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志气钢” 传承钢铁魂

追忆“志气钢” 传承钢铁魂
2023年06月30日 06:25 媒体滚动
王庆立向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 王欢 摄 王庆立向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 王欢 摄

震后冶炼出第一炉“志气钢”老照片。记者 王欢 翻拍

王庆立、冯林棣、王晓明三人在唐钢元素雕塑前合影留念。记者 王欢 摄
王庆立、冯林棣、王晓明三人在唐钢元素雕塑前合影留念。记者 王欢 摄 王庆立、冯林棣、王晓明三人在唐钢元素雕塑前合影留念。记者 王欢 摄

“当时我是组长,出钢的钟声就是我敲响的……”

“我是一助手,负责摇炉……”

“我是配料工,照片里正在挥锹加料的就是我……”

唐山劳动日报社全媒体6月6日刊发的一组震后冶炼出第一炉“志气钢”的老照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当年主动请缨负责冶炼“志气钢”的唐钢第一炼钢厂“王益元炼钢小组”的三名成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三位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

心系岗位 主动请缨

今年78岁的冯林棣老人,回忆起47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地震那年他刚30出头,工作积极主动,是“王益元炼钢小组”的副组长。“‘王益元炼钢小组’是以全国劳模王益元的名字命名的,那可是当时中国钢铁业响当当的王牌班组!7月27日我上晚班,半夜12点下班,我们又开了个会,到家都快凌晨2点了,也就刚睡着,就地震了。”冯林棣的下半身被大梁压住,在邻居的帮助下得以脱身,他随即开始扒家人和大院里的其他人。地震中,冯林棣痛失年幼的爱子,悲痛之余,他甚至来不及将妻女安顿好,7月28日当天上午就回到了厂里。“当时啥也没想,就是不知道厂里啥情况,想去看看。我住得近,到得早,组里其他人很快也都来了,没人组织,大家都是自发的。”

一助手王晓明夫妻俩都是这个优秀炼钢小组的成员,地震中亲人死伤惨重,但两人也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配料工王庆立是这个小组里年龄最小的,当年只有21岁。“我家在南刘屯住,地震后路都没有了,我走了三四个小时走到厂里。”

……

小组里的9人到齐了,冯林棣临危受命,成为“王益元炼钢小组”的第三任组长。很快,公司党委召开了抗震复产、重建唐钢的誓师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团结战斗,8月底把炉子点起来,让钢水流出来。“有报道说唐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就要证明,唐山并没有消失,我们要炼出第一炉‘志气钢’。”当时的第一炼钢厂“王益元炼钢小组”主动请缨,承担起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迎难而上 无坚不摧

“要具备炼钢的条件,得排除很多困难。”三位老人清晰地记得,他们从震后回到厂里到炼出第一炉钢,全组人20多天没回过家,一直奋战。

由于强烈地震,水、电、风、氧突然中断,使正在沸腾的铁水和钢水全部凝结在炉内,能否尽快清除出炉内的大铁块和大钢坨,修复化铁炉和炼钢炉就成为能否早日复产的关键问题。“王益元炼钢小组”的职工们在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用水粉炉衬砖的办法来清除炉内的铁块和钢坨。由于没有工业用水,大家把大桶、小桶、脸盆都当成了运水工具,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肩扛、手端、人对人传递,将水一点点送上10多米高的平台,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整个工程进度提前了5天。

紧接着的一个艰巨任务是清理一次泵站,泵站的蓄水池里不仅全是碎石乱砖,管道全部被堵塞,而且积满了从震裂的油库管道流出的黑色重油,黏黏糊糊地浮在水面,足有一尺多厚。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益元炼钢小组”职工主动要求参加一次泵站的抢修工作。他们跳进池子,在齐腰深的污水臭油里掏重油、挖管道,汗水和油污搅混在了一起。经过几天的奋战,泵站终于抢修完成。

在清理现场、抢修设备的日日夜夜,“王益元炼钢小组”的职工们争分夺秒闯难关、打硬仗,无论多么重的担子,从来没有说过一声“难”。“接过这炼第一炉钢的任务,就是接过了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接过了又一面战斗的红旗。前面纵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闯过去!”为了成功炼出这第一炉“志气钢”,小组成员一次又一次聚在一起,认真讨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做好一切准备。

钢花飞溅 心潮澎湃

尽管已经过去了47年,可回忆起亲手冶炼出震后第一炉“志气钢”的情景,老人们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讲述的声调都高了起来。

8月25日清晨,“王益元炼钢小组”的全体职工提前两小时就来到了炉前。“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车间上下、厂房内外,太多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这第一炉钢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家都盼着呢!”

紧张的炼钢过程开始了,“王益元炼钢小组”的全体职工精神抖擞地走上了各自的岗位,他们冷静沉着、认真严格地进行操作,观察炉温的变化、调整吹炼角度、加料、取样……“我是当时的一助手,负责摇炉,炼一炉钢大约20分钟的时间,觉得那次比平时漫长,但又没过够,心里有一种特殊的激动劲儿。”王晓明回忆说。

“这张照片里挥锹的就是我,我当时正在加料呢!”今年68岁的王庆立笑着告诉记者,照片定格的正是加料的“专属姿势”。“料是粉状的,要用锹快速加到炉内,不能散,要成一坨,需要一个巧劲儿。我们摸索出了抬肘、勾腿的姿势,加料效果最好。”

“当当当……”组长冯林棣敲响了出钢的钟声,时间是中午12:20。随着这清脆悦耳的钟声,炼钢炉徐徐倾斜,火红的优质钢水喷泻而出,曾创造全国转炉炉龄最高纪录的第一炼钢厂一号炼钢炉前,钢水奔流,钢花欢跃,车间里锣鼓喧天,含着热泪的人们纵情高呼:“第一炉‘志气钢’炼出来了!”这时,距那场惊世惨烈的大地震仅仅过去了28天。这一英雄创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赞扬。当天,所产“志气钢”钢锭被轧成螺纹钢,运送到唐山重建的施工现场。

念念不忘 继往开来

盛夏的唐钢文化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蝉鸣,冯林棣、王晓明和王庆立三位老人漫步其中。距离冶炼“志气钢”已经过去了47年,曾经的青春壮年已是白发老者,不断发展壮大的唐钢也已经整体搬迁,但留在老人们心头的记忆依然清晰。

浮雕墙前,看到曾经熟悉的工作场景,热烈地讨论一番;

炼钢炉的模型前,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唐钢是“共和国转炉的故乡”,率先试验成功“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

唐钢大事记碑林中,老人们找到了记载“志气钢”的那一块,久久驻足。“唐钢人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抗震救灾,仅用二十八天就炼出了‘抗震志气钢’,同年十一月底全面恢复生产。”老人们一字一句读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当年的气壮山河和为热爱的炼钢事业不懈奋斗的日子犹如电影般从眼前划过,“‘抗震钢’和‘王益元炼钢小组’是个光环,一直激励着我们,不能给它抹黑。”王庆立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当年参与冶炼“志气钢”的9个人,全部都是党员,“后来到了不同的岗位上,个个都是好样的!”

从工程容量只有6吨的小炼钢炉,到扩容后20吨的转炉,再到后来120吨的顶吹转炉;从模铸到连铸;从方坯到板坯……老人们追忆着他们的奋斗时光。

物换星移几度秋,“志气钢”精神深深烙刻在每一位河钢唐钢人心中,激励着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2005年,河钢唐钢实现年产钢1000万吨(含不锈钢公司),成为河北省首家钢产量突破千万吨的钢铁企业,跻身国内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

2008年,河钢唐钢在业内率先推行绿色转型,建成了花园式工厂,被中钢协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

“十三五”以来,河钢唐钢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客户结构接连升级。不仅打造出许多大写中国制造的“志气钢”,更成为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世界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时代,河钢唐钢服从服务于唐山城市发展需要,抢抓战略机遇期,向海图强,从城区走向沿海、以“绿色智能品牌化”未来工厂为标准,建成投产了一座代表行业高度、高质量发展标志的“海上钢城”。2022年1月6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正式下发文件,河钢唐钢新区获批环保A级绩效企业。

……

40多年薪火相传,“志气钢”精神已经成为河钢唐钢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03 赛维时代 301381 20.45
  • 07-03 信音电子 301329 21
  • 07-03 昊帆生物 301393 67.68
  • 06-30 誉辰智能 688638 83.9
  • 06-30 智迪科技 301503 31.5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