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谁都没想到雷军“截胡”马斯克,率先抢发了一款人形仿生机器人(简称“仿生人”)CyberOne。
没有量产计划,成本高达六七十万元,小米的PPT“造人”却引发了资本的强烈反应,多只概念股当天涨停,随后几天依然继续冲高。
虽然仿生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随着特斯拉、小米、腾讯等多家科技巨头入局,一旦技术成熟实现商业化,电机、减速件、机器视觉等整个产业链将极大受益。
仿生人密集上线
CyberOne是继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后,小米机器人Cyber家族的新成员。根据官方介绍,CyberOne身高177CM、体重52KG,是一款全尺寸仿生人。CyberOne支持多达21个自由度,并能实现各自由度0.5毫秒级别的实时响应,可充分模拟人的各项动作。
为此,小米加大了在自研电机和算法的投入。以CyberOne上肢关节电机为例,小米自研了一枚重量仅为500克,额定输出扭矩高达30牛顿·米的高效电机,保证上肢灵活性。在交流方面,小米自研了环境语意识别和语音情绪识别引擎,能够实现85种环境音识别和6大类45种人类情绪识别。
售价方面,CyberOne也非常“辣手”。由于无法量产尚未公布售价,但雷军透露一台成本需要六七十万元。
早在2个月前,马斯克宣布将于今年9月30日推出TeslaBot“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有望在2023年投入生产。体型比CyberOne略矮小一些,身高1.72米,重量57千克,可负载20千克,同时配备与特斯拉汽车同款驾驶摄像头,内置FSD芯片,与汽车共用AI系统。预计售价仅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4万元,不仅比CyberOne便宜不少,还比老牌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的Atlas便宜2/3。
几乎同时,商汤科技和腾讯也各自发布了机器人产品。商汤“元萝卜SenseRobot”AI下棋机器人能实现人机对弈和教学,还能进行联机考证,其棋力水平达到大师级。腾讯Max二代机器人能够在梅花桩上完成旋转踏步、单桩跳跃、双轮站立等高难度动作,并且够对复杂地形进行精确识别。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
无论是CyberOne、Optimus,还是元萝卜、Max,多方密集发布机器人产品,资本反应迅速,相关概念股更是一飞冲天。
受特斯拉官宣Optimus的影响,机器人概念已提前预热,相关指数在一个月累计上涨14.79%,个别累计涨幅超过50%。而小米公司捷足先登,更是推动机器人概念股继续冲高。
12日,小米概念股开盘活跃,中京电子、宇环数控等多只股票开盘涨停,胜利精密、紫天科技等也上涨明显,另外,机器人概念指数盘中最高涨逾2%,收盘涨0.8%,文一科技、赛象科技涨停。
15日,智能制造概念股继续走强,宏英智能、机器人涨停,江苏北人、绿的谐波、德龙激光、伟创电气等涨超5%。16日,机器人概念股继续活跃,远大智能直线封板,景业智能涨停,随着部分资金回流机器人概念股,鸣志电器拉升封板,中大力德、江苏北人、卓翼科技等午后冲高。
万得数据显示,A股市场的机器人指数两个月内上涨了32.07%,不少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00%。第三方统计数据表示,A股中的机器人概念个股共有82只,其中11只概念股上半年净利润有望实现增长,赛象科技、文一科技、盾安环境预计净利润增幅居前。另外,中大力德曾半个月拿下8个涨停板,鸣志电器两个月内股价最大涨幅超200%。
机器人受资本青睐是有原因的。安信证券称,从中长期看,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上升、产业升级都意味着机器人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特斯拉和小米等巨头企业的加速布局,仿生人将在近两年迎来发展机遇期。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上下游企业开始着手布局。在小米发布CyberOne后,不少投资人开始询问相关上市企业是否有关联时,汉威科技在回复时表示,虽然暂时没有用到其柔性传感器产品,但旗下苏州能斯达与小米科技存在股权关系,目前已有产品进入小米供应链。同时,汉威科技还强调:“苏州能斯达研发布局的柔性微纳传感器在机器人方面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和应用布局,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柔性传感器可能会有更多应用,我们会增加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的投入。”
“造人”目的不在人
既要造车又要“造人”,小米和特斯拉“押宝”仿生人,背后有何特别意图?
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CyberDog还是CyberOne,小米并非想短期内打造成熟的消费级产品,而是通过研发仿生人来探索AI、图像识别等技术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反哺手机、汽车等主营项目,比如CyberOne的语音识别、场景识别和自主避障等,都是自动驾驶的必备技能。
雷军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CyberDog视觉系统成就了小米手机的“万物追焦”功能,而自动驾驶部门的很多技术,也应用在CyberOne上,构成了仿生机器人的大脑能力。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仿生人比工业机器人更需要模拟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也能给其他电子消费品提前做到技术验证和避坑。
因此,中金公司研报认为,手机厂、汽车厂纷纷入驻仿生人赛道,印证了仿生人赛道具有充足的商业化价值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各大厂发布的原型机尚处于技术迭代阶段,并缺乏成熟的应用场景,行业发展阶段还相对早期。虽然仿生人的落地应用尚需时日,但相关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和格局有望迎行业机会重塑。
由于仿生人对整体质量和体积的要求,意味着电机性能和减速件等产业链将迎来更大机遇。比如中信建投证券预测,仿生机器人50%以上的成本来自关节,其关节数量一般为25—50个,远超工业机器人,因此新增电机市场规模有望近千亿元。
工业机器人仍是市场主流
有媒体统计,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总数达42.1万余家。其中,今年前7个月新增注册企业7.3万家,平均增速39%,超8成的机器人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
目前,工业机器人仍是市场主流方向。中国电子学会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839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445.7亿元,占比53.1%。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套,同比增长44.9%,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500亿元。
但是随着全球人口红利的消失,服务性机器人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其中仿生人便是典型代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2021年我国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创历史新高,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36.6万台,比上年增长了67.9%,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了921.4万台,比上年增长了48.9%。
前几天,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智能经济高端高效发展。
这也意味着,虽然仿生人并非是机器人的终极模式,但以机械性能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以情感识别技术为核心的家庭陪伴机器人、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机器人等“AI+机器人”的模式将加速普及。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