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百条裙子》的现实意义
美国女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长着后眼,她的儿童小说《一百条裙子》里讲述的故事,距今天大约七十多年了,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甚至细节,今天仍在美国发生着,仍在这个世界发生着。这很令人吃惊,更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
这是一个与学生欺凌有关的故事。说它“有关”,是由于它对孩子伤害的程度是否达到“学生欺凌”,还需要法律的认定。2020年,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当然,故事发生在美国。
一个小小移民,一个穷人家的女孩,因为她有一个波兰名字:旺达·佩特罗斯基,字母长长的,叫十三班的同学们觉得奇怪;还因为她只有一件蓝色裙子,每天都穿着它上学——尽管旺达每晚都会将它洗净,裙子干净得像天空一样湛蓝,同学们还是看不起她。他们叫她“小波兰佬”,不与她一起玩,还捉弄她。女生们把旺达团团围住,向她炫耀自己的裙子。旺达不得不自卫了。她说:“我有一百条裙子。”瞬间,鄙夷像潮水般涌来。“没人能有一百条裙子。”“你为什么不穿着上学呢?”“那它们在哪呢?”旺达沉默了好一阵,她的态度仍然坚定:“我有一百条裙子,它们全都挂在我的衣柜里。”从此,“旺达有一百条裙子”成了十三班的游戏,同学们总以此嘲笑她。终于,老师组织绘画比赛,旺达的一百幅裙子设计图在班里展出了,“每一幅都有着令人炫目的颜色和极度华美的设计”。旺达赢得了冠军。
接下来的情节出人意料。旺达走了。她父亲给老师留下一封信。“敬爱的老师:旺达以后不会再去你们学校上学了。”“现在,我们要搬到一个大城市去。再不会有人怪叫‘嘿,波兰佬’,再不会有人问‘怎么会有这么好笑的名字啊’。在大城市里,有趣的名字多得是。” 这封信像重锤敲在同学们心上,也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也许,旺达是幸运的,后来她在大城市找到了不被歧视、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但我们都知道,“我不能呼吸”至今还在美国发生。这也让我解开了一个谜团。我研究天津犹太历史文化二十多年,常常疑惑我的那些在天津出生的犹太朋友,到了美国之后,为什么都把他们长长的名字后边的“斯基”改掉了。旺达的经历也许便是他们曾经的生活。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直面社会矛盾的勇气令人佩服。同时,她又巧妙地选择了儿童文学的解决方式:旺达把自己设计的裙子图纸送给了那些曾经欺负她的女同学们,她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她们;旺达爸爸的信也叫学生们羞愧和自责,有的学生暗暗发誓,如果再听到谁因长相不好或因名字奇怪而被别取笑的话,就一定会仗义执言。通过“一百条裙子”,孩子们都得到了成长,这正是儿童小说所要达到的目的。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