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口」 上的eVTOL,它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每个周期都有对应的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则通过科技进步和需求普及驱动该产业的投资周期,造就强大的企业。比如60年代的美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成就了「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近年,eVTOL飞行器和城市空中交通成为新兴的产业领域,让我们看到主导产业的萌芽。产业虽处于前期的培育期,但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巨头、创新企业纷纷入局,还成为全球热门的投资领域。
在当前周期,eVTOL赛道通过哪些科技和需求驱动产业投资?又将造就哪些企业?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请教了蓝驰创投Mobility团队。这期的「蓝驰分享」邀请他们分享蓝驰创投在eVTOL领域的行研视角、逻辑支撑和投资节奏。
01、为什么现在火了?
eVTOL是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电动垂直起降。这个名称已经涵盖几层意义:
1.电动(Electric):传统的飞机、直升机整体上以燃油为主,eVTOL则是纯电动。
2.垂直(Vertical):大家平时坐的民用航空的客机基本上使用跑道,需要的空间比较大。垂直类的飞行器比如直升机、无人机、eVTOL则不同。
3.起降(Takeoff and Landing):指起飞和降落这两个动作。
顾名思义,eVTOL就是纯电动的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词是的电动化动力,还有垂直的起降。
eVTOL赛道为何在今年如此火热?蓝驰从需求和供给的两侧来考虑这个问题。在需求侧,「人和物的位移」是我们在整个Mobility赛道的一个重点关注方向。
第一,三维空间拓展的需求。虽然整个人类的生活空间是三维的,但是现在整个Mobility的主要“带宽”其还停留在二维,尤其在城市内还是以地面道路交通为主。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三维空间内的人和物在城市内移动时,都要回到二维的平面上,造成道路拥堵。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第二,出行频次和效率提高的需求。近100年,人类社会对出行频次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城市生活人群每天的出行距离都是20-30公里,甚至更长。人们对于更高效率的载具需求逐渐孕育。
第三,成本降低的需求。大家现在可能觉得一辆乘用车相对便宜,但是乘用车行驶的道路等基础建设实际上是非常昂贵的投入。以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为例,根据公开的公路造价表,高速公路1公里的造价可高达1亿多,平均造价也要7000万元左右。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非常巨大,这也从某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全球出行市场规模占全球GDP的15%-20%。整个社会对于更低成本的载具有持续的需求。汽车、轮船、火车、飞机,整体都在走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这三个维度的需求给城市立体交通提供了发展条件,给飞行汽车提供了成长土壤。
在供给侧,过去10年,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无人机等新物种的出现带来新的变化。
第一,电动汽车的发展拉动「三电」供应链的成熟。电动汽车拉动相关供应链的成熟,提高产业效率,同时降低成本。最显著的是电机、电池、电控,就是新能源车的技术核心「三电」,在这些领域,中国走得比较靠前。
第二,智能手机的发展使低成本化、小型化的智能控制成为可能。智能手机带动整个传感器和芯片的低成本化、小型化,让整个传感器和算力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在极小的空间尺寸内具备复杂的飞行控制能力。全国打造了极其成熟、极其高效的供应链,这给飞行器的控制提供了很好的算力基础。
第三,无人机拉动人才生态的繁荣。民用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让整个人才体系更加“平民化”,让低空领域飞行器的人才生态蓬勃发展。以前造飞机都是空客、波音、中国商飞这种极大体量的团队,他们做这种复杂度极高的事情。现在几十个工程师,在一种快速迭代的模式下,就可以做出小型的飞行器。这些优秀的工程师,让中国有机会孕育出众多的eVTOL技术团队。
供给侧这三点变化,是eVTOL在今天涌现的必要基础条件。当需求侧的“3”和供给侧的“3”结合时,会产生「乘数效应」,促进eVTOL 行业蓬勃发展。
02、产业效应有多大?
我们整体的判断是飞行器的数量会大于汽车的数量,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也是eVTOL的优势。
第一,能源效率更高。飞行器的自由度会远远大于车辆,因为汽车还是受制于道路,飞行器本身只要航线开辟。飞行器在航线选择上的自由度是三维空间的,远远超过汽车道路的二维空间,这是它的一个核心优势。
第二,事故更少。eVTOL的控制复杂度在于启动层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气流会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复杂性存在于单体载具和环境之间。相对来说,eVTOL多机交互的复杂性更低、可预测性更强。
空中航线的空间和“带宽”大于地面道路,对单个载机来说,它的航线更加丰富。每一个飞行器从起飞到到达目的地之间,可开辟出一条专业的、固定航线,不用处理单个飞行机和其他飞行机之间的复杂关系。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不确定性交互会更少,事故也会更少。
第三,成本更低。汽车行驶有地面摩擦力,飞行器需要应对的阻力比汽车更小,而且可以借助一部分的空气浮力进行飞行,因此,飞行器整体的能量效率高于汽车。未来,飞行器的整体成本造价是有机会低于汽车的,达到普通消费者可以承受的价格。
同时,我们相信人类的生活空间也会因此有更大的改变。如果整个城市空中交通繁荣发展,消费者就不一定需要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七环甚至八环之外都可以,因为通过eVTOL,人们可以在20分钟内从郊区到达市中心。
那时就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去考虑机动车保有量,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去考虑整个飞行器的保有量,甚至一个人可能不止有一架飞行器。类似现在有的用户有多部手机一样。从保有量来看,20甚至30年时间跨度上,我们相信eVTOL的数量和品类都会比肩今天地面交通的载具。
03、什么样的团队来做?
今天的eVTOL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和技术门槛,同时整个Know-how体系还未成熟。什么样的团队会在eVTOL产业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
蓝驰是分阶段来看的。在不同的时间点,团队需要的核心能力不一样。第一个阶段,技术、产品、适航取证(步入市场、投入运营的关键)的能力。
(1)技术层面要求全栈的技术能力。eVTOL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这要求团队有全栈的技术能力,包括总体设计、启动、飞行控制、结构、航天航空、电力电子等。对于团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技术积累、技术探索以及迭代试错。
(2)产品层面要求工程化能力。如果只是造一个飞机或者造一个模型,很多优秀工程师利用中国成熟的供应链,采购一些零件就可以“拼”出来一个可以飞起来的飞行器。
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具备商用条件,不管是载物载人,它的整个产品化能力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比如,eVTOL的桨翼到底是放置在底部,还是放置在顶部?这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是载人的话,放到底部,人的进出是非常不方便的,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桨翼要么包裹起来,要么放在顶部。
再如,机舱内的构型到底是视野优先,还是舒适度优先,还是安全性优先?这里有一个平衡。eVTOL的产品工程化的复杂度高,我们更倾向于寻找已经积累工程化经验能力的团队,而不完全是实验层面。
(3)适航取证能力。我们的道路交通体系已经成熟运作多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知。汽车在销售上牌之前的检测、发放牌照等,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之前已经发生,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些几乎是“无感”。
在整个飞行器领域,目前运行体系尚未成熟,尤其对于500米以下的低空。那么,如何与各方共同探索和梳理出整个行业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这也考验eVTOL团队。
这三条是团队能把eVTOL成功推向市场,成功推到普通消费者面前的关键能力,也是团队在第一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核心能力。
第二个阶段,商业化和批量生产能力。商业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卖服务,专业公司运营,类似航空公司或者网约车公司,企业提供约定服务,消费者购买服务。
另一种是卖硬件(载具),普通消费者自己购买飞行器,类似购买一辆汽车的形式。飞行器机本身属于消费者,运维、维保、维修等服务,则由相关的服务公司来做。
如果希望eVTOL走向更大规模的应用,到十万、百万甚至千万乃至亿级的消费者使用,它的成本需要降到20万甚至10万以下,这样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在第二阶段,如何低成本化地批量、可靠生产,对团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在城市立体交通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不同构型的公司逐渐渗透使用场景,同时我们也看到品类的延展性及拓展性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相信,城市立体交通领域未来会出现许许多多物种,品类、构型将会十分丰富,eVTOL的生态繁荣程度有一天甚至会超过汽车。
全球范围内,整个风险投资开始关注eVTOL,是近三年的事情。JOBY等公司都已经上市,整个投资闭环已经跑完。全球资本市场都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资源和布局,风险投资下注的数量开始提高,不论是数量还是额度,每年都有数倍的增长。这对行业是特别正向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支持eVTOL团队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提升安全性、可靠性。
蓝驰从2016年开始关注并在整个低空领域的布局,投资了Airobotics、云圣智能、零重力等项目。
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城市立体交通领域开始蓬勃发展,无论技术创新,还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支持,以及日常生活需求,已经到了一个全面铺开的临界点。蓝驰会持续关注和布局eVTOL,包括品类、运营模式、基础设施,希望与业内更多的创新团队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