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能源更替,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下一步如何走?

新旧能源更替,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下一步如何走?
2022年01月21日 18:35 虎嗅APP

原标题:新旧能源更替,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下一步如何走? 来源:经济观察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陈白 肖璐妍,原文标题:《对话林伯强:碳市场作用很关键,应鼓励更多人参与交易丨驭势2022》,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2021被认为是碳中和元年。

影响深远的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在这一年落地;而这一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毫无疑问的市值龙头。也正是在这一年,电动汽车的代表品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登顶了全球首富排行榜。

没有人会否认,能源的变化正在带来历史性的巨变。

林伯强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新旧能源的更替已经开始,当前我们应对变化的钥匙,或许需要回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问题上:电价的市场化。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林伯强梳理了过去近二十年的能源体制改革和产业变革路径,而在他的复盘中,价格工具的意义,在过去还是被远远低估了。

林伯强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作为行业老兵和参与者,林伯强见证了中国能源体制改革的艰难求索进程。

站在全球观察视角来看,林伯强理解外界一直以来对改革进程未如外界预期的遗憾。但他认为,理解改革还是需要放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之下。在他看来,尽管速度偏慢,但整体而言,电力改革走的十分扎实。

2021年,在部分地方遭遇拉闸限电事件后,林伯强认为,理解这一事件,恰恰要从价格改革入手。“为什么在供应短缺之后,价格的调控作用没有发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林伯强认为,电价变化背后,还事关着高耗能和产业结构转型。

在林伯强看来,电源结构能否实现低碳转型,最大挑战还是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十四五”阶段将是中国电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确定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主体能源的重要过渡期。

此外,对于处于初创期的碳交易来说,林伯强认为,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完整履约周期正式结束。

按照上海环境交易所公示数据显示,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林伯强认为,这个数字还仅仅只称得上是开始。在他看来,目前的碳排放交易价格还处于极为便宜的阶段,如果能够通过碳交易市场的完善,来促进更多人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它所解决的不仅仅是新旧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同样能够为个人带来新的资产保值增值选择渠道。

不要走回头路

经济观察报:从国务院 2002年印发 5 号文开始,到2021年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您看来,改革二十年后,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下一步如何走?

林伯强:电力改革在一步一步朝前走,成绩也毫无疑问。无论是电力市场交易量还是价格灵活度都较以前有明显提升和优化。

现实地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进展较慢。但是,速度问题是由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盲目地把国外的改革照搬到中国来,是行不通的。在理解国情后,对待电力市场改革,我们也就没有那么着急了。整体而言,电力改革走得非常扎实。

电力市场化改革肯定会影响企业,但反过来单靠企业改革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比较缓慢,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正面影响是维护社会公平,但是另一面的影响是,会影响电力市场价格市场的过程、价格能不能真正的反应成本。此外,对于技术创新可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二者之间,权衡也相当不易。

经济观察报:去年一些地方遇到了拉闸限电等问题。如何理解?

林伯强:改革的进程中,涉及到很多关键点的问题,比如居民电价改革。另外,煤价电价等成本之间的通路,基本没有被打通,这也就是去年十月及十一月电力短缺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去年的电价改革比较到位,一方面把所有的煤电都推向市场交易,一方面占有近50%电量的高耗能完全依据市场定价,理论上讲中国电价已经非常市场化了。那么政策到位了,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执行和落地。

虽然各省限电,但也没听说重工业电价大幅度上涨。按照常理,在短缺情况下电价可以迅速上涨,从而抑制需求趋向平衡。如果电价改革的方案能够得到执行的话,那么中国电价市场化的程度其实已经很高。

当然也不是没有执行,但是在具体情境中电价的作用还有发挥出来。这一轮我只观察到广西对高耗能出现了50%的上涨,其他省份都没有什么动作。这显然和市场预期是相背。电力短缺的时候,国外一天可以涨好几倍价格。国内涨个百分之几十应该是可以的。然而现实中似乎并没有发生大幅度涨价,说明电力市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电力市场改革主要是由中央出台政策,由地方执行政策,但是地方的具体推动还是很难。

经济观察报:执行难的梗阻在何处?

林伯强:难就难在高耗能通常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支柱。虽然薄利但耗能大,常常处于亏损边缘。但是它体量大,对地方经济贡献大。要想通过电价影响高耗能的电力需求目前还是比较难。但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平衡电力市场。

至于电力短缺影响供暖和居民的说法,是不太靠谱。因为这二者所占比例非常小。五六个高耗能行业就能消耗50%的电力,与此同时,全部居民用量才占据15%左右。如果这50%都是市场化价格,那中国电价就是非常市场化的。但目前明显不是。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有就是不要让改革走回头路。

当然我也始终反对全部市场化,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还是要掌握一部分的电价权。一些弱势群体包括居民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保护。

转型的残酷

经济观察报:新能源正在成为政策鼓励的发力方向。

林伯强:水电、核电、风电和光伏,这些都是电能。这也符合我们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现在供给方面的新能源比如风电光伏大概占能源板块的5%,我们的目标是做大到65%左右。

我们都在说新能源,其实要知道的是,非化石能源如果占到总盘子的比例的85%,那电力系统基本等于能源系统了。

但是在落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当下在推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从目前看还是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就是如何与电网互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隔墙售电。用户将多余电能卖给隔壁,减少中间环节,理论上这是效率最高的做法。但是对于电网来说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电网在缺电的时候为分布式用户提供电能,分布式过剩的时候却没有获得相应补偿。

可是,假设电网为分布式服务的成本也反映在电价中,那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用户可以自行卖给隔壁。

所以这就是一个价格问题,是由电价机制导致的。如果电价机制非常顺畅,实践中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要把分布式光伏发电做好,就必须解决电力体制的问题和电价的问题。

分布式其实是一个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当好的模式,因为它对电网的压力小,而且没有市场问题。分布式的供应者本身就是消费者。像风电和光伏主要面临的就是市场问题,有市场潜力的地方通常就没有很好的资源潜力,有资源的地方又缺乏市场。

经济观察报:“双碳”目标提出后,市场普遍预测电力将逐步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这也被市场认为是新能源对旧能源的革命过程。如何理解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

林伯强:2060年碳中和是一个倒逼机制,所以这场革命是百分百发生的事情。目前世界五百强中有很多是我们传统的能源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不及时转型一定会被除名。哪怕以后传统能源价格很好,量级也不足以支撑企业位居世界五百强。这就是转型的残酷性。新旧难以共存。

当然,那些传统能源企业不想转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的产业链很好很有效。举个例子,为什么大众一汽以前没有电动汽车?因为它可能刚上了几条新的生产线,舍不得。为什么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因为它本来就不做汽车,没有前面的负担,另辟蹊径更有竞争力。现在做风电光伏的企业,往往以前都不是做能源的。所以传统的能源企业需要转型。现在的双碳目标也已经开始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了,不可能无动于衷,否则面临的就是退场。

经济观察报:此前经济学界对于新能源的补贴式产业政策有过争议,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新能源产业政策?

林伯强:其实不应该有争议。技术进步是一步步来的,不是两三年就可以完成。所以现在的发展和补贴都是着眼于未来的。

比如大家现在觉得电动汽车不很环保,因为是否环保取决于充电的上游电力结构,而电力结构调整很慢,所以我也同意这一点。但是现在不很环保是否意味着以后不环保?电动汽车的电源干不干净,取决于电力结构干不干净。近十年电力结构只改变了10%,如果考虑电池等的排放,目前的确不是很环保,但是到2060年我们的清洁能可以达到80%以上的占比,那就很环保了。现在发展电动汽车对低碳转型贡献看来不大,但是现在不发展,怎么匹配几十年后的清洁能源?

如果政府不予以补贴,可再生能源做不起来。碳排放是外部性的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政府补贴的适度,以及什么时候把行业重新交还市场。

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未来,目标是推动技术进步,把产业链做大。既然我们需要新能源,就必须经历这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把它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证明它的好坏没有意义,除非彻底否定了新能源未来的潜力。

碳市场建设

经济观察报:2022年能源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对于产业端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林伯强:碳中和进程中,碳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针对这一点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目前碳排放的交易量还是比较小,导致价格偏低。

目前碳价在40元到50元的区间,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计算:目前全国碳市场碳价在40元到50元区间,假设平均碳价为45元,那么45000元就可以买到1000吨的碳份额,按每人目前7吨的年碳排放量,这个份额可以保证一家三口近50年的碳中和。如果碳交易市场设计合理且有保障,应该还是一个好投资。

但是,需要看到,以后碳价不可能这么低。

如果现在能让个人能参与到碳排放交易,而且保证交易有效,那么交易人数应该相当多。相应的,碳价也会往上走。

所以一个问题是,政府能不能让个人和企业一起参与碳市场交易?这是一个问题。另外,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出台,保证交易在几十年内有效。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这项交易可以变成很好的投资,在未来能够出售获得高回报。这样一来,碳市场会变成股票市场一样的存在。这就是我们希望的,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资金投入碳中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主要的问题还是碳交易需要尽快推广完善。

经济观察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林伯强:建设碳市场,把碳市场盘活,对于碳中和绝对是大有助益。因为碳中和是需要投入的,发展清洁能源和储能建设都需要投入,企业产业链发展也需要支持。

那么,钱从哪来?一部分靠政府补贴,大部分靠资本市场。从政策出台到投资者买入,需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最终必须让企业盈利,单纯依靠政策不能维持持续运转和发展。目前如果政府退补,谁才是碳中和的主要力量?目前是资本市场,政府出政策。但是公司不能长期不赚钱,而政策也不能长期可持续调动投资者的热情,股票价格本质还是依靠业绩。政府隔三岔五出台一个好政策,目前是有效的,但是有效期是个未知数。

特斯拉发展了十年,但特斯拉远远不止电动汽车一个概念。盘活碳市场并进行电价改革,让碳市场和电价联动,才能达成碳市场设计的初衷,也就是增加碳成本,同时相对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如果电价不变,怎么影响下游?所以碳市场建设和电价改革必须是配套的。而碳市场必须建设需要推广,才能让企业和个人都参与。电力企业之外的企业应该参与,个人消费者也应该参与。参与者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市场上用于碳中和的钱就多了。

碳市场是什么目的,相应的设计就应该服务什么目的。碳市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增加化石能源成本抑制高耗能。如果传统能源成本增加,清洁能源的竞争力自然得到提升。但是现在电价不变,那企业怎么能感受到变化?电价改革是一个杠杆也是一个通道。电价变动使得碳成本传导至下游,下游价格变动影响供需。这才是碳市场真正的目的,就是增加化石能源成本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我刚刚讲到的个人参与,是让碳市场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交易量和碳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陈白 肖璐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林伯强 电力 能源价格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28 坤恒顺维 688283 --
  • 01-27 粤海集团 001313 --
  • 01-24 亚信安全 688225 30.51
  • 01-24 三元生物 301206 109.3
  • 01-24 东微半导 688261 130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