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性主义艺术家朱迪·芝加哥回顾展:呈现60余年先锋思考
澎湃新闻获悉,80多岁的先锋女性主义艺术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8月底将在美国旧金山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举行其六十余年艺术生涯的回顾展。展览将以时间顺序追溯其创作历程,除了赞美女性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代表作《晚宴》之外,还将展现艺术家被这件经典作品所“遮蔽”的更多面,例如她对于色彩的关注以及对于不同材料的运用。
《晚宴》,布鲁克林美术馆藏
在《晚宴》中,芝加哥在一个三角形的桌子上摆放了39个餐布和碟子,意为替39名神话和历史上的著名女性预留的座位。这些女性包括帮助美国远征队的原住民休休尼族妇女萨卡加维亚、美国妇女权益及废奴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思、拜占庭帝国的奥多拉皇后、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争取美国女性投票权的苏珊·安东尼,以及二十世纪的美国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等。每个座位都有一块桌巾,绣着这位女性名字以及标志其成就的图像或符号,还有一只盘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女性阴户的样子。整个装置在男女工匠的合作下完成,赞美了诸多女性传统成就,例如纺织艺术、瓷器彩绘等,与主流文化推崇的、男性主导的艺术形成对比。
《晚宴》曾在三个大洲的六个国家巡展,于2007年被布鲁克林美术馆收藏。在施穆克利看来,在某种程度上,直至今日,这件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依然能映射出芝加哥的整个艺术生涯。“芝加哥领先于她的时代,当‘有害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这样的术语尚未出现,当性别观念尚未在学界受到理论化时,她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Rainbow Pickett》,朱迪·芝加哥 Collection of Jordan Schnitzer Family Foundation
朱迪·芝加哥1939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个犹太家庭,原名朱迪丝·西尔维娅·科赫(Judith Sylvia Cohen),被认为是“女性主义艺术”的开山鼻祖,于1969年首先在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提出女性艺术课程,除了强调女性重新自我认同之外,其作品强调女性集体的合作来取代男性竞争的模式。
此次回顾展将展出约150件芝加哥创作的油画、素描、陶瓷雕塑以及版画,其中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例如她20世纪60年代在洛杉矶完成的一些极简主义雕塑,这些雕塑展示了艺术家对于彩色色盘的早期研究;此外还有同一时期一些汽车车盖,当时芝加哥为了拓展自己的绘画技艺而上了汽车学校,她用在汽车学校所学的涂漆方法,将色彩和表面糅合,在极简主义的形体中融入女性的细腻。其中一些作品将与其标志性的迷幻绘画并置展出,这些绘画同样使用了鲜艳的色彩。
展览中还有一大板块聚焦于芝加哥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扮演的角色。这部分作品包括罕见的陶瓷“女神”,以及出自1974年的“拒绝”绘画(Rejection Drawings)系列的一组作品,她在其中又一次探索了女性视觉语汇。
《将世界开往毁灭》(Driving the World to Destruction),1985
《我将如何死去7》( How Will I Die #7),“终结:对死亡和灭绝的沉思”系列,2015
《特雷布林卡的尸骨》,“大屠杀项目:从黑暗到黎明”系列,1988
还有一大板块将聚焦另一批罕见作品,展现芝加哥对于其犹太传统的探索。亚麻布上绘画系列“大屠杀项目:从黑暗到黎明”(The Holocaust Project: From Darkness into Light ,1985—93)唤起人们的回忆,作品审视了性别结构,强调了“男性身份和父权社会的主导地位——在社会结构内走向极端的属性——以及独裁和暴政”。
展览还将囊括芝加哥《氛围》(Atmostpheres)系列在地表演的档案影片和照片,该系列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在加利福尼亚沙漠中呈现,艺术家通过有色烟雾的喷发而从观念上将风景“女性化”。她为展览构思了一个特别的版本《Forever de Young (2021)》(de Young包含了笛洋美术馆和“年轻”的含义——编者注)。10月16日,这件烟雾雕塑——展现全色谱的颜料的连续喷发——将在美术馆外的一个金字塔式结构上进行演绎。
尽管多样性和实验性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芝加哥作品的标志,但是施穆克利表示,从对于色彩的执着探索以及追求形体和土地的融合,到如何处理有机玻璃、布料、陶瓷等各种材料,芝加哥的创作具有一条横贯始终的线索。而展览将强调在这些不同层面中,芝加哥如何“创造新的技法或突破既存技法界限,同时对于作品中的观念和技法尝试保持一致性。”
展览“朱迪·芝加哥回顾展”将从2021年8月28日持续至2022年1月9日。
(本文根据《The Art Newspaper》相关报道与维基百科相关词条编译)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