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架到货架, 靠的是什么?

从书架到货架, 靠的是什么?
2023年06月21日 05:47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从书架到货架,距离有多远?

  对天津心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李双阳来说,答案是6毫米。

  这是内涵丰富的6毫米。在生活中,6毫米的宽度有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一条直径6毫米的人工血管却牵动着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李双阳带领团队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全球首款体内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获得三项国家级金奖,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把你的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上,让人们用得上。”这是李双阳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用得上”,就是价值所在。如果一项科研成果或专利没有被转化成产品,甚至束之高阁,就无法创造社会价值。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技术,绝不是躺在实验室里的数据、论文里的成果,而是那些管用、实用、好用的科技产品。只有将成果落地转化,科技才真正发挥出第一动力的作用,也只有应用于实际,科技才能获得更新迭代的动力。可见,书架与货架之间并非单向输送,而是相互促进。“用得上”,就是桥梁。

  那么,从书架到货架,靠的是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但瞄准一个“用”字,久久为功的专注力必不可少。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像一次远征,没有足够的韧性和专注力就无法到达终点。从理论到应用,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数十年。如果心态不稳、急于求成,就可能欲速而不达;如果没有足够定力,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热门搞哪个,就容易迷失方向,最终一无所获。天津久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光固化材料行业“隐形冠军”,是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全的光引发剂生产供应商。一家民营企业,如何成为我国光固化材料行业的领军者?董事长赵国锋给出的答案是“专注”。2007年,他带领久日新材锚定光引发剂赛道,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革,开发新产品,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先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推进产业应用,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久久为功,砥砺深耕。

  “用”是目标,也是场景,更是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以“用”为导向,就会让更多科研成果在“书架”开花、在“货架”结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天津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7 海科新源 301292 --
  • 06-27 天力复合 873576 9.35
  • 06-27 恒工精密 301261 --
  • 06-26 华信永道 837592 10.38
  • 06-26 朗威股份 301202 25.8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