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近两年来,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监管持续优化银行负债管理,包括压降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整治互联网存款以及规范异地存款等行为。
近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08万亿元,环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业内分析认为,尽管2021年监管层对银行没有明确的压降指标,但结构性存款总规模仍然持续小幅下降。
在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的同时,收益也呈下行趋势。融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1月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8%,环比下降17BP;城商行平均期限为156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环比下跌1BP。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规模及收益持续下行的趋势下,上市公司理财却依然青睐结构性存款产品。Wind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截至2月16日552家上市公司合计购买理财产品总额达1620亿元。上述552家上市公司中有423家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产品,合计认购总额为1099亿元,占比高达67.8%。
规模较峰值压降近六成 收益仍有下行空间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在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期权、期货等),从而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监管的导向下,结构性存款产品规模呈现不断压缩态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08万亿元,环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这与2020年4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峰值的12.14万亿元相比,2021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规模下降近六成。
具体来看,2021年12月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8.32%、12.84%;中小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16%、6.65%。
由此可见,大型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方面是主力。融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1月,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万亿元,占比42.68%;2021年12月,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62万亿元,占比31.8%。虽然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都在压降,但大型银行压降幅度要明显高于中小型银行,规模占比持续下降,总规模不及中小型银行的一半。
除规模外,收益方面,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38天,较上个月缩短2天。虽然平均预期最低收益率为1.28%,环比上涨2BP,但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为3.13%,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61%,分别环比下降4BP和6BP。
“2022年1月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跌幅较大,从而导致市场整体收益率下降,股份行发行的挂钩股指的结构性存款比例较高,而这类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范围较大,到期收益率波动也比较大。”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说。
刘银平表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结构差异较大,国有银行发行的大多为稳健型结构性存款,产品整体收益率较低,收益达标率较高,个别国有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已经降至2%左右;股份制银行则是稳健型、平衡型结构性存款都比较多,平衡型的结构性存款虽然没有本金风险,但是收益波动性较大。”
在刘银平看来,和银行一般定期存款相比,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偏高,未来收益率存在下降的可能。“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在2021年已经有较大幅度下调,2022年继续下调空间有限,但规模会继续压降。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不管是平均预期收益率还是实际到期收益率均要高于国有银行,收益下降空间要大于国有银行。但是由于股份制银行压降成本的决心不如国有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性更强,收益下降会较为缓慢。”
上市公司理财资金近七成投向结构性存款
2月16日,筑博设计(300564.SZ)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该公司于2022年2月14日接受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在内的6家机构进行调研。被问及该公司目前货币资金规模较大,主要投资在哪里时,筑博设计方面表示,货币资金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理财产品,主要为银行理财及结构性存款等。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截至2月16日上市公司理财资金中近七成选择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
2月14日,央行上海总部网站发布2022年1月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大额存单和保证金存款分别增加831亿元、378亿元、211亿元和3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0亿元、875亿元、13亿元和188亿元。
关于上市公司的投资选择,刘银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企业闲置资金一般倾向于购买安全性及流动性都比较高的存款或理财产品,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全部退出,收益波动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太适合企业购买,而普通定期存款短期产品利率偏低,相对来说,结构性存款期限偏短、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更受企业青睐。”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上市公司偏爱结构性存款,是因为期望将自有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保值、增值,在去刚兑背景下,结构性存款是一种可以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实现相对平衡的产品,市场上也难以寻求到与其实力相当的替代品。”
而在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和上市公司积极购买之间,也可能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刘银平表示:“近两年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是和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仍然有优势,所以基本不会影响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的意向,不过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压缩,可能会出现银行额度不足的问题。”
未来,上市公司投资理财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刘银平表示:“一是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什么,是保值、增值还是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流动性,闲置资金短期内是否动用;三是产品预期回报及风险承受能力,当产品收益出现下降甚至本金亏损的时候,是否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不过,苏筱芮提示道:“长远看,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资产,不宜一味追求短期收益率,更不能偏离主业将过多资源投入到高风险投资中。”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