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66/w640h426/20230613/4357-3b1d330164647a0c786eabf8bce25c7d.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58/w640h418/20230613/cb18-827af1e2a445539bb8f3228e9c0c8b1c.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73/w640h433/20230613/241a-b000533ee119c8d1bed2054724ac82ca.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64/w640h424/20230613/9980-983f02ee5f0dd35fbd97629d879aa827.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86/w640h446/20230613/d896-9c6490722831d8d50d2fe4dba8057342.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30613s/266/w640h426/20230613/ff8d-5c2d1743fda84db30ffc21ea8031c38e.jpg)
名片1南天池村
以七夕文化为核心,着力进行文化赋能和创新发展,让无边浪漫穿越千年,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演绎出现代浪漫。
山遇到了水,在这里演绎了大美太行;夏遇到了风,在这里缔造了清凉世界;牛郎遇到了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便在这里千古流传……
这里,是地处太行山之巅、清漳河之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顺,一座自然与人文相映、天地与人和共生的魅力山城。
和顺,春秋封邑,北齐置县,古称梁余,隋开皇十年定名和顺,沿用至今。这里民风淳朴、山河醉美、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
和顺,有着文脉之蕴。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辈,传统非遗凤台小戏、夫子岭弦腔演绎着这块土地的儿女情长,窑洞里的石拐会议更是人们心底的红色记忆;
和顺,有着生态之美。太行之巅千峰竞秀,漳水环带松溪如涓,平均海拔1300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年均气温6.3℃,大自然毫不吝啬地馈赠以和顺清凉的气候;
和顺,有着风物之盛。地下煤铁铝钒矿物众多,地上五谷杂粮物产丰富,鼎鼎大名的和顺肉牛、清冽绵长的山河醋、入口即化的寒湖月饼,都凝聚了和顺的山野精华……
时光如流,华章日新。凭借深厚的文脉之蕴和大美的旅游资源,爱情之乡、太行人家、红色老区、避暑胜地成为和顺的文化名片。近年来牛郎织女爱情艺术节、许村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和顺向世人展示了两个传统村落的新生,它们,当之无愧地成为和顺的文化新名片。
南天池村、许村,两个集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现代基因于一体的古村落,将会是和顺的诗与远方。
时光不语,它们,等你去遇见。
七夕文化与现代浪漫的相约
南天池村位于和顺县东南方,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周边分布着与故事情节相关联的20多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牛郎织女故事传说为主题的七夕文化民俗活动在这儿非常活跃。
“南天池村近年来借助全县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暨‘全民休闲避暑旅游月’这个平台,在每年的七夕节,都要进行牛郎故里民俗风情展示,并依托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爱情传说,开展了以民俗婚礼为主题的体验式乡村旅游,来这里领略文化、欣赏美景的人越来越多。”和顺县宣传部副部长宋婷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和顺县以‘牛郎织女文化’为龙头,以南天池村为中心,让传统爱情与现代浪漫相结合,正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新名片。”
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国字号品牌和爱情文化节,为南天池村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活的元素,在彰显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做到了赋能乡村振兴。
南天池村,海拔1350米,太行山断裂带绵延起伏6.7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2%。独特的山间草甸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日渐健全的旅游配套设施,再加上独有的七夕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到周末,北京、邯郸、太原、石家庄等地的游客就常来,除了种地,我们还有了其它收入。”南天池的村民开心地说。
初夏时节,坐落在群山怀抱里的南天池村被云雾笼罩,恰似人间天上、天上人间,不由得让人心生浪漫。到达山顶,凉风习习,再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传说中织女下凡洗澡的“天河池”便呈现在眼前,清澈见底、明亮宁静。
“我们一直在考虑文化创新,想将七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做成一个品牌,但前提是原生态。南天池村现在还是很原始的状态,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来南天池村看的就是原貌,它不是景区,是原汁原味品传统文化的地方。”原和顺县文化馆馆长高天红曾主持过“牛郎织女传说”的申遗工作,他说南天池村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依托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振兴,用村庄的原生态来迎接现代爱情。
曾经的南天池村因地势高、出行难,导致其文旅资源只能是“养在深山人未识”。近年来,和顺县以发掘弘扬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文化为核心,推进整村环境提质和牛郎织女文化园建设,打造文旅田园综合体,让这里走出一条文旅富村富民之路。如今的南天池村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太行人家”,在开发中保护,南天池村至今保留着原生态和好风光。
漫步南天池村,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凤冠山等景观,印证着“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无限魅力;登上观景台,海拔1800米的天河梁横亘南北、气势雄伟。极目远眺,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都被掩映在云海之中,仿佛身处世外。“我是从小听七夕传说长大的,你听这些地名,喜鹊山、金牛洞、簪峪、南天池、北天池……南天池村至今都保留着传承千年的地名,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南天池村党支部书记陈宝珠自豪地说,“南天池村现已拓宽入村道路,下一步,将继续从乡村旅游方面寻找突破,依托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深厚文化和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感,进行多元化的文旅创新项目。今年七夕的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欢迎大家来我们南天池村感受传统、了解文化、观赏美景。”
因为孕育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南天池这个“爱情村”有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边浪漫。如今,南天池村正以七夕文化为核心,让无边浪漫穿越千年,着力进行文化赋能和创新发展,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演绎出现代浪漫,让中国古老的“情人节”在神奇的太行山创造新的神话。
名片2许村
十余载光阴、五届许村国际艺术节,来来往往的艺术家和游客为许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使古老的许村走向世界。
古老村落与现代艺术的相融
太行腹地,阳曲山下,栖息着一个美丽灵秀的小山村——和顺县松烟镇许村。20世纪80年代,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老井》在许村取景拍摄。从那时起,这个小村庄就燃起了星星点点的艺术之火。
因地处太行山腹地,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许村得以保留了很多古迹遗存,不仅后土神庙、全神庙、真武观音阁、文昌庙、戏台等古建筑星罗棋布,还有较为完整的从明清起形成的晋冀互通有无的商业街——“明清一条街”,沿街布满了古屋、古树、字号、商铺和客栈。2011年,古老的许村选择以艺术的力量激发自身的活力,成立了“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近年来,随着国际艺术节的连续举办,这个小山村开始不断与大世界“对话”,实现了古老村落与当今艺术的相融,来来往往的艺术家和游客为古老的许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使许村走向世界,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十多家机构的创作写生基地。其间,和顺刺绣传习点、凤台小戏传习点、和顺婚俗文化展示点等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也先后入驻许村,为这座本就古老的村落进一步厚植了文化基因。“这个订亲娃娃图是以中国传统剪纸技艺为基础,融入刺绣元素,用于订亲礼,寓意好事成双;这十双鞋垫是陪嫁礼中的吉祥物,取‘鞋’与‘喜’的谐音,有夫妇和谐、喜事连连的意思……”在和顺婚俗文化展示点,婚俗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者郝艳丽正热情地给游客介绍。展示点还有纳吉礼、合婚堂礼等文创产品,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牛郎织女文化对和顺婚俗潜移默化的影响。
沿着村内干净平整的街道前行,明清一条街的古道便会来到人们的脚下,这里不仅有极具特色的古屋,也有泥塑和铁艺等民间手工作坊,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刺绣、凤台小戏的展示。
在和顺刺绣传习点,第八代传人白巧英正在做绣活。和顺刺绣也称和顺牵绣,图案纯朴、色彩艳丽、造型夸张、针法多样。为了在传承中创新,白巧英运用民间美术装饰手法和中国画技法创作了组合立体绣制工艺,已被国家知识产权认定为发明专利。其作品也多为日常用品,如鞋垫、帽子、枕头、插针包等,从指尖到心尖,都是匠人精神的流淌,让非遗走进了百姓生活。
看过绣品,在明清一条街尽头的古戏台,还能赏到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起源于明代,剧目结构简洁、剧本短小、故事单纯、人物精少、道具轻便,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小而精、少而便。在古戏台上,代表剧目《牛郎织女》《送灯》《拍蝴蝶》等都会上演,观众可近距离欣赏这已传承五百多年、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
在许村游走,会看到很多中西结合、新老相衬的景致。中式建筑屏风上出现的现代涂鸦让人穿越时空,艺术公社明亮的玻璃幕墙和年代久远的古戏台又遥相呼应,当代艺术与传统乡居在这里有机结合,让许村这一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的光彩。
而作为新光彩的一部分,许村的农家乐不得不提。许村十星级文明户乔彦珍是农家乐项目的受益者,他笑着说:“我这个农家乐还接待过许多外国人呢,来我这里的游客都很喜欢吃我家做的各种粗粮,也喜欢住在这里,夏天凉快啊,睡觉还得盖被子,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和顺盛产五谷杂粮,百姓用这些天然食材,烹制出的食品保留了最原始、最具特色的饮食风俗。在乔彦珍的农家乐,白面和黄米面做的油花花、苦荞面做的麻叶、莜面做的菜饺……个个让人垂涎欲滴。“传统美食是我们地域文化的根,承载着和顺人浓浓的乡愁。”用江米、黄米加红枣做出和顺特有食物“七夕糕”的厨师祁峰林深情地说,“和顺的杂粮美食丰富了山西的饮食文化,它们在和顺儿女的手中幻化成了饸饹、扁食、捻疙瘩、油布袋、糊嘟、擀筋等,也是和顺的文化名片。”
有美食、有老街、有非遗、有艺术,如今的许村初步实现了“古村振兴、艺术重镇、旅游度假、美丽乡村”的目标,这让许村党支部书记路志鹏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说,接下来许村将以改造后的明清街、乡村美术馆、农耕博物馆、红色记忆馆、文化长廊等为载体,继续举办国际艺术节,充分挖掘传统古村落、许村公社、国际艺术等资源优势,将传统与艺术完美融合,持续扩大许村知名度,让这个阳曲山麓的古村落真正成为和顺的一张文化新名片!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责编:candy)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