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银行理财数据出炉!存续规模下降超2万亿...理财机构该如何应对?

2023-01-19 17:08:28 作者: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近日,据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情况显示,2022年4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3季度的28.96万亿下降至4季度的26.65万亿,环比降幅达7.96%,降幅规模超2万亿。

  由于此前债市的激烈震荡,不少投资者无力面对产品净值连续下跌,无奈之下只能打出赎回牌。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存续规模回落情况下,却有近10%的机构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实现了理财规模的逆势增长。

  在市场产品净值“随行就市”的今天,银行理财机构将如何适应,又该如何引导投资者呢?

  理财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大,

  个人理财存续规模大幅下跌

  据统计,截至2022年4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6.65万亿,与2022年3季度相比,存续规模下降超2万亿,并回落至2022年1季度水平。

  存续规模为何会出现下降?对此,普益标准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波动导致赎回增加,11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发生“破净”现象,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统计信息显示,2022年4季度,全国性理财公司(含全国性银行及其理财子)理财存续规模环比下降超1.8万亿,是导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含理财子)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约5000亿,下降幅度相对有限。

  更需关注的是,由于个人理财规模在整体存续规模中占比接近90%,因此整体数据下降也主要源于这部分的大幅回落。统计表明,相比2022年3季度,4季度个人理财存续规模下降了约1.9万亿,而机构与同业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约0.4万亿,后者不足前者的四分之一。

  结合四季度以来的理财市场状况,不难发现,此次统计所反映的数据值相对“正常”。

  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中包含大量债券,有统计表明,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配置债券类资产比重为67.84%。因此受11月中旬债市震荡加剧影响,银行理财被大范围波及。有理财产品甚至因为赎回者众多,不得不采取延迟赎回的方式,此事还一度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

  针对上述情况,多家银行理财子曾发文详细解答投资者疑惑,并以此来安抚投资者情绪。但从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相当比例的投资者仍选择了及时出手减少损失。

  另外,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4季度,固定收益类理财存续规模约11.1万亿,相比3季度的13.4万亿下降近2.3万亿;与此同时,具有避险属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逆势上升14.38%至5.99万亿,相比3季度增加7500亿。

  该统计指标的变化再次佐证了市场情绪冲击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由于固定收益类理财资产配置正是以债券等为主,该类型整体下滑严重,众多投资者便以此转向流动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或银行存款。普益标准推测,这或许也是导致4季度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近10%机构实现理财规模逆势增长,

  增长规模合计超1000亿

  在理财存续规模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机构却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普益标准统计显示,存续规模回落之下,仍有近10%的机构实现了理财规模的逆势增长,增长规模超1000亿。

  分析发现,这些机构之所以出现理财存续规模的逆势上升,主要源于其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并以此积极优化产品结构。

  为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场,这部分理财机构围绕其需求,加大现金管理类等产品的布局,该类型产品规模增长约2700亿,环比增长更高达33.58%;此外,这部分机构还对固收类、混合类等产品规模进行了大幅收缩,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下降约1400亿,环比下降6.7%,混合类产品规模下降约200亿,环比降幅达23.68%。

  此外,受权益市场信心增强影响,这部分机构对股权类资产的偏好上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变化较为稳定。

  而从客户类别来看,机构也相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其中针对个人投资者的理财产品规模增长1446.95亿,而针对机构和同业的理财产品规模下降402.56亿。

  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起伏较大、投资者心态不确定性较强的局面下,部分银行理财机构能积极改善自身经营框架,在产品模式改良和客户类型应对上均实现了跨步调整,努力协调和平复了市场的冲击,避免损失的同时带来了规模的有效提升,这将为其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产品净值“随行就市”下,

  理财机构怎样练好“内功”

  在“资管新规”落地并实施后,理财产品全面打破刚兑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波动无法避免,产品的净值波动也无法回避。但由于机构宣传和固有心理的影响,不少投资者在遭遇产品“净值”打破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逻辑。伴随而来的是恐慌情绪向市场纵深蔓延,形成了“踩踏”现象。

  从长期看,银行理财机构或需伴随市场驱动主动进行调整。

  资管业向来注重规模,银行理财也如此,可以说得规模者“得天下”。不少机构都将规模指标作为体现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而众多投资者也以此为准进行筛选。

  对此,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就曾表示,要杜绝“唯规模论”的发展倾向。

  在“资管新规”过渡结束后,银行理财公司正处于规模压力的阵痛之中。应如何调整追逐规模增长的思路,将更多精力回归“卖方尽责”的本质上?李奇霖建议,要鼓励理财子公司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的、有特色的产品设计及扎实的投资业绩来吸引客户,用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表现反哺规模扩张,并加快推进理财子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

  而在投资者教育和引导方面,专栏作家李利明也指出:要让客户对于风险及收益有更全面的认识,避免其在后续面对波动时大规模赎回产品。理财机构要尝试主动沟通,预见市场波动苗头时就要向投资者解释,比如市场可能出现某种波动,这一波动将如何影响到理财产品的收益,这一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面对这种波动投资者的理性决策或者理财子公司的建议是什么等,而不是等投资者出现较多赎回时再发出《致投资者的一封信》。

  (注:文内图表来源——普益标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文章关键词:

作者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