年被确定为省会的合肥,那时还名不见经传:5条路、5万人、5家企业、5平方公里是其全部“家当”。就在20年前,合肥GDP在全国排名也在80名开外。

从江淮小邑到“新一线城市”,合肥“逆袭”的密码何在、路径何在、“打法”何在?

01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里科气”,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说的是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科技创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几经周折,最后落户合肥。从此,开启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中国科大的落户,带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连布局。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科学岛”成立,如今已有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先后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两个重大科学装置。

大院大所落地,衍生的是科技创新的气质和城市发展无穷的动力。此后,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又为合肥产业创新插上翅膀。

1997年,中国科大教授郭光灿关于“量子避错编码”的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国际量子光学界为之震惊:中国居然在量子光学上有这样的成果,而且在不知名的合肥!

此后,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和“九章”,“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以及“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钢”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合肥问世。

图源|新华社图源|新华社

2023年4月12日,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迎来高光,源于此前的追光。

2004年,合肥被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2022年,“科大硅谷”在合肥正式挂牌,按照愿景,这里将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坚定不移地聚焦“国之大者”,这是合肥科技创新的核心密码。

2017年,由中国科大承建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挂牌。此前,众多一流高校参与角逐,唯有中国科大获得地方政府按1∶2配资建设实验室的承诺。

数据显示,近10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46%。

02

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抓手

“从西部到合肥前,我们也考察过不少城市,最终打动我们的是合肥的支持和诚意,以及当地对空天产业的理解。”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牛威感慨地说。

牛威所说的,就是一年前落户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这里将建设成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综合支撑平台,培育月球科研站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旁边,“瞄准”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利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园初具规模。

一度,合肥被认为是“最牛风投城市”。的确,从“押宝”不被看好的京东方,到“投注”长鑫存储芯片,再到“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这些“神操作”,可以说每一次都让合肥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回应是:“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分析一下合肥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合肥“产投”之所以能赢得明天,一是方向上聚焦“国之大者”,二是路径上建设“国之重器”,三是蓝图上一绘到底。

工人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睿合科技有限公司内生产全贴合液晶显示屏。解琛摄/光明图片工人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睿合科技有限公司内生产全贴合液晶显示屏。解琛摄/光明图片

如今,合肥显示、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近六成,对经济贡献率超过80%,拥有“灯塔工厂”四家。贷款余额始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近三年新增超1万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度电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GDP能耗只有全国的二分之一。

仅仅靠“手气”,不可能老是抓一手“好牌”。精准的研判、沉潜的产业战略定力、专业的产业升级能力,才是合肥每战必胜的秘诀。

从管理市场到参与市场,从参与市场到开创市场,最后回到政府职能监管市场。这一模式被很多人称为“合肥模式”,并被很多城市借鉴。

“合肥的长期主义给了企业家信心和预期!”合肥艾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俊曾在外地创业,“大家共同的期盼,就是政府对企业要多浇水、少摇晃。”

合肥产投最成功的做法就是:纵向看,主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人栽树后人浇水”,保持产业战略定力;横向看,统筹全市“一盘棋”。

“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果每届班子关心支持少一点,这些产业都不可能长成今天的集群。”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说。

“如果说有‘合肥模式’,那就是把握‘两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现一个‘潜质’企业就能成就一个,再成就一群,最终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虞爱华说,“服务好现有企业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把握住战略机遇是政企共同责任。”

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合肥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第10位。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280天建成280万平方米,不到10个月整车下线、5个月产值过百亿元……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合肥速度”,也许是最有力的佐证。

03

宜人“养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助推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眼下,一场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正在合肥火热开展。京东方、国盾量子、合肥晶合、大众汽车等一批重点产业链企业纷纷上阵,提供了涵盖研究员、机械工程师、算法软件工程师等在内的大量热门岗位。

“暖意十足,诚意满满!”来自山西大同的张楠成为首个完成签约的毕业生。目前其已完成岗前培训,顺利入职合肥市蜀山区一家数据技术公司。截至目前,三期对接会已吸引2.4万名毕业生到场应聘,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

2022年5月,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成立,相继建成“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等,开展了一系列“免费为您找工作”等活动;2023年3月,合肥市委组织部牵头多个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组织8个工作组赴全国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求贤若渴的合肥,大动作频出,成就城市与人才的美好“姻缘”。

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合肥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

“要让人才‘抢着来’而不是‘抢过来’。”虞爱华告诉记者,“念好‘养人经’,打好‘服务牌’是关键。”

吉林人孙福彪对合肥“情有独钟”。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签约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内设备智能运维行业领军企业——安徽容知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择留在合肥,关键的一点是环境。合肥是一片创新的沃土,为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孙福彪踌躇满志。

近年来,合肥积极畅通技术成果产业化渠道,优化人才创新生态,让人才各尽其用。

为加快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2021年,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统合全市科创工作,首创成立多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着眼破解融资难题,合肥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相互成就。

“无论是对一家企业,还是对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容知日新公司董事长聂卫华感慨。

让人才对合肥既“一见倾心”又“日久生情”,宜人“养人”的合肥一直在路上。

安徽省合肥市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解琛摄/光明图片安徽省合肥市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解琛摄/光明图片

【记者手记】

“合肥每天都在上演‘合肥速度’‘合肥温度’‘合肥广度’。”一位来安徽合肥考察的专家如此形容。近年来,随着合肥“出圈”,许多城市前来学习。2023年以来,已有多个省区市的代表团到合肥考察,考察的主题大多是产业投资和科技创新。

从成为省会前鲜为人知的“皖中县城”,到新一线城市,什么是合肥成功“逆袭”的“秘笈”?记者边采访边思考。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一直以来,合肥坚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聚焦世界前沿和全国领先领域,屡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突破。统筹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各类“国之重器”、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合肥市财政累计投入近155亿元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研究院建成运行,已建、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2个,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这两个创新融合,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其中,就包括人才机制的创新。“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正在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加“养人”。2015年,合肥启动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合肥的路面、桥梁、地下管网铺设8万多套传感设备,实现24小时监测“城市心跳”、精准预警。

“三年没闻到蓝藻异味了。”正在巢湖边2号深井控藻平台值守的孟凡周对记者说。孟凡周曾是渔民,如今从事巢湖蓝藻防控工作,见证、助力巢湖水质日益向好,“这个深井平台每天可以处理近10万立方米的藻水,科技让我们一线治藻人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让城市更加美好,而美好的城市又会为科技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合肥对人才的渴求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已经让“养人”成为这座城市另一个标签和品格。记者在采访时获取一条信息:该市将在3年内完成104个城中村改造。而自2020年以来,合肥市已改造老旧小区、城中村超2100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超20万户。

【一线讲述】

16年前的夏天,我决定来到合肥,从此将企业的命运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中。

创新,是合肥的“底色”和“灵魂”。我从事的行业叫做“设备智能运维”。那时,客户对设备智能运维还很陌生,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

记得第一次走进一家钢厂的热轧车间,置身在50℃的滚滚热浪里,轰鸣的噪声直刺耳膜。我由此更加坚定了决心:让工业更美好,哪怕给工业带来一丝丝改变,都值得我们奋斗终生。来到合肥以后,我成了行业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迈出了第一步。

这些年,合肥的发展有目共睹,诞生了很多“合肥模式”。每一个模式、每一次超越,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坚持和奋斗。在合肥的十多年,创新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我。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即便是在最困难的年景,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靠着拼劲和狠劲,还有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我们实现了产业链的贯通发展。从智能传感器到工业大数据,从AI算法到工业软件,从远程诊断服务再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出一条坚固的护城河,公司得以从行业里脱颖而出,我们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客户认可。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设备智能运维也从昔日的冷门行业变得热门起来。2021,我们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合肥,我感受到了这座“创新之城”的城市品格,感受到这座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与创新活力,看到不断培植的创新沃土结出了创新硕果。受这座城市创新文化和精神的滋养,这些年,我不断“挑战自己”。公司上市敲钟后的第三天,我们团队和外部专家就一起开了两天会。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以归零的心态规划未来发展。马不停蹄开启新的创新创业之旅。其实,公司名字“容知日新”四个字,就是想时刻告诫自己,只有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日新”,才能让平凡的事业变得不平凡,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座创新的城,哺育出一群创新的人,互相成就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合肥市 光明日报 安徽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8 华勤技术 603296 --
  • 07-28 蓝箭电子 301348 --
  • 07-28 盟固利 301487 --
  • 07-25 民爆光电 301362 51.05
  • 07-25 华虹公司 688347 5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