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养老财富规划的相关话题持续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作为新型养老财富管理产品,养老理财于2021年9月启动试点。一年来,试点机构和地点已经从最初的“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仅一年间,养老理财的认购金额约95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无论是对比其他理财产品或是其他养老金融产品,养老理财普遍呈现出稳健性、普惠性和长期性特征,正中投资者养老财富管理的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契合大众投资者诉求
截至目前,已有9家理财公司发行了48只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约950亿元,多数养老理财产品都在募集期结束前就已提前认购售罄。
“我第一次计划投资养老理财产品时,想买的那款产品在发售当天中午就达到募集上限,没法买了。”梁华(化名)回忆称。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9家理财公司发行了48只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约950亿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试点以来,多数养老理财产品都在募集期结束前就已提前认购售罄。
养老理财产品之所以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普益标准研究员罗唯尹看来,主要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需求旺盛,养老理财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养老理财产品具有高收益率、长期性、稳健性、低门槛、普惠性等产品竞争优势,更加契合大众投资者的诉求偏好。
谈及想要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原因,梁华坦言,产品诱人的收益率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来看,在已经发售的48只养老理财产品中,有37只产品显示了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5%~8%之间,最低为4%,最高达到10%。
对比收益稳健的、长期的存款产品,以五大国有银行的情况为例,在9月15日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后,五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保持一致,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60%,5年期定期利率为2.65%;对比一般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4%。
从稳健性来看,中国理财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养老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仅有3家理财公司发行了12只混合类产品。
“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更加符合当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分析称:“今年以来,在国外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加息通道、疫情局部反弹、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下,国内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部分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波动较大,故投资者更加青睐于收益稳健的养老理财。”
同时,理财公司亦高度关注养老理财产品的稳健性。以工银理财的策略为例,为维持产品的稳健性,在投资管理上,该公司重视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在投资策略上以大类资产配置理念为引领,采用类CPPI(固定比例组合动态管理)策略,优选安全等级更高的子类资产,重点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的领域;在风险管理上,该公司打造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等,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产品稳健运行。
从养老理财的期限看,发行养老理财产品的最低投资期限多为5年,以封闭式为主,符合养老需求的长期性特点。
这与监管层要求的方向一致。银保监会此前印发的《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亦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持续开展客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培育成熟的养老金融理念和长期投资理念,引导客户合理规划、持续投入、长期持有、长期领取,切实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2022年3月1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后,养老理财产品也随之升级。
罗唯尹总结称,在长期、稳健等养老属性的基础上,部分机构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在期限及运作模式上有所创新,逐步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在产品期限方面,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的封闭期为5年,但贝莱德建信理财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封闭期限达10年,业绩比较基准上限最高可至10%;在起购金额方面,目前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的起购金额为1元,但中邮理财此次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未设认购起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罗倩补充道,与2021年12月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相比,近期养老理财产品在运作模式、分红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如在运作模式方面,增加了开放式产品,按月定期开放申购,并支持智能定投。同时,60周岁以上客户不受最低持有5年限制,可在产品开放时间段内申请赎回。在分红方面,有产品设置了分红条款,成立一定期限后可根据产品运作情况进行分红。
作为第二批获得试点资格的理财公司,交银理财方面表示,新晋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费用更优惠,包括不收取销售费、固定管理费、提前赎回费、超额业绩报酬等。
产品多样化待完善
当下的养老理财产品初步具备了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特征,但在产品多样性、客户体验、灵活性等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少子化”和“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在养老问题上我国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为弥补这一缺口,近年来,经过监管层认证的专属养老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除养老理财产品外,2022年上新了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养老目标基金也在逐步完善。
不过,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CAFF50)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选择银行存款作为财富积累的手段,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基金(15.59%)等。因此,养老理财等新型养老财富管理产品的完善迫在眉睫。
对于下一步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力方向,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是要从投资者的需求出发。业内人士多谈到,当下的养老理财产品初步具备了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特征,但在产品多样性、客户体验、灵活性等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杜阳认为,一是试点理财公司要持续优化养老理财产品方案,提高信息披露准确度和透明度,增加长期限产品供给,不得变相通过期限结构化设计规避监管要求,不得宣传养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二是要建立注重长期收益与风险考量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适度增强中长期限资管产品收益水平;三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偏好、财富积累、收入现金流等特征,形成不同年龄客群的差异化、系统化产品组合,进一步强化养老理财产品稳健性、长期性以及普惠性的特点。
罗倩补充道,对于理财公司而言,第一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养老理财产品仍以母行代销为主,理财公司可进一步拓宽产品代销渠道,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投资渠道;第二要优化客户服务,理财公司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客户的不同养老需求,细分客户群体,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投资策略,满足客户投资需求;第三要丰富产品类型,将养老理财产品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相结合,推出更多开放形态的养老理财产品,采取灵活收益策略,让投资者可以选择定期分红或是分红再投资等,增加投资灵活性。
工银理财方面亦认为,养老金融领域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有利于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尤其账户制下的个人养老业务是重大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