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蓝碳经济火了!一文了解蓝碳的价值、现状与机遇

海洋蓝碳经济火了!一文了解蓝碳的价值、现状与机遇
2023年06月10日 11:46 市场资讯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产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生命都依赖于海洋。我们来聊一聊最近很火热的蓝碳经济!

2009 年开始,联合国就已经发布报告《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正式提出了“蓝碳”的概念——

世界上捕获的生物碳中,超过一半(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这种碳被称为“蓝碳”。其中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是国际公认的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厌氧环境,蓝碳生态系统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发展计划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个机构联合发布了《海洋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该报告提出,为了保护和重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和公平利用,应建立全球性蓝碳市场

蓝碳的现状: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

目前,全球60%的主要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退化。在过去50年里,红树林面积减少了30%~50%,珊瑚礁减少了20%,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大幅提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尽管蓝碳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远小于陆地森林,但它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培育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类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全球碳循环的83%是通过海洋循环的,这意味着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

同时,红树林、海草和潮汐沼泽等蓝碳生态系统也为所有不同种类的海洋和沿海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它们可作为天然屏障,保护人类免受热带风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它们还有助于保持沉积物并稳定海岸线,从而防止海滩侵蚀。

目前,超过6亿人生活在海岸附近。这些沿海地区在收入和粮食安全方面都严重依赖海洋环境。健康的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鱼类种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进而也“养活”了世界的渔业

然而,蓝碳生态系统的规模正在迅速缩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红树林面积减少了约40%,潮汐沼泽减少了60%。这会产生双重后果:它们不仅不能再将碳从大气中带走,储存的碳也会释放出来

人类的一些行为正在将蓝碳生态系统置于危险之中。这些重要的沿海栖息地的破坏主要是发展农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的结果。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压力只会增加。

蓝碳交易: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

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也是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蓝碳交易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也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需要构建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这其中包括了蓝碳定量化监测体系、蓝碳定价体系以及滨海湿地保护体系。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今年就印发《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版)》(下称《方法学》),规定了广东省(不含深圳市)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增汇行为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这是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填补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对促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蓝碳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蓝碳纳入碳汇交易,可以进一步激发国内碳汇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碳汇快速发展。例如在环渤海、黄海、长三角、珠三角等蓝碳资源丰富的地区,选择试点城市率先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示范,明晰产权归属、健全交易模式,推动蓝碳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同时支持蓝碳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的发展,探索蓝碳期货、期权和蓝碳资产跨境转让,积极开发更多的蓝碳金融产品及交易服务市场。

蓝碳计量:赔偿机制得到立法保护

虽然现在仍未有全国性的政策,但不少省市已经出台了针对蓝碳的立法保护。连云港市赣榆区检察院出台《关于在贝类非法捕捞案件中适用海洋碳汇赔偿机制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共11条,在全国首次明确海洋检察公益诉讼办案中贝类海洋碳汇损失计量方法及损害赔偿机制,抓纲代目为海洋碳汇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操作指南。

指引里探索“蓝碳赔偿”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与办理的督促保护滨海湿地行政公益诉讼案一起入选连云港市海洋公益诉讼六大典型案例。

《指引》结合海洋法捕捞刑事办案及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规则,在最高检认可的海域非法捕捞检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的基础上,建立了“认罪认罚+引导自愿认购碳汇”、海洋执法司法协同开展案件调查等操作性较强的办案规则,分步骤地详细介绍每个办案流程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办案操作指导。

蓝碳未来:海洋是我们对抗气候变化的盟友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一种方法是通过买卖碳补偿将沿海湿地纳入碳市场。这种方法通过帮助减轻旨在阻止使用化石燃料的碳税,为恢复和保护项目创造了经济激励。当温室气体排放较少时,造成的污染也就较少。当对税收的污染较少时,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环境效益,也有利于经济利益。

“蓝碳倡议”介绍称,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可靠的方法来测量和监测储存在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的营养生物量和土壤中的蓝碳。同样,如果这些系统被降解或转化,也有方法来估计这些系统的碳损失。测量红树林中储存的蓝碳的协议自建立已有一段时间,潮汐沼泽和海草草地的相关方法现在正变得标准化。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约471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3%。研究估算,中国海洋大约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3000万吨,相当于全球海洋年固碳量的1.4%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发文称,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星球。他呼吁所有人都致力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尊重和平衡的关系,“让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这件事,从而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星球上过上我们所希望的安全生活”。

 海洋碳汇形成机制与主要途径

提高增汇能力以降低大气CO2水平,可减缓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气候变化。海洋捕获CO2的“猎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这三类生态系统的面积虽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仅占陆地的0.05%,但它们的碳储量却占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以红树林为例,全球红树林总面积占全球近海面积的0.5%,但储藏在沉积物中的碳却占10%至15%。滨海生态系统不仅能固碳,有效防止海岸侵蚀,为海洋生物提供产卵场和栖息地,还能消波减浪,减轻海洋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影响。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机制包括碳酸盐泵、生物泵及微型生物碳泵等。

溶解度泵,利用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海洋的条件,使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在高密度海水重力作用下将二氧化碳“拖拽”到深海中。碳酸盐泵是通过碳酸盐沉积将二氧化碳储存于海底,而化学反应过程中还释放出等量二氧化碳,存在“碳酸盐泵”的反作用。

生物碳泵,通过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形成颗粒有机碳,在重力作用下由海洋表层向深海乃至海底迁移和埋藏。据估算,通过生物泵迁移和埋藏到海底的二氧化碳约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1%,绝大多数颗粒有机碳在沉降中被“分解”了。

微型生物碳泵,利用海洋中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生理活动吸收活性有机碳,再将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储存在海水中。微型生物碳泵是焦念志院士提出的海洋储碳机制,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形象地说,各种海洋生物、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形成颗粒有机碳,在沉降到海底的过程中,被海洋微生物、细菌不断“啃食”,到达海底就剩下很少的数量了。如果有机碳颗粒在沉降过程中不断与惰性有机碳分子碰撞结合,相当于给颗粒有机碳包上了一层蜡,得以沉至海底长期保存。

 科学界对海洋碳汇形成机制的研究

全球科学家都在探索增加海洋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和技术途径。2013年,国内30多个涉海科研院校、相关部委和企业成立以基础研究为主,涵盖政产学研用的全国海洋碳汇联盟(以下简称COCA)。2014年,COCA推出“中国蓝碳计划”。2015年,“海洋碳汇”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9年,我国提出“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以便在国家和地区建立海洋环境的负排放生态示范工程。2020年11月,在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上,COCA发布《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倡议书》;同年12月,召开“海洋负排放支撑碳中和”专题研讨会;我国相关涉海大学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有望为全球实现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10年前,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教授提出微生物碳泵概念,在经过若干大型生态系统模拟实验验证后,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认可,并被写入《世界银行2022碳定价状况和趋势报告》(以下简称IPCC报告)。实际上,在地球演化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因微生物的作用导致大规模碳酸盐沉积的实例,以厌氧、有氧微生物作为反应介质,实现了碳沉降。例如,在英国英吉利海峡比奇角有一片高100多米、长5公里的白色悬崖,即丹福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是碳酸盐沉积的自然景观,丹福白崖就是在微型生物(20微米,0.02毫米)作用下沉积而成的。美国科学家称,尽管这个巨大的惰性有机碳库形成原因仍然是个谜,但对调节气候变化的作用巨大,而且在地球历史进程中,曾经的惰性有机碳库比现在至少大500倍。

在地球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全球各地广泛分布的海相碳酸盐岩,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烧石灰的石灰岩石,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换言之,形成当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肯定吸收了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当然,海洋自然负排放过程缓慢,受海洋环境、人为活动等影响较为明显。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调控碳酸盐泵、生物泵和微生物泵三者之间的反应条件,以实现三泵协同增汇。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尽可能采取措施,调控反应条件,使“反泵”变为“正泵”,在高效利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固碳能力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三大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为碳汇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滨海生态系统的碳汇年产生量约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其中,红树林每年可埋藏27.16万吨二氧化碳,海草床每年可埋藏3.2万吨至5.7万吨二氧化碳,滨海盐沼每年可埋藏96.52万吨至274.88万吨二氧化碳,红树林、海草床以及滨海盐沼均具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力。

另一方面,作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威胁,碳汇能力有下降趋势。据粗略估计,由于滩涂围垦、资源过度利用、水体污染等原因,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全球67%的红树林、35%的滨海盐沼和29%的海草床遭到破坏,面积减少,不仅失去碳汇功能,还可能从碳“汇”变成碳“源”。

我国的蓝碳潜力及其对策建议

海洋可再生能源在碳中和中的作用巨大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风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是海上常见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海上风速比陆地上快约20%,发电量多约70%。风力发电以固定式海上风机为主,但漂浮式海上风机逐步发展起来并有望成为主流,海上风电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海上风电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发电价格也非常低廉。波浪能是海水波浪式前进形成的能量,拥有极为丰富的储量,能量密度较大,时空分布合理,海洋波浪能被誉为“蓝色石油”。利用波浪能发电,需要提高发电装置的适应能力和发电稳定性,发电装置进入深沿海是必然趋势。温差能是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所含有的能量,最大特点是发电非常稳定,一旦开机循环就可以稳定地输出电能,还可以产生淡水等附加产品。温差能发电系统循环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包括朗肯循环的优化。

海洋可再生能源,可以在碳减排和增汇两端发力,因而具有巨大碳中和潜力。减少碳排放方面,对比火力发电,海洋可再生能源没有二氧化碳排放,滩涂还可用来海水养殖,这也是增汇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碳汇能力的原则考虑

海洋在碳捕捉封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要珍视并利用好海洋提供的巨大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各部门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如在滨海湿地建立了数十个红树林保护区、数个海草床保护区和盐沼湿地保护区。虽然这些措施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有助于增汇减排,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提高我国海洋碳汇能力,原则上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雄心勃勃的目标,尽快提供更好更可持续的减排效果。要加强能力建设,更加合理地使用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这样海洋保护区网络保护范围之内的海洋栖息地,也能得到很好利用。二要把自然当作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要更好地加强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以发挥海洋碳汇功能。要以系统思路和方式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并进一步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加强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建立共建共享的协同解决关联问题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促进利益攸关方以一种透明、包容性方式参与这个过程。四要提倡并推动海洋和气候项目融资。要充分认识海洋和海岸线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及相关风险,运用ESG投资原则,促进ESG信息披露,以降低海洋碳汇投融资的风险。

提高我国海洋碳汇的对策建议

我们不仅要对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对受损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或修复,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利用经济手段,发展碳循环经济,利用自然循环的二氧化碳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滨海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避免过度开发,避免气候变化对滨海碳汇产生负面影响,发挥海洋碳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减少近海营养物输入,陆海统筹减排增汇。陆源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将影响河口和近海储碳,尽管初级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随营养盐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活性有机碳,进入环境后会成为滋生异养细菌的温床。部分陆源有机碳在河口和近海被转化成CO2排放到大气中,使高生产力的河口和近海反而成为排放CO2之源。因此,要加强陆海统筹,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科学施肥,减少向近海的营养输入,以便将碳“源”变为碳“汇”,提高河口、近海的综合储碳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二是采取技术措施,促进碳酸盐沉淀。例如,施加橄榄石粉和黏土矿物,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橄榄石粉和黏土矿物能将光合藻类产生的有机质由生物泵(BP)快速传输到海底沉积物上,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碳泵(MCP)和碳酸盐泵(CP)的协同作用,产生大量惰性有机质和固体碳酸盐矿物,达到大气CO2被长期甚至永久封存的目的。此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缺氧和酸化的海洋环境,还能有效抑制赤潮发生,在增汇的同时解决海洋环境问题。

三是加快海洋生态修复和综合养殖,促进人工上升流。通过人工上升流等海洋工程,改善海岸带环境,是海洋生态修复、增强海洋负排放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通过开发贝藻鱼等海洋立体生态养殖体系增强海洋负排放。海藻养殖过程可高效利用海水中的营养元素,并提高固碳能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碎屑被立体养殖底栖贝类、海参消化或埋葬;通过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等)驱动人工上升流,促进营养盐循环以提升碳汇能力,这一生态系统内部调节举措可以改变以往简单认为海水养殖是增加环境负荷和有机污染的认识,并实现由“污染源”到“增汇场”的转变。

(碳中和专委会)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生态系统 地球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广康生化 300804 --
  • 06-13 安凯微 688620 --
  • 06-13 溯联股份 301397 --
  • 06-12 国科军工 688543 43.67
  • 06-12 致欧科技 301376 24.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