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研究院:银行2024年利润增速维持3%左右、不良率有望下行,下个万亿级增长点在哪?

2023-12-14 17:58:48 作者:翘楚 收藏本文
A- A+

  12月12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4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了2023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4年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

  《报告》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期间的非常态向常态化运行转变,服务业和消费快速增长,新产业新动能领域继续快速成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预计四季度中国GDP增长5.6%左右,全年增长5.3%左右。展望2024年,外部环境或有所改善,稳增长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国内需求有望持续修复。

  从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或进一步放缓,银行业经营压力可能愈发明显;中国银行业将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重视风险管理,夯实资本基础,持续做优做强。

  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

  2024年利润增速维持在3%左右

  2023年,中国经济恢复向好趋势明显,银行业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报告》显示,2023年1-10月,经济“三驾马车”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银行业瞄准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绿色、高技术等热点领域发力信贷投放,确保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望2024年,经济运行将整体延续平稳态势,银行业将继续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贡献力量。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34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总负债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报告》认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健扩张态势将延续,预计全年增速保持在11%左右。

  《报告》认为,2024年,银行业将持续助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规模增速将与经济复苏节奏保持一致,全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预计将维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

  伴随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复苏进程,银行业加大资金保障力度。2023年以来,银行业净息差随着LPR下行持续收窄,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73%,较上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45%,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

  除净息差收窄外,非利息收入增长乏力,三季度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20.62%,较上季度下降1.22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23年,考虑到息差收窄和非息业务发展问题,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回落至2%以内。展望2024年,在经济增长目标下,预计各类政策灵活适度,形成合力,为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长提供宏观基础并奠定行业盈利基石,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维持在3%左右。

  银行不良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报告》显示,2023年,银行业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手段,防范和化解潜在不良风险,资产质量整体向好。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一升一降”特征。其中,不良贷款余额3.22万亿元,同比增长7.80%;不良贷款率为1.61%,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近6.7万亿元,同比增长9.03%;拨备覆盖率207.89%,同比提升2.35个百分点。从全年看,随着实体经济稳步复苏,企业主体经营情况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延续向优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报告》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国内金融风险的化解,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不良贷款率指标有望延续下降趋势。

  另外,从资本充足情况看,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指标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为14.77%,同比小幅下降0.3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0%,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6%,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从全年来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企稳,内源融资出现积极迹象;信贷投放规模持续高增,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

  2024年,经济复苏将持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旧成立,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具有一定保障;外源性资本补充将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定向发行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夯实;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破除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制约因素,

  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以来,中国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总量方面,2018-2022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从13.4万亿元增长至32.1万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率超24%;小微企业普惠贷款余额从8.0万亿元增长至23.8万亿元,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率超31%。

  《报告》指出,中国普惠金融在可得性、便利性等方面已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可持续性发展仍然面临一定挑战,需要集中发力。

  一直以来,在传统模式下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高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业务的专业化、数字化转型,普惠金融的运营成本持续下降。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线上申请、模型审批,实行全流程线上运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面临一定瓶颈,特别是在欠发达和农村地区。《报告》认为,该地区的普惠群体众多,如果数字化转型滞后,必将影响普惠金融的整体运营成本。

  在《报告》看来,数字普惠金融需要业务信息系统的转型升级,涉及多部门协调,投入资金量大,当地中小金融机构规模较小往往难以承受;数字金融人才缺乏,难以实现真正的数字化组织、文化、流程、管理等全面变革。

  对此,《报告》建议,要破除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制约因素,鼓励欠发达以及农村地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普及应用,引导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乡村下沉。

  同时,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制度的顶层设计,依法依规健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对接机制以及相关标准,确保数据安全。

  另外,强化相关教育,努力消除这些地区居民的“知识鸿沟”,提升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模式不断拓宽,

  可成为银行下个万亿级新增长点

  今年2月,央行、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为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

  《报告》认为,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逐步落地,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模式不断拓宽,规模持续增加,可以成为银行业下一个万亿级的新增长点。

  目前,中国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包括银行表内信贷、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

  其中,《报告》显示,银行表内信贷模式主要有项目贷款、并购贷款、租赁运营贷款、个人租赁贷款等产品。从2017年开始,中国部分银行纷纷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为住房租赁平台或龙头房地产企业提供项目贷款。

  《报告》指出,在租赁住房建设或购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开发建设贷款。对于依法批量购买闲置房屋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或商业性租赁住房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发放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最长可达30年,与个人按揭贷款的最长期限相当。

  同时,在住房租赁企业经营阶段,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出租率等,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对于住房租赁企业经营自有产权长期租赁住房的,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0年。

  《报告》认为,贷款期限的延长,将有利于减轻住房租赁企业的资金压力,鼓励住房租赁企业更加关注长期持续经营。

  伴随着各类住房租赁政策不断落地,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抢占市场、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赛马阶段。市场发展初期,最需要资金支持。此时,金融机构如能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在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阶段,满足相应的资金需求,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金融服务,将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文章关键词:

作者

翘楚

翘楚

金融方向内容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