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上新啦|从炼钢到制冰,北京冬奥奏响“冰与火之歌”

首钢园上新啦|从炼钢到制冰,北京冬奥奏响“冰与火之歌”
2022年02月08日 07:19 澎湃新闻

【编者按】

炼钢的首钢制冰了!北京冬奥会,让位于“长安金轴”西部起点的首钢园讲述了一段“归来”的故事。

这座满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着冰雪重新焕发新生——这是一曲真正的“冰与火之歌”,一段“温差极大”的冒险人生。

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冬奥北京首钢园区,感受“雪飞天”的独特魅力,记录工业岁月里的那份厚重。

首钢园夜景。首钢园夜景。

当谷爱凌高高跃起的身影和首钢大跳台的冬奥logo融为一体,世界为之惊叹。

“这个赛场太棒了,特别是和工业结合,这个场馆像一个博物馆,运动员们来到这里都能感受这个场馆的不一样。”赛后,谷爱凌如此夸奖着冬奥首钢园。

谷爱凌在比赛中。

冰雪赛场上,不少从夏季项目转型到冬季项目的跨界选手,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而在赛场之外,还有一群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同样在演绎着他们的跨界故事——一群从40多摄氏度高温厂房走出来转型参与制冰作业的炼钢工人。

这群来自北京首钢的炼钢轧钢工人和奥运会的故事其实跨越了从2008年到2022年的“双奥”。

首钢园和滑雪大跳台。首钢园和滑雪大跳台。

彼时,北京首钢为了夏奥会的整体环境布局,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其中一部分首钢人决定留守老园区;14年后,为了冬季奥运会,首钢园里建起了四块重要的冰雪训练馆,而这些留守的炼钢工人也重新学习,成为服务北京冬奥和国家队的专业制冰人。

“体育让如今的首钢园和这群首钢工人焕发新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晓民讲述了这段跨界转型背后的难忘故事。

这是炼钢工人们口中的一段“温差极大”的冒险人生,也是北京冬奥和首钢共谱的一曲“冰与火之歌”。

首钢园结合了重金属风格和冬奥的现代。首钢园结合了重金属风格和冬奥的现代。

从火到冰的“零差错服务保障”

就在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大幕后,这场为期16天的冬季体育盛会让那片从北京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18公里外的首钢园老工业遗址再次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在这片占地8.63平方公里的工业遗存中,4枚冬奥金牌将先后产生。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就在这座北京赛区唯一一个雪上场馆旁边,还有被称为“四块冰”的四座冰上训练馆,它们对于中国冬奥军团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将在奥运后永久保留的首钢滑雪大跳台。

“因为2018年7月,首都体育馆要停下来为奥运改造升级,国家队的训练就要挪到‘四块冰’进行。”郭晓民副总经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郭晓民。郭晓民。

2018年6月,就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还没开工建设前,四座冰上训练馆就已经完成了建设,其中旧厂房被“切分”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及冰壶这3座国家队训练馆,旁边的运煤转运站则改造为冰球场馆。

“包括短道速滑队、花样滑冰队、冰壶队和女子冰球队这四支大的队伍,从2018年的选材阶段到期后的精兵、固点和优化阶段,都是在这里完成训练和选拔的。”

从2017年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共同建设体育产业示范区的框架协议,到2018年6月按时保证国家队“无缝衔接”入驻训练,专门为冬奥会和国家队的保障服务而建设起来的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最令郭晓民记忆犹新的就是制冰工作。

“首钢园以前都是火和高温,从来没有冰场。而且当时制冰的时候是夏天,外界比较热,湿度又大,我们为了制冰想了各种方法尽量去保持干燥,甚至用风机去吹。”

炼钢的首钢制冰了

郭晓民依旧记得完成制冰的准确时间是2018年的6月21日,“本来正常情况是一周就应该完成制冰,但是我们用了接近15天,非常艰苦。”

“虽然第一次制冰是在很多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但是完成之后我们还是很兴奋。”郭晓民当时买了一个大蛋糕,和所有人一起庆祝,“炼钢的首钢制冰了,这是标志性的时刻。”

用郭晓民的话说,那个阶段,首钢的制冰团队都是“学生”,但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工作人员用本子记下来每一个制冰细节,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拉温度(改变温度),每个阶段要拉到多少温度,然后什么时候开始再降温……”

那段时间,“四块冰”旁的办公室就成了郭晓民和首钢制冰团队的“另一个家”,一来是为了确保国家队服务保障的各种需要,二来是为了保证不同场馆的冰面没有问题。“过去这3年半时间,我感觉干了以前差不多10年的活。”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钻研精神和负责态度,即便不是制冰的技术人员,郭晓民依旧可以说出各个场馆制冰的不同。

“短道要求速度,冰面要硬,温度要低一些,在零下8℃到7℃;花样滑冰要求韧性,不能太薄,冰面在5公分到6公分,温度在零下5℃左右;并且和短道比较接近,而冰壶队湿度和温度要求都更高……”

过去这三年半时间,为了满足国家队训练的要求以及各种比赛的测试,郭晓民坦言,“我们已经记不得制了几次了,每次都会按要求重新制冰,甚至还要完成不同项目的快速转换。”

“有时候没有外国专家在,一些方式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也都达到了要求。”郭晓民将其称之为首钢人传承下来的“工匠基因”,“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零差错保证国家队的训练一直到冬奥会。”

刘博强成为冬奥火炬手。

熬夜偷偷练

能够让一片曾经钢花四溅的工业遗存在整体上顺利转型成国家队冬季项目“王牌之师”的训练基地,这背后离不开个体转型中的辛苦付出和努力。

“我们这个制冰团队现在差不多有10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才能每一次都按时完成制冰任务和不同冰场的转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刘博强。”

当说起自己的制冰团队,郭晓民首先提到的就是从1996年进入首钢并且工作至今的轧钢厂修理工人刘博强。

20多年前,刘博强是一名与“火”打交道的钢铁工人,进入首钢5年多后,刘博强调到了首钢第二炼钢厂,在维检中心从事焊工工作。

2010年,二炼钢停产,随后留守老园区的刘博强在2013年进入了首钢成立的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空调班,一干就是4年多,全面掌握了空调制冷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也为他的跨界转型埋下了伏笔。

2017年3月,刘博强报名参加制冰工作培训班。那一年7月,他就成了同期学习制冰的同事中,最快可以“开冰车”的制冰工作人员了。凭借在花滑馆、速滑馆的优秀表现,刘博强很快被安排到维护难度更高的冰壶场馆学习。

郭晓民依旧记得,在一次辅助国外制冰专家为冰壶馆制冰的过程中,刘博强在“打点”这项技术上独立完成了作业,“本来并不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制冰,但是刘博强在需要他的时候一上手就成功了。后来才知道,他为了学习技术,熬夜偷偷练,在园区马路的自行车道上模拟冰壶赛道,练习打点。”

“我盼着参与冬奥赛时的冰面维护。”刘博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参与冬奥会的制冰师都是国际顶级制冰师,他们在技术和工作经验上都有独到之处,我想通过北京冬奥会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今后才能更好更持续地为中国冰雪运动尽一分微薄的力量。”

匠人精神

和刘博强一样,从一名留守老园区遗址的钢铁工人转型成出色的制冰师的还有刘永亮。

作为一名曾经首钢运输部负责铁路运输铁水的调车员,刘永亮是郭晓民口中“掌握制冰技术最全面的师傅”。

事实上,在报名学习制冰的最初阶段,刘永亮也只是认为“制冰就是冻水成冰”,但通过学习,他才意识到,每一步都要严控误差,精确至毫米乃至微米,就连洒水的方式、用量、速度以及地面温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刘永亮为了在冰上画好线,经常蹲在地上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实在累了也只能伸伸腿放松一下。

也就是本着这样的钻研精神和积极态度,刘永亮不仅掌握了一次性画线成形的技巧,也掌握了在“四块冰”里制作出最稳定冰面的技术。

“这几年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制冰师傅来北京制冰,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有时候不小心冰就裂了。”说起在首钢园的“四块冰”里制冰,郭晓民对于自己团队的制冰技术颇有信心,这不仅来源于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还有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

“结合场地和季节,在首钢园的这些场地里制冰,我们的团队特别是刘永亮,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了。”

就在去年12月,刘博强和刘永亮以及他们的另外两位同事,一共四人就从首钢园启程去首都体育馆进行冬奥会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赛事冰面保障工作。

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次为了中国冰雪运动未来的学习之旅,“服务冬奥会的机会太难得了,这是和国际制冰师学习的好机会。”

“奥运级别”的保障

尽管一部分制冰技术骨干被调到了首都体育馆,冬奥会冰上项目的正式比赛场地也不在首钢园里,但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冰壶馆和冰球馆这“四块冰”已经在以冬奥运标准运行着,目的就是为了在国家队的各支队伍正式场赛前,能够保证“奥运级别”的训练环境。

“奥运前夕,我们这里是国家队训练保障的大本营,我们必须要完全模拟冬奥赛场的标准,冰面自然也是一样。”

郭晓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此前的集训到奥运前的选拔,再到如今的冲刺备战,首钢的这群“跨界”制冰师们要时刻保证训练馆里冰面的质量。

“我们知道首都体育馆的冰面是怎么样的,所以那边的赛场是什么样的冰,我们这里就必须做出什么样的冰,以保证国家队的奥运标准。”

要知道,郭晓民和首钢的制冰团队们服务的这四支中国冬奥军团,其中就包括了“王牌之师”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国家队。

“后冬奥时代”的起点

对于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冬奥军团和北京冬奥会而言,从2018年到如今的这三年多时间里,这群从炼钢厂和轧钢厂中走出来转型成制冰师的钢铁工人,服务和保障的是这届冬奥会上最受关注的一群冬奥健儿们。

而对于中国体育来说,这群已经成功跨界的钢铁工人和他们“奋战”的这“四块冰”,就将会成为“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运动未来的中心,甚至成为北京这座城市因为体育而更新的起点。

“未来这里将会继续保障和服务竞技国家队训练还有职业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但不会只局限于冰雪。”郭晓民向澎湃新闻记者描绘了“四块冰”、滑雪大跳台甚至是首钢园运动中心的蓝图。

“这里会有更多大众体育的赛事,包括极限公园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也会有很多社区型的赛事。”

曾经,首钢集团为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迁离了这座城市,留下了成百上千处的工业遗存;如今,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让这座一度被废弃的首钢园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而这座工业园区中的那些“老首钢人”们也再一次为了奥运会做出了改变。

“自从我们决定转型,并且创立了现在的团队至今,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郭晓民同样是一名老首钢人,从1991年开始工作他就是首钢集团的一员,“承接了这么繁重的任务,对每一个转型的钢铁工人来说,都不容易,但我们人生也多了一份经历,多了一份精彩。”

这是属于首钢工人们的精彩,同样也是奥运会的精彩。而这首北京冬奥会和首钢工人们共谱的“冰与火之歌”,道出的则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核:

它不仅仅是一场体育比赛,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份精神上的坚守和希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14 西点药业 301130 --
  • 02-11 金徽股份 603132 --
  • 02-09 标榜股份 301181 40.25
  • 02-09 比依股份 603215 12.5
  • 02-08 华兰疫苗 301207 56.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