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于3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出席并演讲。
万鑫铭分享的题目是“数据驱动加速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赋能行业变革——在用车健康监测生态展望”,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管理难题、创新重构生态。
万鑫铭指出,我国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汽车市场将由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的发展阶段。二是我国汽车保有量去年已突破3亿辆,很快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新形势下,在用车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趋势,提出“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我国对车辆安全、环保的合规管理,按照生命周期可分为研发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相较于研发生产阶段,使用阶段监管对象为C端消费者,管理对象多且“一车一况”,情况复杂、管理成本高。其次,我国围绕传统汽车建立了安全、排放相关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在放管服等一系列改革推动下,在用车管理向便民利企方向改进。比如在安全技术监管方面,放宽检验周期、实行“三检合一”、推行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等措施;在排放监管方面,推进全国机动车环保信息联网、对在用车实施检测/维护制度和排放召回管理等措施;在检验机构监管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管理。总体看,在传统车领域,我国现有政策体系及相关措施基本能满足在用车健康监测和管理需求。
万鑫铭也指出,新时代汽车产业跨界融合,汽车产品呈现自动驾驶、移动能源、智能终端三个新属性,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催生了智能电动汽车。智能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也给在用车健康监测带来了新的挑战。
报告第二部分,行业管理面临的难题。
一是电动化安全风险较为突出。根据《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2.0》的预测,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40%左右。随着保有量的增加,充电起火、运行失火、电池失效等使用环节的安全问题需要格外关注。
二是网联化带来的数据及系统安全问题影响较大。智能电动汽车需要频繁采集与回传数据,包含行驶数据、用户数据,乃至地图测绘等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数据。数据安全事关公民个人权益甚至国家安全,因此需要在使用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出现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隐患。
三是智能化安全风险。感知部件失效、决策系统失效和车路协同失效,不仅直接影响个人安全,也将给道路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已经逐步领先,并有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引领者”。现行传统在用车“定期检验+监督抽测+遥感监测”等手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智能电动汽车。因此,需要开拓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做好“智能电动汽车使用阶段健康监测”的新课题。
报告的第三部分,创新重构生态。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在用车健康监测生态方面万鑫铭分享了思考和探索。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化车辆检测” 的工作计划,政府希望优化产业生态变革,深化车检放管服改革,坚守车辆运行安全底线。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级新能源汽车数据平台监控,结合已有的机动车远程监管平台体系,可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运行在线监测,具备建立“数字化”、“无感化”汽车健康监测体系的基础。
万鑫铭针对“智能电动汽车健康监测技术架构”进行了思考。该架构通过车端边缘检测和设备检测,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平台;云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确定车辆健康情况,生成“车辆健康档案”。车主、车检站、维修站等后市场服务主体也可以依据“车辆健康档案” 提供高效和高质量服务。
围绕智能电动在用车新型监测模式,经过研判,万鑫铭认为行业需要着力攻关一系列关键技术,他提出3类关键技术及配套的标准规范问题供探讨。
第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为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系统检测模型与算法开发。主要攻克如:安全特征提取与状态识别等技术;第二个关键技术问题为基于反应机理的动力电池系统检测模型与算法开发。需要重点开展基于参数识别的电池系统健康及安全状态评估等多种算法的研究;第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为基于安全可靠数据链路的多终端服务软件开发技术。需要重点引入跨界技术。同时需要行业达成共识,形成一系列的标准规范。
智能电动汽车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突破后,将推动汽车行业的变革。不仅让智能电动汽车这种数字化的产品实现了数字化的监管,推动监管方式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具有深层次意义的是,这种数据驱动下的技术创新将带来更多便民利企的新型服务,促进整个汽车后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使用管理是畅通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要把使用阶段健康监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着力推进。因此,万鑫铭建议行业各方一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智能电动汽车健康监测与新技术、 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创新,共同推进智能电动汽车健康监测及使用管理新生态建成落地,助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李墨轩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