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何敏:转型金融 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殷红、何敏:转型金融 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12月03日 19:10 市场资讯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作者殷红为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何敏为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授信审批部高级经理

近年来,伴随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截至2023年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突破38万亿元,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绿色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金融进一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转型金融势在必行

金融在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中,不仅要支持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而且要支持高碳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需要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稳步开展。现阶段,新型电力系统仍在加速构建的过程中,清洁、高效、稳定的电力系统仍需要煤电参与。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在持续推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基础原材料的消费需求仍较大。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稳妥有序推动传统高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高碳企业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测算,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未来30年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规模近300万亿元。在目前的绿色金融框架下,高碳企业的经济活动通常不符合“绿色”的定义,其低碳转型的融资难度较大。据测算,现阶段绿色金融仅支持了我国约10%的经济活动,不足以支撑范围更为广泛的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

转型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拓展,转型金融更加关注高排放产业的融资需求。自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围绕转型金融的标准制定、产品创新、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启动转型金融研究工作,牵头起草了煤电、建筑建材、钢铁、农业4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并积极鼓励地方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开展各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2022年,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推出《G20转型金融框架》,从界定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5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转型金融高级别原则。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等机构针对转型融资活动制定了融资指引或标准框架,为发行人和投资人开展转型投融资提供参考。随着全球减排进程的持续,转型金融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地凸显。

高碳行业积极推进绿色转型

转型金融的支持主体是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为有效识别和对接高碳企业转型融资需求,本文对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路径和策略进行梳理,以便转型金融提供有效支持。

(一)火电行业。火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近三年来,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逐年下降,但仍是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火电装机13.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47.62%;火电发电量为6.26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66.26%,支撑近七成的电网高峰负荷和供热。火电因其技术成熟、稳定性高、调度灵活等特点,是能源安全、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火电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火电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化,在此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公开数据,发电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就可达到50亿吨。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火电行业大力推进低碳转型,主要政策要点为:一是制定装机方案,淘汰落后、延寿、应急备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二是实施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煤电与新能源实质性联营。近中期看,火电行业仍将是维持能源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通过推广超超临界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单位发电量煤耗水平。长期看,煤电的装机容量将逐步缩减,由单纯的基础保障能源向融合基础保障与系统调节功能的双重身份转变。

(二)钢铁行业。我国是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的中心,自1996年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以来,长期保持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钢铁协会数据,2023年末,我国粗钢产量为10.19亿吨,占全球产量的74.76%;钢材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52.71%。

国内钢铁生产仍由高炉—转炉工艺主导,现阶段长流程炼钢的占比约90%。以长流程炼钢为例,钢铁的生产流程包括烧结、焦化、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轧制等阶段。其核心环节高炉炼铁通过石灰石和焦炭在高炉中与铁矿石反应生成铁水,需消耗大量能源并会产生可观的二氧化碳排放。由于生产环节耗能高、产品社会总需求大,钢铁行业长期居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首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推算,钢铁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15%。

近年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围绕钢铁生产流程减排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涉及系统能效提升、流程优化再造、资源循环利用、冶炼工艺突破、产品性能升级和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发展技术路线。钢铁行业碳减排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推广和应用目前已成熟的低碳技术,努力推动短流程低碳技术,支持氢冶金、CCS(碳捕捉和封存)/CCUS等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技术研发。第二阶段:利用先进技术推进生产流程变革,实现生产流程结构的有序转型和升级,推动原料、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阶段:绿色和可再生能源在用能结构中占比显著提升,无碳冶金、CCS/CCUS等突破性技术广泛应用。

(三)水泥行业。受益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带来的需求增长,我国水泥行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上行期,产量和消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数据,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38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20.2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9.6%。

水泥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其生产工艺可简单概括为“两磨一烧”三个环节,即生料磨制、熟料煅烧、水泥粉磨。从用能结构看,由于熟料煅烧环节工艺温度要求高,化石燃料仍然是现阶段水泥行业最主流的能源形式。全球范围内,煤炭占水泥熟料生产环节用能的比例为70%,国内水泥行业生产用能有89%由煤炭提供,加之煅烧过程中原料分解产生大量排放,水泥行业整体碳排放可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10%,在制造业中仅次于钢铁行业。

近年来,水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等措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能效提升、燃料替代、碳捕捉封存等减排技术路径。水泥行业碳减排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5年之前,充分利用现有成熟技术提升能效、提高原料和燃料替代率,到2025年水泥熟料综合耗能低于或等于100千克标准煤/吨的产能比例达到30%,高于117千克标准煤/吨的产能基本清零。第二阶段:2026年到2030年,在能效提升技术实现较好的节能降碳效果以及原燃料替代技术研发基础上,推广水泥电窑炉、水泥悬浮沸腾煅烧、窑炉氢能煅烧等重大低碳技术,实现窑炉CCUS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第三阶段:2030年到2060年,在能效提升技术、替代燃料技术、替代原料技术、新型低碳水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实现CCUS的广泛部署。

(四)铝冶炼行业。我国是全球电解铝和铝合金制品制造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电解铝产量4159.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9.54%。原铝的生产过程包括铝土矿开采、氧化铝制取、电解铝冶炼和铝压延加工。其中,电解铝冶炼通过向高温熔融的冰晶石—氧化铝电解液中通电获得原铝,是铝工业能耗最大、排放量(考虑间接排放)最大的生产环节,占铝冶炼整体碳排放量的近90%。除此之外,焙烧制氧化铝环节和电解铝过程中的阳极效应也是铝冶炼行业的重要排放源。综合电解铝生产中煤电占比等因素,我国铝冶炼行业年排放量约为4.7亿吨。

铝冶炼行业减排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提升能效,减少电解铝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二是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电解铝生产电力消耗的间接排放;三是采用惰性阳极替代碳阳极,减少电解铝直接碳排放;四是提升原铝循环利用水平,减少氧化铝生产环节排放。预计行业减排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5年之前,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加快再生铝产业发展,完善废弃铝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铝产量。采用先进的铝水合金化技术,提高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鼓励企业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逐步减少使用火电电解铝产能。第二阶段:2026年到2030年,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第三阶段:2030年到2060年,在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行业用能结构保持平稳过渡,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转型金融发展前景广阔

(一)政策推动。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增加了低碳转型相关产业,并鼓励有关部门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要求的项目或活动提供金融支持,为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提供了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2023年,多地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纷纷出台转型金融政策,如《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天津市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转型金融实施指南》《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重庆市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等。

(二)市场广阔。首先,具有高排放特征的能源、冶金、建材等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高。如前文分析,“双碳”背景下,火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碳行业在低碳研发创新、升级改造、应用推广方面有大量融资需求,转型金融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见表)。同时,2023年4月,欧盟正式完成碳边境调节机制立法,将于2026年起对进口欧盟的钢铁、铝、水泥、电力等六类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涉及欧盟市场的高碳企业产生影响。

(三)业务产品创新。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例如,2021年5月,柳钢集团成功发行了国内钢铁行业中第一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将可持续发展挂钩目标定为“2022年单位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0.935千克/吨,比2020年下降0.188千克/吨”。同期,红狮集团发行总计3亿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设定“2023年单位水泥生产能耗下降至77千克标准煤/吨”的挂钩目标。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达660亿美元。同时,金融机构还通过资金、信息、技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传统行业客户低碳转型。例如,高盛集团、汇丰银行组织专业化团队,为客户提供金融市场投资组合的碳核算线上工具,协助客户以量化方式衡量资产的转型风险;建立碳排放交易柜台,为客户碳交易与购买碳金融衍生品提供便利等。

(四)龙头企业正率先推进低碳转型。通过对上述四个行业主要头部企业披露信息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重点排放行业企业正在加速推动转型发展,并提出了清晰的减排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转型金融服务需求。

转型金融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

总体而言,国内转型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有若干制约因素和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一)转型活动的界定较为困难。为转型经济活动获得转型金融支持的前提是,企业的行动或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经济社会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为此,提供转型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至少需从两个角度对客户进行充分考察:其一,企业的经营或项目的实施是否具有显著的减排效益,其采取的减排技术路径是否与行业长期的减排路线保持一致。为此,金融机构需提前了解客户所处行业的基本技术原理、主流减排思路和整体工艺水平。如前述四个行业分析,工业部门生产流程复杂、技术路径多样,学习门槛较高。实践中,金融从业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项目的技术原理,并快速判别其环境效益的高低。其二,企业或项目的减排力度不应落后于行业整体的转型步调。部分项目虽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益,但其减排幅度若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后续仍将面临资产搁浅风险。较为理想的环境绩效目标设置,应当略高于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曲线,需要企业在常规的技术更新基础上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实现。从现有的碳减排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设计看,大部分转型融资企业所设定的目标还较为单一,目标实现难度和激励作用还有提升空间。

(二)转型相关数据基础较为薄弱。转型金融产品通常基于转型主体减排等环境效益指标的改善数据,需要企业定期披露转型进展,以便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环境表现进行长期跟踪评价。但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碳企业仍无法提供有效的环境表现定量指标数据,使得转型金融业务创新推广缓慢,且存在“洗绿”“漂绿”风险。一方面,国内碳排放监测、统计制度尚未统一,部分高碳行业和领域的碳核算、碳减排等相关标准仍待细化和完善。同时,覆盖各行业、各类型企业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有待建立,企业环境表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还不够。另一方面,碳排放核算和报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数据填报、统计、分析能力,并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资源。

(三)高碳企业转型面临财务压力。长期看,推进低碳转型将有效降低高碳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社会声誉和市场竞争力。但现阶段,高碳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增速放缓、资产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偏弱等困难。以钢铁行业为例,2023年,247家长流程钢厂亏损比率波动在35%至85%,全年平均亏损率约达60%,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将制约企业转型资金投入。

转型金融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内转型金融标准、制度、产品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厘清。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策部门应加快转型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立足我国国情、参考国际实践,对标绿色金融标准制定过程、总结地方转型金融试点经验,逐步建立覆盖各类金融产品、主要行业门类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为转型活动界定提供清晰、可执行的操作指南。二是加强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重点排放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在证监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环境数据核查和报告标准,分行业、按规模逐步扩大环境信息披露强制披露的范围。对于环境数据统计核算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方法指导。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基于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转型金融相关的统计、考核、评价制度,将对转型活动的融资支持融入现有绿色金融评价和激励框架。

(二)金融机构应持续提升转型金融产品服务能力。一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围绕资金投向、合同条款和抵质押方式等开展创新,积极稳妥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碳排放权抵质押等融资产品。不同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特长和风险偏好,为高碳行业企业提供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等特色化金融服务。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研究。加强与高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对行业主要减排路径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充分了解行业融资特点和转型资金需求,针对性地设计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三是在把握转型金融机遇的同时,有效识别和管理转型风险。制定转型金融企业和项目的准入标准,重点支持行业内经营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环保表现优良的优质企业。加强对转型客户的定期评估,把握客户转型进度,防范“洗绿”“漂绿”的“假转型”风险。

(三)转型企业应重点做好转型规划和信息公开。一是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对能耗、用能结构、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关键环境表现指标数据的收集,借助第三方机构或自主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和报告体系,做好环境相关信息披露的能力和数据储备。二是做好中长期减排规划,设定与国家和行业减排目标相一致或更高的减排目标,并相应制定转型计划,包括企业转型战略、路径和对应的行动计划、融资计划、治理结构等,充分展现减排决心和目标的可靠性。三是定期完成信息披露。参考行业领先实践和国内国际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定期公开自身环境表现及转型计划执行情况,包括环境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为实现转型而开展的研发、运营、技术改造、治理结构、业务模式调整等。同时,做好与投资者的日常沟通,以更公开透明的转型信息披露赢得市场的信任。

主要参考文献

①转型金融信息披露研究课题组,殷红.转型金融信息披露研究——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J].金融论坛,2023,28(01):3-9.

②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R].2021.

③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R].2022.

④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马骏:若高碳行业转型无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或将导致“双碳”进程延迟[EM/OL].21世纪经济报道,2022.

⑤我的钢铁网.徐向春:躺平思维不可取,控产量是钢铁行业摆脱困境优选路径[EB/OL].2023.

来源:金融时报

(绿色金融)

(转自:绿色金融)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