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2021年1月)今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做了题为“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风险与挑战” 的报告。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重要经济体。
对此,闫衍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会呈现出疫后复苏的态势,宏观数据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从经济修复动能趋势上看,我们预测未来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还会存在。因此可能面临宏观数据变化和微观主体运行之间背离的现象”。
谈及疫后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闫衍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仍有压力,新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对逆全球化的影响短期内仍然不会消除,大国博弈下的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仍需担忧,“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存在。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修复仍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首先,国内经济复苏并不平衡,结构分化进一步加剧,这将影响中国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和质量。其次,疫情冲击下的稳增长政策导致非金融部门总债务增长再度加快,宏观总杠杆率上扬,借新还旧压力较大,尤需警惕债务风险超预期释放引发系统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信用风险呈现先抑后扬走势,并呈现从民企向国企蔓延的态势,2021年随着政策的调整,信用风险释放或将有所加速,尤其需要警惕国企信用风险频发导致信用体系重构,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再次,2020年以来,政府部门逐渐成为加杠杆的主体,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压力加大,2021年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或将在部分高风险区域有所暴露,在适当推动债务市场化处置同时仍需防范其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
此外,随着宏观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化,可能会导致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债务风险的加速释放。
基于上述判断,闫衍认为,2021年的经济增速统计将显著好于2020年,但尤其需要从供需、行业、企业、收入分配等经济结构性层面出发,帮助微观主体克服实际困难,避免高景气统计与实体经济艰难的过度背离。此外应加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避免政策内耗。
他提出,第一,应对全球变局,利用好错峰发展的时间窗口。一是全面塑造自由贸易的国家形象。二是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与区域合作。三是加大国企改革的步伐与力度。
在宏观政策方面,回归常态化应循序渐进,避免“政策悬崖效应”。一是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要保证宏观政策组合的可持续性。三是注重保持宏观政策的调控空间与调整弹性。
此外,他还建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应仅关注总量,更应注重结构视角。在关注经济结构失衡和微观主体面临的实际困难方面,一是着力缓解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二是着力缓解不同行业修复的不平衡。三是着力缓解不同规模企业修复的不平衡。四是着力解决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
闫衍还强调,在全球量化宽松背景下,政策需要特别关注收入分配结构。一是借助产业政策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二是不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三是增加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也是重中之重。闫衍表示,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围绕是否需要进行“赤字货币化”的问题,我国财政部门与货币部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凸显出完善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放眼国内,我国在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上空间较大,协同效应的效果空间也较大。但我国也面临着具有自身特征的政策约束:多批次的减税降费政策逐步到达有效期限,企业税收负担或出现一定反弹;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水平较高,部分企业摆脱疫情时期“现金流危机”后又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疫苗陆续上市背景下海外经济体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开始修复,对于我国出口部门的支撑或有所减弱。
闫衍认为,基于多重风险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中国财政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地方财政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基本民生等领域承受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我国宏观杠杆率又有所抬升,2016年以来经济去杠杆的部分成果受到一定侵蚀,特别是2020年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国企违约风险也有所提高。
因此,上述因素决定了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协调性的必要性以及复杂性,对于完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闫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策组合搭配应以稳为主。2021年的宏观调控要以稳为主,避免调控部门的多项政策目标之间的掣肘加大。货币政策不宜过快收紧,建议保持稳健基调。财政政策边际调整,但同样不宜大幅收紧,建议专项债额度设置为3.2万亿元。在调控节奏上有所配合,尤其避免调控政策同时过快收紧。
其次,在操作目标上达成一致。2020年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实体企业和中小企业,而增发国债、地方债等逆周期政策惠及的首先是金融部门和国有企业。建议2021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形成合力,以稳定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共同目标。
第三,加强包容性政策的边际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框架,通过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例如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可以说是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典范。一方面,该项政策旨在通过专项债资金提高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借力财政畅通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可用于偿还专项债的本金和利息,是金融部门协助财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体现。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