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是吃坏了肚子,为什么医生要问性生活史?
明明肚子已经很疼了,为什么医生还要按到我们嗷嗷叫了为止?
还有,医生听诊之前为什么总把听诊器头用手攥一攥,按肚子之前又让我们把腿蜷起来?
……
继2021年的医学科普《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将于今年六月带来新作《医生,你在想什么》。
如果说《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是他为癌症病人家属而写,《医生,你在想什么》则想带动全社会一起学医。借助这部新作,王兴希望帮助读者构建医学思维,降低医患之间的沟通成本,让医疗救治更为有效。
排队一小时,看病三分钟?
在生活中,不少患者对门诊医生很不满意:“惜字如金啊,讲两句就下‘逐客令’了。”
王兴理解患者的心情。大三那年,他因脚伤找医生看病,结果医生既没有仔细问诊,也没有好好检查,就说了句“没事”结束看诊。这个遭遇曾让他十分困惑。
但当王兴自己做了医生,他意识到门诊医生更多的职责是快速判断患者有病还是没病,吃药还是手术,要不要住院——简单来说,就是“筛查”。
“在目前的体系下,门诊不是为了让所有人开心和满意而设。对大部分门诊医生而言,时间是用来发现问题,而非提供情绪价值。”王兴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在这本书里,他也思考未来的医生是否可能优化门诊环节,以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医疗消费,越多越好吗?
回想大三那次看诊,后来王兴没用任何药就很快好了,没有因此浪费一分钱。
“从这点来看,那位医生其实是高标准完成了任务。我并不想说医生就应当是冷漠的,但它至少化解了我心中多年的疑虑,让我可以从医生的视角去思考,怎样才是‘有效的医疗’。”
王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社会上不少治疗其实是无效的,比如保健类药物的使用,而互联网热潮催生的疾病焦虑也衍生出很多过度医疗,“比如我们有很多结节,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很多人马上选择手术治疗,但其实多数情况下只需先观察,也不用吃药。”
他想到美国和日本,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医疗模式,美国倾向于规避病人的医疗消费,而日本则尽可能多地展开治疗。“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但是唯独在一件事情上无法理解,这就是生命。在医疗这件事上,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医疗模式都并不完美,但是反思可以让我们医患在内的所有人都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究竟从哪里出发,才能寻找到‘有效的医疗’,而不是‘昂贵的医疗’‘浪费的医疗’和‘伪善的医疗’。”
焦虑可能比疾病本身伤害更大
而今面对疾病,不少年轻人都开始“提前焦虑”。
作为医学生,王兴也曾有过“医学生综合征”:刷牙流血,他就觉得自己是白血病;经常便秘,他就觉得自己是肠癌;等学到了甲亢,他又感觉这病和自己急躁的性子非常符合。
“我自己经历过,所以非常理解大家对疾病的焦虑。当身体出现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排除疾病,但也要注意度,不要进入‘不查出啥就受不了’的死胡同里。”王兴说,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可能比疾病本身带来更大的身体伤害。
这也是他写下《医生,你在想什么》的动因之一。他希望这本书能让公众理解医生是怎么问诊、怎么查体、怎么得出诊断的,也让公众感受医生的思维模式,并学着像医生一样思考。“医疗思维是普通人与医生之间最短的距离。一旦普通人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有了更多的理解,恐慌和不安就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分析与决策,从而实现‘有效的医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