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 郭子源
银行股的走势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进入5月份,银行股一度全线飘红,出现时隔多年的大涨,部分银行的股价甚至创出历史新高。随后,银行板块整体上攻乏力,连续回调,涨跌不一。
目前,市场关于此轮上涨原因的说法较多,主流观点是,中国经济预期向好,将对银行业绩形成一定支撑。另外,多家上市银行在今年3月份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也纷纷“唱多”自家股票,投资者被较高的股息率吸引,出现了一波投资的热潮。
长期以来,银行股深陷“低估值之谜”。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在业绩发布会上,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农行A股、H股市净率分别仅为0.49、0.42,这与该行的年报成绩单以及分红比例不相符。
从整体来看,目前A股42家上市银行基本都处于“破净”状态。所谓“破净”,是指市净率低于1倍,而市净率=每股市价/最新每股净资产。估值高低,关乎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
银行股估值为何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投资者认为,银行的财务杠杆水平高,其风险也较高。二是银行的经营风险难以被精准、有效地识别与衡量,不确定性导致其估值被打折扣。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因,银行股估值低也与市场误解有关。市场有声音质疑,银行业的逆周期管理与市场化经营理念相矛盾,因此无法对银行进行市场化估值。这种认知是对中国银行业乃至全球银行业的误读。银行与非金融企业不同,它的经营稳定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其风险具有极强的外溢性。正因如此,持续完善监管尤其是逆周期管理已成为全球银行业的共识。国际清算银行早已提出“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旨在应对顺周期性问题、系统性风险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持续完善“微观审慎+宏观审慎”管理,从今年一季度数据看,我国银行业经营保持稳健,资产质量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银行股低估值的背后,反映出的估值逻辑问题本质上是如何理解中国银行业、如何理解银行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问题。
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要将“中国特色”与“资本市场一般规律”有机融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此前曾公开表示,在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既有对“中国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简单搞“拿来主义”的问题,也有对“资本市场一般规律”认识不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因此,要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实际上,在股市中,简单为涨跌现象归因,并不是分析问题的关键,因为所谓的“归因”通常只是事后的解读,对个股未来走势并没有太强的参考价值。相信随着估值逻辑、投资理念的衍变,时间会给出“银行股估值多少才合理”这一问题的答案。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必须长期坚持做好三件事:一是“修炼内功”,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三是继续保持合理的分红比例,用真金白银、实际行动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
责任编辑:杨帆 SF034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