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璐:十年治霾史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启示

付璐:十年治霾史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启示
2022年05月24日 18:06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 CC讲坛第48期演讲于2022年5月21日在北京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来自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首席代表付璐出席,并以《十年治霾史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启示》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2018年11月15日,我在马来西亚东部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古晋,组织着第十届BAQ大会。BAQ大会 ,Better Air Quality Conferenc,是亚洲清洁空气领域最大的会议,来自亚洲各国的环保决策者和行业领袖,交流分享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经验。

  我面对几百名参会代表,分享了中国自2013年以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数据。我能看到台下,一些代表露出惊讶的表情。随着会议的推进,来自中国十几位专家分享了中国治理不同污染源的治理方法,我注意到外国代表频频点头。我们机构编写的中国经验报告《突破:中国清洁空气之路》很快被领完。

  问大家一个问题,您所在的城市,空气质量有在变好吗?我想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蓝天比过去多了。就我所在的城市北京而言,2021年全年的优良天数达到了288天,也就是占接近全年天数的八成左右。PM2.5的年均浓度是33微克/立方米,已经达到了这一项中国空气质量的标准。而在2013年北京的优良天数只占全年天数的一半左右,而PM2.5的年均浓度竟高达89.5微克/立方米。

  我是在2012年底加入的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开始专注于空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在那个时候我国爆发了持续时间比较长、覆盖面积比较大的重污染事件。这张图就是当时我和我的同事跑到了楼下,在距离北京国贸CBD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拍下了在蓝天之下,曾经清晰的高楼大厦变得模糊不清,好像被一层灰色的滤镜所笼罩。那个时候除了中外媒体上报道的PM2.5的数据,很多发生重霾的城市,公众是根本查不到实时的PM2.5数据的,而缺乏空气质量数据这件事情。

  在《2013年大气中国》“大气十条”发布之后,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之后,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中国政府投入18.2亿元,仅用3年时间,到2015年底,全国就建成了覆盖全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监测所有六项标准污染物指标。而且这些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是全部向公众开放的。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团队的头脑风暴中诞生了一个想法,“大气十条”是中国大气治理的重大转折,空气质量数据的公开情况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记录进程?也许对于政策的落地,对于未来政策的制定都会有所帮助。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贺克斌院士,也是当时我们机构的理事的赞同,他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想法。

  这一想法看似简单,但它涉及近百个城市的数据工作量非常大,那个时候我们机构加我就只有5个团队成员,但是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无论多难我们都想把它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教了贺克斌院士,也请教了北京大学的张世秋教授,同时我们团队还在报告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将大量的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效果,将很多枯燥无味的数据变成了一个个直观的图形。所以当这样一份报告发布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就这十年间,我们用《大气中国》年度报告记录着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这张图展示的就是在2013年——2020年间,连续两个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重点区域部分城市的PM2.5的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在十年前,作为空气污染最重排名倒数第一的河北邢台市,它的年均PM2.5的浓度已经从2013年的160降到了2020年的53,而深圳就走得更进一步,在2018年它已经达到了“欧盟标准”。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有62.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已经达到了中国的空气质量标准。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是必然的结果。

  可是我想说作为对全球大气治理的研究者,中国的蓝天故事非常可贵。首先,我们在空气质量改善这件事情上也体现了“中国速度”。其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做到了边改善边发展。当然最为可贵的是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带来了切实的健康效益。根据北京大学朱彤院士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与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比2013年下降了20%和41%。

  我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知道了中国蓝天故事背后的筋骨。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种子其实早在五十年前已经种下了。北京大学的唐孝炎院士跟我们讲述了,其实她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光化学烟雾开展研究,帮助兰州解决了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问题。

  正是有着众多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们的技术支持,我国在2012年修订了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其中。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并实施。这一套组合拳是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和科研技术团队紧密合作的成果。

  与此同时呢,科学治霾的需求,在全国各地井喷式发展。这一点,我和我的团队,真的是体会特别深刻。我们团队是从2005年开始,针对中国大气治理的共性问题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分享经验,介绍优秀的案例。在2013年之前,我们真的是追着城市问需求,在2013年的“大气十条”发布之后,就变成了我们接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环保厅局的电话,询问国外国内大气治理的优秀案例和材料。由于各地的污染特征不同,我们除了继续举办全国性的全国范围主题性的研讨会之外,还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大气十条”要求的重点区域,还有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举办区域性的技术研讨会,我们还编制了很多主题性的研究报告,来梳理和分享国外大气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转变。在这之前,环保只是环保局的责任,而从2015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后,立法明确规定,改善空气质量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环保主管部门是承担着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责任。

  而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机构从2019年开始就对城市的综合空气污染治理,应该说空气质量管理来进行评估,形成了“蓝天百强城市榜单”。评价的两个核心指标,就是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情况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力度。我们发现在过去几年排名靠前的城市中,一部分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有也是一些经济发展并不显眼的城市,说明这些城市都在为他们各地的居民的健康而努力,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重塑蓝天,是为了公众;而重塑蓝天的力量,也来自民间。

  这些年在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时候,每次谈到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的成绩,他们普遍是认为中国政府超强的行动力和决心,以及很羡慕我们国内的科研技术团队非常给力。我跟他们说不仅仅是这样,在中国向空气污染宣战之后,还有很多众多的环保组织的积极行动和全民的参与。

  在河北,也是我国钢铁产量最高的一个省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叫“李飞”,他在2016年建立了一个环保组织叫“绿行太行”。在过去的几年间,他走遍了河北的钢铁厂,调研和监督钢铁厂的排污情况。对于一些钢铁厂的排污口,他可能比钢铁厂的工人还清楚,正是他和他伙伴的这样一次次扎实的调研,把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和企业,来督促企业提高环境治理的水平。

  像李飞这样的伙伴,还有很多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为蓝天助力。

  每当我有的时候感觉有点累了,就会看一看旁边同行的坚守,也会看到更多新鲜力量的加入,疲惫感就随之消失。而我们自己的机构也是从只有5个成员的小机构在快速的成长,人员越来越多,工作成果也越来越被认可。

  我相信在道路的前方,是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安心呼吸的健康空气。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我用“健康”来描述空气质量,除了我们可以抬头就看到的蓝天之外,还有我们应该如何来定义空气质量呢?

  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发布了更新的空气治理指南,受世卫组织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它的修订工作。世卫组织的空气质量指南是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指导值,又从空气质量管理的角度来划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过渡目标。在指导值修订之后,依据最新的指南,PM2.5的年均浓度是已经降低到5微克/立方米,而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现在处于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渡目标之间,也就是说年均浓度是25——35微克/立方米。

  除了我国的公众一直比较关注的PM2.5之外,这些年我们在跟踪空气质量的数据发现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臭氧污染。对臭氧作用的一个通俗描述,就是在天为佛,在地为魔。臭氧层在高空的平流层可以帮助我们阻挡紫外线,而在对流层的近地面臭氧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它对人体健康和植被都会造成危害。臭氧污染可能导致人患有心肺疾病,不同于PM2.5,臭氧超标时候可能仍旧是蓝天白云,比如像我也要查AQI才能知道臭氧是否超标。如果AQI显示是轻度及以上污染,首要污染为臭氧的话,那戴防霾口罩也没有什么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关闭门窗留在室内。

  中国的臭氧问题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呢?我们来先来看趋势。在2013年——2019年之间,中国城市平均的臭氧浓度在上升,臭氧达标的城市的数量在下降,而一些城市的臭氧浓度在达标线上徘徊。在过去两年,虽然中国城市的臭氧平均浓度已经下降了,但是在2021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出现了6月——8月,三个月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情况。

  目前我国臭氧的标准是日最大八小时平均滑动160微克/立方米,与世卫组织的第一阶段过渡目标一致,而这个指导值是100微克/立方米,这也就是目前我们与健康的空气之间的距离。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下一阶段往远看我们的空气治理的重点该是什么?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其实也在间接的影响着大气治理。根据《大气中国2021》年报告的显示,在政府一系列停工停产出行限制的措施之下,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全国PM2.5的浓度较历史均值下降了27%,而同一时期臭氧的浓度反而上升了15%。

  在疫情下这些特殊的数据其实向我们再次证明,空气污染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在城镇化、机动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生产生活水平的下降会带来了PM2.5浓度的降低,但是臭氧却受其复杂的二次生成二次污染生成机制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光化学的反应机制下,臭氧的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若减排比例失当的话,“失衡”的话,臭氧浓度反而会不降反升。

  这个是为什么 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会是中国下一阶段空气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2年CC讲坛专题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8 紫建电子 301121 61.07
  • 07-27 盟科药业 688373 8.16
  • 07-27 弘业期货 001236 1.86
  • 07-27 工大科雅 301197 25.5
  • 07-27 中微半导 688380 30.8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