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再度开启“自购”模式!主要为含权类产品,还有部分产品被提前终止?

2023-12-08 18:50:25 作者:林羽 收藏本文
A- A+

  自去年两轮“自购潮”后,“理财子”们再度开启购买自家理财产品的模式!

  近期,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均官宣购买自家旗下的理财产品,拟投入资金分别为1000万元、3000万元、3亿元。

  事实上,此次理财子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并非首次,去年3月,资本市场曾出现动荡行情,彼时多家理财子公司投掷上亿元自购旗下产品,以稳定投资者信心。而对于此次“自购”模式的开启,有专家指出,主要是希望向投资者传递对产品和市场的信心。

  另外,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节奏渐频,多家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提前终止旗下的理财产品。据普益标准方面统计,今年整体来看,各理财子公司已有约1000款产品提前终止,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在正收益情况下提前终止的,原因何在?

  多家理财子开启“自购”模式,

  主要为含权类理财产品

  近日,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开始出手购入自家理财产品。

  招银理财发文表示,其将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金额为1000万元;兴银理财方面表示,计划运用自有资金投资“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最高投资3000万元;渤银理财则表示,已投入自有资金3亿元用于申购本公司发行的理财有术系列理财产品。

  从此次投入的资金情况看,上述三家理财子公司合计投入资金规模约为3.4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自购投入均在千万级别,与去年3月掀起的理财子“自购潮”相比,此次资金规模相对较小。

  据统计,在去年“自购潮”中,中邮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南银理财等投入资金规模合计达到28.5亿元,而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的自购投入分别为5亿元、10亿元。

  从产品特点看,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自购了旗下含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其中,招银理财在上述推文中表示将“用于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兴银理财所述“富利兴合富达红利1号”为混合类理财产品,起购金额为1元,采用主动选股的红利策略,目前尚处于募集期,将于12月18日结束募集。由此可见,理财子公司此次出手“自购”,表明其仍在不断探索含权类产品。

  汇华理财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股债收益差指标目前处在历史低位水平,显示权益类资产或具有更高性价比。

  值得注意的是,兴银理财所述产品采取“破净不收管理费”的收费模式。从投资管理费方面看,当产品成立之日起1年内,若产品估值日前一日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时,则该估值日不收取投资管理费。

  另外,中国理财网显示,今年2月发布首只理财产品的渤银理财自购的理财有术系列中,目前有15只存续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开放式产品。

  通过“自购”促进理财产品销售,

  提振市场和客户信心

  谈及此轮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的原因,招银理财表示是为了“坚守价值”、“与客户同行”;兴银理财则表示,主要是为了提振市场和客户信心;渤银理财则称是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则表示,一方面,理财公司对自家理财产品有信心,想提高其他投资人的购买信心,以“自购”激励投资人跟进;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财产品销售不够理想,想用“自购”来达成销售目标。理财公司“自购”可提高理财产品资金募集的规模,当理财产品出现集中赎回时,亦可通过“自购”稳定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此外,普益标准方面认为,近期理财公司自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理财公司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看好,期望用真金白银的自购来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二是理财公司通过自购来促进理财产品销售,确保新产品顺利发行,稳定和提高年末管理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当前股市处于估值低位,中长期配置价值已十分凸显,理财公司认为有必要积极布局权益市场。

  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保持增长,由6月份的24.40万亿元上涨到了11月份的26.84万亿元,显示出理财市场逐步回暖的态势。

  市场上的相关数据亦显示出理财产品呈现规模增长、破净率走低的特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单位净值破净产品2117款,比例约为4.10%,累计净值破净产品1600款,比例约为3.38%,相较9月和10月有明显下降,逐步回落至一般水平。三季度开始,理财产品收益率从上半年的高收益逐步回落,目前已趋于稳定,考虑宏观经济向好,以及近期股票市场回暖,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在四季度有所改善。

  部分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主要原因是产品线更新换代

  去年3月,资本市场曾出现动荡行情,彼时多家理财子公司掀起“自购潮”,投掷上亿元自购旗下产品,以稳定投资者信心。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23日,累计净值低于面值的理财产品已有2000余只,在存续期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超过6%;另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年初至3月下旬,市场近22000只理财产品中,超35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占比15.9%,其中185只产品收益亏损5%以上。

  而此次多家理财子公司再度出手“自购”,是否与预防年末赎回潮风险有关?

  与此同时,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选择提前终止运作部分理财产品,包括中邮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其终止部分理财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公开表示,此前理财公司的“自购”多是在净值下跌期间,而此次在产品发行初期就有理财公司宣布以自有资金购买,体现与投资者一路相伴的理念,同时对管理费模式创新,提出“破净不收管理费”,也体现对自身投资能力的信心,将产品费率和产品表现挂钩,这些行为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则认为,前两轮“自购”发生在债市波动较大的时期,“自购”的安慰意义更强,而本轮“自购”时,债市已经企稳,波动不大,更多体现了理财公司对当前理财市场的信心较强,投资者此时入局也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对于终止部分理财产品的原因,普益标准方面表示,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在正收益情况下提前终止的,可以认为主要原因是产品线更新换代,其他的因素包括存续规模太低,或者产品表现不佳,理财公司不愿继续运营。还有一部分是结构性产品,在满足触发条件后自动提前终止。银行理财未来将会更加注重投资固收类资产,以保持产品收益的相对稳定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天行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林羽

林羽

金融原创方向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