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泸州观察 周梦颖 四川在线记者 范芮菱 泸州观察 张其 视频制作
工匠们用一块块冰冷的石头,为商贾官绅凿出一座座地下宅第。
宋代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被刻画在石头上,保存至今。经过千年沉睡,如今这座南宋“地下城”,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坐落于泸州市泸县,于2018年开馆,是中国第一个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20万人次。该馆也是泸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学基地。
这个以宋代石刻为主题的博物馆有何特别之处?
四大种类石刻“问世”,重现宋代民间生活
自2000年起,泸县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石刻。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现有馆藏文物14000余件,其中石刻文物有1万余件。
从现在保存于馆内的石刻来看,雕刻手法主要是高浮雕、浅浮雕和阴刻三种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宋代的社会生活,石刻种类涵盖建筑构件、侍仆、武士、四神、花卉等类型,还有不少反映酒业生产和酒文化的作品。
那时的工匠,会根据“客户”需求,将宋人的生活还原在石头上——
如持酒侍男侍女石刻,与酒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花卉石刻,体现宋人享受生活、用鲜花装扮生活的场景;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的石刻,反映了南宋时期西南的民俗、宗教等社会文化情况。
在泸县出土的勾栏表演形式的石刻有两件,它们真实地还原了伎乐者和舞者们在勾栏上的绰约身形。由此可见,“勾栏”文化在四川地区也存在。
逛瓦舍、看勾栏,是宋朝人的潮流风尚。瓦舍也叫瓦子、瓦肆,除了里面有歌舞表演、弹唱、说话,还有商业市集。《东京梦华录》里专门解释,瓦舍里有卖药、卖卦、卖旧衣服、卖吃食、卖剪纸画的,用现在的话来讲,这里就是城市里提供公共娱乐休闲的大型综合体。
不同种类的石刻,再现了宋代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泸县宋代石刻是四川南宋石刻的代表,体现了宋人的精致和精雕细琢的审美。这些丰富的石刻内容、雕刻精美、技艺精湛,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迹。”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认为。
因而,从距今千年的宋代石刻里,仍能感受到泸县宋代时期的生活场景、衣食住行。
石刻在泸县为什么有这么多?
在泸县已发掘的石刻中,部分石刻标有明确的纪年,多数属于南宋中晚期。目前来看,泸州是四川拥有宋代石刻文物最多的地方,而泸县又是泸州宋代石刻较为丰富之地。
石刻在泸县为什么有这么多?它形成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这与泸县在南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有关,与泸县当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千年泸县,肈自秦汉,北望成都,东贯渝州,自古便是川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经济文化中心。
在宋代,泸县地处川、滇、黔交会处,成为益州、梓州、夔州三路及大理之间的交通枢纽。南宋中前期,包括泸州在内的蜀地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泸县的官绅与富庶之家,竞相为自己雕凿石刻。
泸县古称江阳,在西汉建元6年时(公元前135年)设县治。唐朝后期,一批石刻艺人躲避战乱来到泸县一带,由于泸县的石材丰富,取料容易,他们的石刻技艺就在这里传承延续下来。
在此后的岁月中,大量石刻被保留下来,使泸县成为宋代石刻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的石刻留存,展现了宋代时期一座城的文化和历史,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活。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从建馆到开馆至今,不断在努力实现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全面发展。将博物馆打造成泸县的文化精品工程和地标性建筑,努力实现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建成“川南一流、四川唯一”的新名片地标。
新闻多一点:
镇馆之宝——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2002年泸县牛滩镇滩上村出土)
走进博物馆正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镇馆之宝“高浮雕青龙石刻”,长217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
走近一瞧,只见龙头回首朝向龙尾,龙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身细长,刻满鳞甲,背呈脊椎状,四足粗壮有力,踏于祥云之上,左侧后足处刻有一枚火焰宝珠。
从龙头到龙尾,麟甲到四足,丰富的细节,表现出龙的灵性与力量。
泸县有“千年泸县、宋韵龙城”之称,龙文化是泸县文化的符号和精髓。在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各样形态的龙雕藏品,为博物馆增添了新的活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