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8日电(记者胡洁菲) 经历近两年的低潮,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近期迎来回暖。
在二级市场,截至7月15日,生物医药ETF已经较今年最低点上升12%,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也从3月的低位反弹了约40%,尤其是以CRO为代表的企业股价迎来大幅回弹。
在一级市场,尽管资本寒冬的论调仍然存在,但市场活力似乎在重新回归,尤其是融资并购迎来回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1日至7月15日,国内医药行业融资达到92起;近两个月,国内头部药企收购案例也达到8起,如正大天晴收购施维雅旗下LAG3单抗Sym022、运盛医疗以1.56亿元收购格伦菲尔口腔52%股权、中国生物制药以1.61亿美元收购F-star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本土药企开始成立产业基金,开启“买买买”的动作,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6月,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将与子公司盛迪投资、控股股东恒瑞集团联合设立私募投资基金,三者共出资20.1亿元,该投资基金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与此同时,科兴生物近日成为了维梧资本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
事实上,不只是头部企业。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初至今,国内已经有30多家医疗上市公司出资开展了私募业务,包括白云山、悦心健康、安旭生物、凯普生物等等。
针对这一现象,德传投资创始人姜广策指出,药企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的现象一直都有、不是最近的特殊现象。“大药企通过股权基金去布局新兴的biotech公司是很合理的选择,国外早就是如此,比如辉瑞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美国礼来就成立了风险投资部门,至2011年,该部门演化为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后又成立礼来亚洲基金;而辉瑞正是在2000年以93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药厂,从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此后又通过一系列兼并动作保持了国际头部药企的实力。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从投入和产出比上看,大公司亲力亲为做研发并不划算,发展多元化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少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都来源于小的生物制药企业,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资金实力的大药厂去购买小企业的成果,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受到疫情及监管和市场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泡沫正逐步在被刺破,在此时出手有更大把握获得‘好价’的标的。”
该人士分析,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上年同期为28.5%;营业收入累计增速5.5%,上年同期为33.5%,利润总额-8.9%,上年同期为88.7%,这一数据说明小企业的生存境遇可能不太容易。
不过,安龙资本创始人赵春林同时指出,相较于红杉、高瓴等专业基金,大药企转型做私募能够实现对被投企业更好的“掌控”,但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倾向于“卖身”专业基金,以获得更多的研发和商业自主权。“因此,在行业泡沫逐步被刺破的情况下,大药厂在做投资时,可能更需要擦亮眼睛、发现更优质的标的。”(完)
编辑:罗浩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