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多一个拒绝暴力的孩子,就少一个暴力的受害者

孙鹏:多一个拒绝暴力的孩子,就少一个暴力的受害者
2024年07月01日 14:25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专题:2024年CC讲坛

  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60期演讲2024年6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来自江苏江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孙鹏出席,并以《多一个拒绝暴力的孩子,就少一个暴力的受害者》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可能要给大家稍微来一些小阴暗的东西,但是阴暗只是现象,我们还是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这个话题其实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关系,为什么都有关系?我想听完我的讲述,大家可能就能理解。

  到底什么是校园霸凌呢?是小孩子之间调皮闹着玩?还是同学之间闹矛盾?又或者是坏孩子拉帮结伙,搞破坏,欺负人?

  作为律师,我曾经参与处理过多起校园里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其中有两起事件让我印象最深。

  第一起事件,一个孩子体育课挥舞跳绳玩耍,甩到另一个孩子的脸上,造成一侧脸颊的擦伤。

  第二起事件,一个孩子在体育场两米高的看台边,被另一个孩子从身后推下,造成腿部骨折。

  两起伤害事件,你的第一感觉,哪个是校园霸凌呢?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从看台上推下去摔骨折的那个,因为行为恶劣且后果严重。学校也是这个观点。但我们说,任何事件都不是静止,需要对事情的全过程去了解,再做出判断。先来看跳绳伤害事件,看起来是不经意的误伤而且只是擦破点皮,学校认为属于学生间的正常玩闹,不必小题大做,可深入调查后发现,这样的“误伤”在这个孩子身上,半年来已经不下十次。再看那个骨折,确实伤的不轻,家长找到学校要说法,学校也认为事态严重,上报教育局,并请来属地公安、检察院一起协同处理,但深入调查后发现,推人的孩子是听说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受伤孩子竞赛获奖,一路兴奋地跑到操场,想从背后给他一个惊喜,不料变成了惊吓,导致跌落看台。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点糊涂?确实,我当时也有同感。我发现,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虽然对校园霸凌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校园霸凌的定义却缺乏认知,更不用说去辨识和应对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偶发的意外伤害被定义成霸凌、上纲上线,而真正的校园霸凌却在隐秘的角落滋生、蔓延、失控,邯郸的三个初中生,就是失控的结果。

  发现对校园霸凌认识不清的问题后,我学习研究了校园霸凌的相关知识和案例,编辑制作了校园霸凌防范主题的课件,在我所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向学校推荐我的讲座,很多学校学校也支持和认可,在班级、年级范围内安排宣讲。同时,我也会在朋友圈里宣传转发,而且每次都会附上一句“欢迎学校和教育部门联系对接,公益宣讲,不收取任何费用。”当然,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我认为,宣讲的首要目的是明确什么是校园霸凌,是指霸凌者对被霸凌者进行的重复的伤害行为。这其中霸凌者通常表现为一群人,有时也会是一个人;而被霸凌者基本都是一个人;所谓重复的伤害行为,表现为多次、持续、固定。

  在与学校老师的接触中,我通过研究案例发现,校园霸凌的定义虽然明确了,但表现形式却有多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的霸凌形式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年龄越大的孩子,霸凌行为的表现越隐蔽。所以光明确定义还不够,还要知道形式上的差别,才能更加准确的去识别校园霸凌。于是,我进一步修改我的课件,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现出差别。比如,8-10岁的小学生当中更多的是比较典型的肢体霸凌,打、踢、抓、咬这些暴力动作是最典型的形式,也是最显性的,大家比较容易理解;10岁之后到初中,长大一些了,意识到打人不对,就会出现更多的语言霸凌,比如挖苦、讥讽、嘲笑,散播谣言、传播隐私,甚至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起外号,只要涉及侮辱性的,都可能构成语言霸凌;再大一些,初中后期到了高中,随着年龄增长,社交能力增强,开始有小圈子、小团体了,于是霸凌行为就更多的表现为有意的排挤、孤立、冷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暴力,这也属于霸凌:关系霸凌。当然,这个区分只是让大家更容易识别,但实际当中越往年龄大,霸凌行为越不是单一化的,可能两种、三种甚至更多。

  每次和学校老师聊到这些霸凌行为,老师们都很有感触,毕竟他们每天都是直接面对孩子的,孩子的小心思、小伎俩老师都看在眼中、心知肚明。在老师看来,似乎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少数几个“坏了一锅粥的”孩子。老师们也坦言没办法,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只能绞尽脑汁想一些办法来“专项治理”,为此还有可能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老师们一致,认为必须要严“治”那些霸凌者,甚至还有一些声音要恢复六、七十年代的强制“工读学校”。“治”当然需要,但那始终是事后的惩戒行为,这种惩戒行为,作用的都是某一个个体,对群体似乎影响不大,而且这也不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我宣讲的重点并不在于事后的“治”,而是在于事前的“防”,目的是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

  在我的宣讲中,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旁观者,都是校园霸凌的参与者。霸凌者是领导、组织、实施、协助霸凌行为的人,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霸道,具有攻击性。被霸凌者往往体现出性格孤僻,有较强的边缘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说到这里,我通常会用狮子捕猎斑马来比喻,那些年幼、弱小、特别是脱离大部队落单的斑马,更容易成为狮子的猎物。孩子们听到这里尽管嘴上不说,但心里都会去对照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特质。

  实际上,在校园霸凌的参与者中,我关注更多的是除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外的旁观者。这就好比一颗橄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是橄榄的两端,都是少数,旁观者则是中间的部分,是大多数。旁观者对校园霸凌的态度,才是校园霸凌防范的关键。旁观者如果是起哄、看热闹,无疑会助长霸凌者的信心,给到霸凌者支持的效果;如果旁观者是制止、阻止的态度,则会帮助、支持到受害者,对霸凌行为达到遏制的效果。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大部分旁观者中的大部分既不起哄、也不阻止,他们会选择与我无关的态度,表现为事发时的回避以及事后的沉默。事实上,我宣讲时,台下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个心态。但要知道,当我们现场看到或事后得知霸凌事件而选择回避或沉默,会让霸凌者觉得自己行为不被反对,或者觉得自己实力很强,可以震慑住其他人。所以,这种回避和沉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霸凌行为起到了支持的效果,而这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在宣讲中呼吁的,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如果遇到霸凌行为,观察周围环境和对方的人数,选择合适的方式阻止霸凌行为。如果判断自己力量不能阻止,也要以安全为前提,寻找老师学校的帮助。哪怕就是当时没能阻止或者没找到帮手,在事后也要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因为,今天你的回避和沉默给霸凌者增加的信心,说不准哪天就会回馈到你自己的身上。而你的不回避、不沉默就能够打击到霸凌者、帮助到受害者。

  那么,如何让这大多数不再沉默呢?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低年龄段孩子的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些孩子对是非的判断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对善恶和正义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是简单淳朴的,是没有受到其他因素干扰的。而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要尽可能为孩子们保护这份善良、保留这份正义。因为,随着孩子们长大,随着他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些善良和正义会有所损耗,但年幼时积累的越多,长大后保留的也就越久。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今天校园里的大多数,就是未来社会中的大多数,今天对校园霸凌的发声,就是未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校园霸凌的防范,除了善良和正义的保护,对霸凌行为性质的认知也非常重要。在我接触过的一些刑事案件中,有不少嫌疑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对这样的事情,我经常无奈的感叹“明明白白守法,糊里糊涂犯罪”。对于校园霸凌也是一样,很多孩子也认为这只是同学间的打闹、玩笑、恶作剧,那些告诉老师和家长的人是玩不起,而那些身后跟着众多小弟、粉丝,走到哪都飞扬跋扈的人,却以强者的姿态受到盲目崇拜。尽管大家都知道霸凌行为不对,但却不知道霸凌行为的违法。在有一次面向初中学生的宣讲中,当我说到校园霸凌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时,有一个孩子就现场指出,我国刑法并没有校园霸凌罪。

  这让我既惊讶又害怕,惊讶的是一个初中学生法治意识如此之强,已经把刑法罪名翻了一遍;害怕的是这种自以为已经掌握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会让他和我刚才说的那些嫌疑人一样,被关进看守所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

  我在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似乎一直是在强调正向的激励,而缺少反向的警示。学校里的法治教育并不少,从小学就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但始终是在告诉孩子们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却缺少我们不该做什么,更缺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会有什么后果。要知道,霸凌行为本身虽然不是罪名,但根据情节和后果,是很有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侮辱罪、诽谤罪、过失致人重伤或死亡罪、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等刑事罪名的。

  有人说,孩子还小,不要吓唬孩子。可我们有没有发现,这种所谓的“不吓唬”,已经让一些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比如今年邯郸的三个孩子,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成了之前的唐山烧烤店打人的人。

  这张照片是我去一所监狱,参加一个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活动的照片。我把它也放在了我的宣讲的课件里。我跟同学们说,我去参加这个活动时,当我把车停在监狱门口的停车场之后,到坐在这个罪犯面前,我一共经历了11道门,每道门都需要狱警刷卡加人脸识别才能通过。同学们,你数一数,从早上起床到走进教室坐下,你经过的门有11道吗?这时候全场寂静,一些交头接耳的学生,也若有所思,显然,他们受到了震撼。他们对犯罪、对服刑、对监狱的认识来自于动画片和影视剧,这些作品对犯罪和监狱的描写根本没有任何警示作用,甚至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女生小声笑着说:到监狱里就能看到吴亦凡了。我姑且当她是个玩笑,但这种玩笑值得我们深思。我想说,想这样有影响力的明星艺人违法犯罪,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反向警示的教育,可现实中往往只有一纸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难怪会让那个女生向往在监狱里见到吴亦凡。

  在以前的宣讲中我一直呼吁,今天在这里也再次呼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中,要加强否定性后果的教育,对于适当年龄的孩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带他们接触到那些违法犯罪的后果,例如看守所、监狱这样的场所。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一些公、检、法机关已经会集中组织活动,开放给未成年人参观和体验,但基本是低年龄段的孩子,而且游戏化的成分更多。但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少年”,我们更需要的是警示和震撼,我们既要让他们知道你是祖国的花朵,家庭、学校社会都在呵护你,但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花朵的成长也要有方向,长歪了也是要被修剪的。我们不要把违法犯罪的后果神秘化,不要让孩子觉得我的世界里只有阳光雨露、关爱呵护,我做什么都是对的,违法犯罪与我的世界无关。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之所以要向善而行,是因为我们内心与恶的距离一样很近。

  其实,每次做校园霸凌宣讲时,面对台下一张张成熟且幼稚的面孔,我的心里都很有感触。讲得越多、办过的案件越多,我越发认为,校园霸凌这个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它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校园、聚焦在孩子之间。可经过观察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是校园滋生了暴力,而是社会的暴力入侵了校园;也不是孩子们要暴力相向,而是成人世界的暴力影响了孩子。所以,与其说校园霸凌是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到不如说校园霸凌是我们成年人反观自身的镜子。当问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时,也许答案不一;但要是问到我们希望人性向善还是人性向恶时,我想所有人的答案都应当是一致的。当然,成年人的世界少不了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强者、胜者,但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所谓强者,强在克己而非绝对利己,所谓胜者,胜在助人而非凌驾于人。也许我们杜绝不了霸凌者,也不能避免被霸凌者的出现,但是我们仍然要争取那中间的大多数,敢于发声、不再沉默;同时,我们也要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你的世界里并不只有学习成绩和各种才艺,看清楚你与违法犯罪的距离,因为那后果你承担不起。

  到这里,我本次演讲即将进入尾声,但我关于校园霸凌防范的宣讲仍然会继续下去。

  演讲的结尾,我还要用三个呼吁回顾今天演讲的内容:第一,呼吁加强校园霸凌防范知识的普及,不仅是面向孩子,家长、老师都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辨识校园霸凌,才能进一步应对和防范校园霸凌。第二,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对孩子们特别是低年龄段孩子善良本质的保护和正义感的培育,因为他们就是大多数、就是未来,他们的善良和正义,就是未来社会的温暖和希望。第三,呼吁在正向激励教育的同时,加强反向警示教育,只有认识到行为的性质才会有所顾忌,只有看清楚那条红线和越线的后果,才能心生敬畏。

  我们常说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但我们也清醒的知道,现实世界也永远会有坏人。无论好人坏人,都是曾经的孩子,孩子在什么环境里成长,长大之后就会营造出什么样的环境,而他们的下一代又会在这个环境中长大。我知道,我的宣讲影响的人群始终有限,我也知道,社会上的暴力、校园中霸凌不会消失,但是我们更加看到,人性的善会传递更广、会影响更大、会形成一个又一个能量场,而这样的能量场就在孩子们中间,所以我相信,我们大家也都要相信,相信孩子,相信未来,相信今天多一个拒绝暴力的孩子,未来就会少一个暴力的受害者。

  感谢各位的倾听,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4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