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清洁女工手册》,走进露西亚·伯林的世界
美国作家露西亚·伯林是一位身后成名的女作家。
她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独自抚养了四个儿子,从事过中学西班牙语教师、电话接线员、病房管理员、急诊室护士、清洁女工、监狱写作教师等各种职业。她一边工作一边创作,生前共发表了76篇短篇小说,这些多基于个人经历写就的作品在她在世时并未得到多少大众关注。
2004年,露西亚·伯林去世。11年后,也就是2015年,她的短篇小说集《清洁女工手册》由FSG出版社作为“经典重现系列”发掘,一举进入大众视野,登上各大书榜,获得无数迟来的赞誉和喜爱。《纽约时报》称:“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在其时代近乎被埋没,而在《清洁女工手册》中,我们目睹了她的现身。”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还计划将《清洁女工手册》改编为一部剧情长片,目前影片正在拍摄中。
近日,《清洁女工手册》由新经典首次引进大陆出版,这是露西亚·伯林的作品第一次经翻译来到中文世界。书的目录将43篇短篇小说、序言及附录设计成“洗衣机的显示屏和旋钮”,篇目排序几乎遵循着中、短、长交错的模式,每四五篇形成一个小循环。在时间顺序上,读者将随着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游移,从童年走向晚年,从趣味走向沉思。
浓郁的自传性,强烈的“真实感”
露西亚·伯林1936年出生于阿拉斯加,一生在美国、智利、墨西哥辗转生活,居无定所。
“伯林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浓郁的自传性。大多数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者对之进行加工,所以感受敏锐,描写鲜活,常发出人意料之语。”《清洁女工手册》中文版译者王爱燕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更难得的是,她已经翻译完露西亚·伯林的两部短篇小说集,还有露西亚·伯林的回忆录和书信选,却并没有觉得那些故事重复,也极少发现自传性写作者很难避免的自恋和絮叨。
“她的人生经历实在传奇,又与作品内容无法分割。”露西亚·伯林的小说里写到了很多社会底层人物,但该书编辑吕宗蕾认为,这并非源于露西亚·伯林对某一类人群敏感,而是她本人就身处那些行业,过着那样的生活,她的小说人物从事着她从事过的职业,比如电话接线员、清洁女工、急诊护士、病房管理员、医生助理、中学教师、监狱写作教师……“所以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我们通常会觉得这些身份是边缘的,但在作家笔下并不显得‘底层’‘平庸’,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温度、有态度的人,甚至活得非常‘飒’。”
“但是,她的作品绝非现实的完全映射,在技巧上属于真正的短篇小说结构,巧妙地穿针引线将素材联结。”吕宗蕾很喜欢豆瓣上看到的一条读者评论,大意是:这个作家,你丢给她一坨废纸,她都能剪成星星。
语言个性鲜明,“这很露西亚”
在翻译露西亚·伯林时,王爱燕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既保存她的语言风格,又不给中文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障碍”,“《清洁女工手册》是小说集,文学性很强。翻译文学作品不只要做到信实通达,还要努力传递原作的语言风格、意象和诗意等等。露西亚·伯林是位语言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简洁、跳跃,出人意料,有很多信息是省略掉的,这类问题有些连美国读者也难定夺。这样的断裂需要译者反复揣测去填补。”
王爱燕认为,露西亚·伯林的作品有着简洁敏锐的语言、超然冷静的观察、平视一切的同理心和点化一切的幽默感。简洁是很多美国作家孜孜追求的风格,较为著名的例子是海明威和雷蒙德·卡佛,而露西亚·伯林的简洁是压缩的、跳跃的、散点式的,相较于这两位男性作家那种硬朗冷峻甚至萧瑟的文风,露西亚·伯林的简洁很大程度上保留细节的丰富和色彩的斑斓,读来更有温度;此外,露西亚·伯林的幽默既不完全像狄更斯的笑中带泪,也有别于约瑟夫·海勒的绝望中的怪笑,是一种跳脱出自身处境的苦中作乐,是勘透生活的辛酸无奈而体味出其中的滑稽可笑。从这一意义上讲,露西亚·伯林的作品具备了罗曼·罗兰所谓“真正的英雄主义”。
“她的文字个人风格也十分强烈,语言辨识度极高,从一个句子就能辨认出来‘这很露西亚’。”在吕宗蕾看来,露西亚·伯林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在处理真实素材与虚构转化上对文学写作者有巨大的启发性,她赋予日常的独特视角会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诸多看法。多年以后,一件小物就会瞬间将读者拉回她作品的氛围之中,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力冰块。“她的作品虽然语言简洁,拥有美国小说家的特色,有那种孤独、疏离、克制,但同时也具有拉美风情,热情、性感、无拘无束。说起来显得矛盾,但读起来立马能明白这种特质。”
吕宗蕾说,在她编辑和策划过的所有外国文学作品中,《清洁女工手册》是她的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禁得起从任意一页翻开的挑战。不被常规限制,随性而真诚,也正是露西亚·伯林的生活和文学态度。这是那种你读过就再也无法忘记的作品,那种会放在心尖疯狂迷恋的作家。最要命的是,它会不知不觉渗透进你的生活,给你全新的看待日常的视角。”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