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场|大盂大克双鼎再聚首,21件青铜鼎同时亮相
青铜大鼎历来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其中,青铜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此前一直分居三地收藏。
6月18日,展览“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呈现有铭青铜鼎21件,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历历彰显中国青铜时代之风貌。展品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受馈自社会各界人士慷慨义举。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再度在上博聚首,尤堪瞩目。
![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展厅现场](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366/w700h466/20210618/2cde-krpikqf8483291.jpg)
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均于清末年间,在陕西出土。由于三鼎出土时间、地点相近,且均为西周国之重器,因而被誉为“海内三宝”。其中,大盂鼎、大克鼎为潘家所收藏,潘祖荫曾自述“天下三宝得其二”。
![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展厅现场](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366/w700h466/20210618/b10d-krpikqf8483320.jpg)
此前,在国博、上博召开的馆际合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深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那种热忱,那种力量。”
在开幕当天的媒体通气会上,杨志刚表示,“除了盂克双鼎外,另19年青铜器也都有铭文,非常难得。而展品数量是21件,寓意着自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曲折历程。”
17年后再聚首的盂克双鼎
![展厅现场,大克鼎大盂鼎](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356/w700h456/20210618/5b45-krpikqf8483461.jpg)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401/w600h601/20210618/e202-krpikqf8483460.jpg)
![大盂鼎铭文拓片](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448/w600h648/20210618/0e20-krpikqf8483560.jpg)
![大盂鼎铭文(摄影:陈拓)](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200/w600h400/20210618/01bd-krpikqf8483555.jpg)
![大盂鼎(局部)(摄影:陈拓)](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696/w600h896/20210618/54aa-krpikqf8483669.jpg)
鼎腹内壁铸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康王向盂总结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和殷商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二是周康王册命、赏赐盂的具体内容。该铭文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也对中国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研究起着标尺作用。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藏](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400/w600h600/20210618/435f-krpikqf8483700.jp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250/w600h450/20210618/dff7-krpikqf8483817.jpg)
6月15日晚,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大克鼎从博物馆一楼青铜馆搬到二楼展厅
上述提到的潘氏收藏的另一件藏品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了。大克鼎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凹凸、峻深,风格粗犷、质朴、简洁。商代晚期以来所形成的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完全消逝。这种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大克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内铭文图](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120/w1440h1080/20210618/386e-krpikqf8483820.jpg)
![大克鼎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400/w600h600/20210618/c87f-krpikqf8483954.jpg)
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之后,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费尽全力。抗战爆发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代表家族将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了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藏于当时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潘达于和大盂鼎、大克鼎](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220/w600h420/20210618/3f03-krpikqf8483948.jpg)
值得一提的是,与盂、克二鼎齐名的是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毛公鼎,也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记述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525/w600h725/20210618/9b5f-krpikqf8484101.jpg)
![展厅现场,毛公鼎拓片](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779/w2048h2731/20210618/58e4-krpikqf8484132.jpg)
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有铭青铜鼎
![展厅现场,来自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青铜鼎](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384/w2048h1536/20210618/63f5-krpikqf8484317.jpg)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马今洪表示,此次特展展品虽然仅21件,除了盂克双鼎外,其它展品也颇具看点。首先,展览年代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涵盖整个青铜时代的发展高峰;其次,展览几乎覆盖了所有鼎的造型;再则,展示的所有青铜鼎都带有铭文,为流传有序的历史名品。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395/w814h1181/20210618/075c-krpikqf8484277.png)
刘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 世纪—前11世纪初) ,高22.9厘米 口径18.4厘米,重 2.54 千克,孙煜峰先生捐赠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772/w948h1424/20210618/13b5-krpikqf8484500.jpg)
宁女父丁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 高29.9厘米 口径14.5厘米 重4.88 千克,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618/w845h1373/20210618/81c7-krpikqf8484502.jpg)
亚伯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0.4厘米 口径17厘米 重 2.08 千克,解箨盦主捐赠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545/w795h1350/20210618/b9ad-krpikqf8484622.jpg)
燕侯旨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 11 世纪) ,高17.2厘米 口径14厘米 重 1.16 千克,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660/w892h1368/20210618/1ba3-krpikqf8484623.jpg)
厚趠方鼎,西周昭王(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 ,高21.3厘米 口横17.4厘米 口纵13.3厘米 重2.4千克,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厚趄方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721/w932h1389/20210618/0036-krpikqf8484764.jpg)
辛鼎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 高31.5厘米 口径28.5厘米 重8千克,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秦公鼎(三件)内铭文](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103/w600h1103/20210618/2710-krpikqf8484852.png)
![](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581/w600h1581/20210618/2f38-krpikqf8484981.png)
秦公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高35.2厘米 口径35.5厘米 重15.2 千克,范季融先生 胡盈莹女士捐赠
展览中的三件秦公鼎,属于同一套列鼎。秦公鼎,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制品,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铭文记秦公作此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 东迁有功,而被封为重要诸侯国。此鼎铭文中的秦公为秦襄公或秦文公。当时的秦国在今甘肃礼县一。
杨志刚表示,“上博拥有 8.8万多件捐赠文物,其中珍贵文物3.3万余件,一般文物5.5万余件。这些捐赠文物占全部文物的8.6%,占珍贵文物的23.6%。为感谢这些捐赠者,下半年,上海博物馆将举办新的捐赠展。”
研讨会面向学术、公教、文创面向生活
配合“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的举办,上海博物馆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
![大克鼎雪糕](http://n.sinaimg.cn/sinakd2021618s/120/w1080h1440/20210618/582d-krpikqf8484984.jpg)
配合此次展览,上博对相关展品进行梳理,研发文创产品,推出了“鼎”艺、“鼎”礼、“鼎”食、“鼎”趣及全新的“鼎鼎有铭”共五大系列110余种,涉及复仿制品、服饰配饰、饮食、儿童教育和生活实用等多方面。其中“鼎”食系列主打大克鼎雪糕,并含有多款特饮和甜点,而“鼎鼎有铭”系列则以盂克两鼎为灵感来源,以庄重典雅、俏皮可爱两种具有反差的设计风格,与观众分享上博对盂克两鼎敬重又亲切的丰富情感。同时展览期间还将推出珂罗版体验项目。
据悉,此次特展也是为了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感恩并弘扬捐赠者的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博物馆合作的文化传承力量。
展览将展至7月18日,随后盂克双鼎将双双北上,赴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