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敏实习生曹欣仪
【老友档案】
姓名:刘芳芳
出生地:广西桂林
在邕档案:在邕近15年,2009年到南宁读大学,2017年考上邕宁区蒲庙镇公务员,之后一直定居在南宁
【美食名片】
生榨米粉是南宁著名的传统小吃,在南宁武鸣区、邕宁区及马山县较为常见,是壮族节庆和祭祀活动的必备食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去瘴、去痧、健脾胃、助消化等特点。南宁生榨米粉制作技艺2015年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各地米粉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十多年前,刚从桂林来到南宁的刘芳芳并未料到,自己会因为去邕宁区蒲庙镇吃了一碗软糯微酸的生榨米粉,而与这座城市结缘,甚至还把家安在了邕宁区。
第一次吃生榨米粉,难忘独特“酸”味
有史书记载,南宁生榨米粉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末清初,生榨米粉已在南宁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其中,民国《同正县志》记载:“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各家多做米粉,以为过节。米粉有切粉、线粉之分。以暖水泡米至数日,发酵、细磨、滤干、舂和,用器榨成粉条于沸汤内,制似桂林米粉而稍异,和原汤,配鱼肉、酱油、香料等熟食,味带酸,城厢人长为之。”
走在邕宁区的大街小巷,时常能闻到从生榨米粉店传出来的阵阵“酸馊”味。生榨米粉历经这么多年依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甚至能让一些来南宁工作、生活的新市民爱上它,离不开它这股令人回味的独特“酸”味。
回想起第一次来邕宁区吃生榨米粉的情景,刘芳芳还记忆犹新。刘芳芳说,第一次吃生榨米粉是在2015年。有一天中午,她被单位里一些热衷于寻找南宁各种美食的吃货同事带去吃生榨米粉,那碗粉十分软糯,还带着特别的“酸馊”味,配上辣椒、肉酱、干豆腐丝等配料特别好吃。而刘芳芳所说的这种“酸馊”味,也是蒲庙当地人认定的“小时候的味道”。
与同事相识不久便受邀,感受到信任与温暖
“说起与生榨米粉的缘分,我还真算是一个有缘人。2017年,通过努力,我考上了蒲庙镇公务员。”刘芳芳说,刚开始到岗时,还担心自己会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方言和风俗而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不过同事和辖区居民的热情,打消了她的顾虑。
刘芳芳到蒲庙镇工作不久的一个周末,恰好碰上蒲庙镇联团村的村民们庆丰收过节。“我家不在南宁,身边的亲朋好友很少,所以周末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想到,才相处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有同事邀请一起回村过节。”刘芳芳说,感觉同事对待自己就像家人一样,充满了信任和温暖。
来到村里,看到家家户户的村民自己动手做生榨米粉,刘芳芳也深受感染,在一旁学着做了起来。一边做生榨米粉,一边谈笑风生,这热闹的氛围,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刘芳芳也深深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在蒲庙镇过节和举行盛大活动的时候,村民们手工榨出来的米粉特别香,更有家乡的味道。”刘芳芳还记得当时制作生榨米粉的过程,村民们把发酵好已经形成膏状的米浆放入榨机里,水烧开之后,手握榨机的压把,往下压,一条一条细米线从榨机里流出,灵动地在沸水里飞舞翻滚,煮片刻后盛碗而食。
安家第二故乡,爱上这里的生活与味道
蒲庙镇的烟火气,蒲庙人的热情,大街小巷飘散的“酸”米浆味,是吸引刘芳芳在这里安家的重要原因。
2020年,刘芳芳的妈妈来到南宁,帮忙照顾刚出生的外孙女。刘芳芳的妈妈一开始对生榨米粉的味道不习惯,可后来却还吃上了瘾。他们经常在蒲庙买米粉回家,按照自己的口味喜好,煮肉末,撒葱花,再加点头菜、辣椒,浇上一勺骨头汤搭配着吃,一家人都爱上了这个味道。
除了生榨米粉,邕宁区蒲庙镇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刘芳芳被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而独具特色的生榨米粉、水磨糍粑、五色糯米饭等传统美食,更是在刘芳芳与邻里之间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处处充满人情味。
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刘芳芳有了新的朋友圈。“南宁的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城市的包容性也很强,不排外,从上大学到工作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善良、很友好。”刘芳芳称,在这里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他们是她契合的饭搭子、话搭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