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画院建院65周年。今天,“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通过多位北京画院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创作,回溯北京画院与延安之间一段特殊的情缘。
庄言《抗美援朝》
延安岁月
艰苦条件下为人民群众创作
一层展厅的一张黑白大合影,将人们的记忆带回1942年的延安岁月。当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文艺创作“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同时也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现场一声汽笛,与“延安→北京”的怀旧海报,让人联想到时光的火车站台。有一块屏幕滚动播放延安时期的黑白影像,重现1945年庄言为延安老乡画速写、鲁艺延安窑洞里的展览等画面,与展陈的画作形成跨越时光的呼应。
步入展厅,观众看到北京画院几位老艺术家在延安时期的版画创作,如庄言的《前线归来》《前线》、邹雅的《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扭秧歌》《攻城》、夏风的《小八路》《打谷场上》《秋收》等作品。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都很艰苦,油画和国画等创作材料稀缺,木刻版画所需的工具最易获得。梨木板可就地取材,再加几把木刻刀就能自画自刻并且快速印出木刻画分发给群众,成为根据地最主要的美术创作方式。
其中,老一辈革命美术家庄言于1915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37年抗战爆发后,作为热血青年的他奔赴延安。除了像当时的许多美术工作者一样从事木刻创作,他还是从延安鲁艺走来的第一代油画家。展览还展出了他的黑白木刻版画《抗美援朝》,1953年庄言曾奔赴朝鲜,创作战地速写。新中国成立后,庄言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声望和艺术影响力。
著名版画家、山水画家邹雅生于1916年,早年致力于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积极运用手中的刀笔作为战斗武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此后在敌后从事美术宣传工作,他于1944年创作的《攻城》通过画面中强烈的黑白对比、粗犷的线条,真实再现了抗敌战士们激烈战斗场面。新中国成立后,邹雅先生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筹建者之一。
邹雅《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
夏风《天寒心热》
扎根北京
延安仍是艺术探索的力量源泉
65年前的5月,北京画院正式建立,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百花齐放”的画家队伍,其中有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就来自延安。在展览的二层展厅,展出了庄言、崔子范、邹雅、田零、辛莽、张仃、刘迅、夏风八位从延安来到北京画院的艺术家此后不同时期的创作,呈现出他们带着延安精神来到北京、来到北京画院后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之路。
展厅中的一幅创作于1987年的国画《北京画院创建三十周年纪念》,出自著名花鸟画家崔子范的手笔。他以古拙而简约的笔墨,描绘了一对嬉戏的丹顶鹤。崔子范1915年出生于山东莱阳县,抗战爆发后投身民族救亡运动,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钟爱的艺术领域,参与筹建北京画院。他曾拜识齐白石老人并请教画艺,深得白石老人赞赏。他的画作高度概括,不拘小节,看似不经意间挥笔,却有如自然天成。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从延安来到北京画院的艺术家,据统计至少有八位。“烽火时期,他们是为革命培养艺术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心怀艺术理想的党政干部、冒着烽火远赴延安的爱国艺术青年。来到北京画院后,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新中国的建设,创作上既贴近群众,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希望借此展,纪念那些对北京画院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并以视觉实证的方式揭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与今天的关系。展览将持续至4月24日。 本报记者 王广燕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