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明:如何评价和改进银行的整体声誉状况?

2022年07月26日14:46    作者:李利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利明

  根据“声誉风险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评价决定了其声誉状况。任何银行,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及监管机构、投资者、客户和员工四类,它们分别从不同视角看待银行的声誉并作出相应反应或行动,由于它们的视角不同,对于银行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从它们的行动中就能够看出。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中国的银行与欧美大型银行的声誉状况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在政府及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看来,银行的声誉不佳,这分别体现为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频频处罚和资本市场上银行的低估值;而客户和员工对于银行的声誉都很认可,这分别体现为银行的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一直不错,以及银行业的薪酬待遇处于社会高水平,对于一流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改进提升银行的声誉状况,核心在于提升政府及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评价和认可。

  基于政府及监管机构的视角:罚款情况

  就欧美的监管机构而言,除去日常的一些“小额”处罚外,对金融机构的巨额罚单屡见不鲜:2021年10月,瑞士信贷因受贿放贷丑闻项美国、英国和瑞士监管机构支付总额约4.75亿美元的罚金;2021年7月,汇丰因为对反洗钱活动的监督不力,被一些贩毒集团通过汇丰银行进行洗钱活动,最终被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缴纳约19亿美元的罚金;2016年9月,富国银行因账户造假丑闻向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支付了1.85亿美元罚款;2013年9月,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因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而对其做出9.2亿美元的罚款;2012年,瑞士银行因为操纵libor丑闻而被英国、美国和瑞士监管机构罚款达15亿美元,多家欧美银行都被处以巨额罚款。从这些巨额罚款可以看出,欧美监管机构对于大型银行的合规经营、风险管理水平和反洗钱状况等评价不高。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监管也从风险监管为主向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转变,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管理和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银行的处罚力度,不夸张的说,所有的银行、全国性银行的所有分行都受到过监管行政处罚,处罚事项包括违反审慎经营原则、风险管理不到位、信息保护不足、反洗钱不到位等等。从2017年以来,对单一银行最高超过7亿元的巨额罚单也开始出现。同时,过去几年来监管机构对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支持抗疫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这也表明了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银行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支持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并不十分满意。

  基于投资者的视角:估值水平

  就资本市场表现而言,银行的低估值是一个全球现象。

  欧美银行业的估值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根据7月25日收盘价计算,摩根大通的市净率是1.18,市盈率是8.67;美国银行是1.01和7.67;富国银行是0.93和9.34;花旗集团只是0.51和6.06;汇丰银行是0.66和11.22;高盛也仅有0.94和6.88,摩根士丹利是1.40和10.65,这就意味着这些欧美金融巨头的“在资本市场的声誉资本价值”较低,甚至为负数。

  国内银行的估值水平和欧美银行相差无几,在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宁波银行成都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四家的市净率超过1(7月26日分别是1.52、1.20、1.19和1.11)以外,其余上市银行全部破净,最低的只有0.32;市盈率超过10的只有宁波银行一家(10.44),这表明A股市场的投资者和美国股市的投资者一样,对于银行的前景不看好,只愿意以很低的价格买进或持有银行的股票。

  改进提升银行的整体声誉水平

  在维持客户和员工对银行认可的同时,提升政府及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银行的认可,是银行改进提升整体声誉水平的关键。

  从增进政府及监管机构认同的视角,支持经济健康发展、审慎合规经营、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不酿成金融市场重大风险、不导致重大洗钱犯罪、不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是成为一家好银行的基本要求。银行应该仔细对照监管要求,进行持续全面深入的排查和检查,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减少乃至消除来自监管机构的巨额罚单和重大处罚,从而增进监管机构的认可,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从增进投资者认同的视角,银行核心是如何摆脱“传统行业”甚至是“夕阳行业”的形象,个人认为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要让投资者认识到,虽然已经是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依然是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金融科技机构根本不可能替代;其次是要让投资者意识到,当下的银行不同于此前的银行,已经从经营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转变成金融信息服务商、金融资源整合商和最大的信息技术应用商,是在依靠最前沿的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最后,用经营数据证明,无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或者经济周期波动状态,银行都能通过出色的风险管理技术来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实现稳定投资回报。此外,中国的银行还要让投资者相信两点,一是自身披露的资产质量数据真实可靠,二是严监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并不会导致经营风险增加和资产质量下降。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道誉声誉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声誉风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牛弹琴:吴啊萍身份公布,这种动机太让人无语! 英媒:中方对美方警告超乎以往,不排除军事回应 他也对华发出威胁,中方回击! 阿里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预计年底前完成 旋涡中的华大基因:CEO尹烨被质疑博士学位有水分 苹果应用商店涌现大量色情APP 突发!B站被指盗播CBA赛事,被中篮联索赔4.06亿 每年狂砸200亿造车,李彦宏压得百度喘不过气来 尹烨被饶毅炮轰背后:年薪从362万降至91万,带货益生菌 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