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2020年11月27日 10:35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原标题: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来源:东风汽车

记全国劳动模范、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机床装配车间首席钳工朱卫东

(记者 龙际礼 孙波 实习记者 高良松 特约记者 龚俊平/文 记者刘鸿飞/图)“误差0.004毫米!”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组合机装配车间,100多台加工中心、自动焊接专机有序排列在车间一隅,朱卫东正在用方尺检测一台新设备的纵向导轨垂直精度,神情专注而严肃。

和所有专注于技能追求的技师一样,身高180cm左右的朱卫东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温和的面孔中透出一股专注的力量。

数控机床工艺要求误差不高于0.02mm,东风设备机床误差精度严苛到0.015mm,而朱卫东把这个数字控制在0.01mm以内,只有头发丝的八分之一。

朱卫东,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机床装配车间首席钳工。1988年从二汽技工总校毕业后,进入原二汽(东风)设备制造厂组装车间,从事机床装调钳工工作。这一干就是32年,在微米空间挑战技术极限,成为行业内屈指可数的“微米钳工”。

“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追求细节的完美,把创新当成一种常态,乐在其中,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正因为这样,一台台冰冷的机床是朱卫东眼里的艺术品,越是技术难题他越是上心,一次又一次在关键时刻帮助公司化解难题。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DH系列高速加工中心高性能机床,一举打破多年来国内同类机床由国外垄断的局面,树立了大国工匠应有的尊严与自信。

“荆楚工匠”、“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东风公司劳动模范”、“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这些荣誉正是对朱卫东专注工作最好的诠释。202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工匠代表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朱卫东

初心:当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

“当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多干活,干好活,干精干细,干得与别人不一样!”

和冷冰冰的机床设备打了32年交道,朱卫东一点都不厌倦,每天一到车间便趴到设备前敲、磨、测……已成为他的工作习惯。

从技校毕业进入设备制造厂时,18岁的朱卫东和一同进厂的年轻人一样,心浮气躁,总认为自己有理论,干活不会比老师傅差。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理论跟实际有很大的差别。

就在这时,朱卫东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名师——有“自动线医生”之称的全国劳模李化平,“李师傅的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我一生。”

在设备的液压系统中,安装阀门的集成材料是铸铁,在制造过程中由于铸铁内部容易产生气泡和缝隙,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蹿腔(即液压油从不该出现的孔中流出)的现象。经过研究和摸索,李化平创造性地用注入烟雾的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一天,李化平师傅把朱卫东叫到现场,指着种类繁多的零件说:“每个零件都是有生命的,你细心对待它,它就会回馈你最好的产品。只要用心,可以让咱们手里的设备成为‘艺术品’!”

师傅的话,让朱卫东第一次感觉到冷冰冰的机床也有生命,在热爱它的人眼中竟然可以是“艺术品”。

从那天起,朱卫东暗下决心:“做一名像李师傅一样的好工人!多干活,干好活,干得与别人不一样!”

学徒期间,朱卫东不懂就问,坚持用学习打造过硬的本领,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朱卫东把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琢磨零件、图纸和工艺改进。一到周末,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翻阅各种钳工工艺资料,不断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打磨自己。直到今天,朱卫东依然利用各种方式和点滴时间学习,紧密追踪和掌握机床装配领域的前沿技术,学习的知识从钳工、装配技能延伸到机床设计领域,成为既具有过硬装配技能又熟悉设计知识的“蓝领工程师”。

工作中一遇到技术难题,朱卫东喜欢把它们“带回家”细细琢磨,并在第二天给大家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朱卫东笑称:“我喜欢碰到问题。通过不断琢磨,用新方法把它解决掉,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那种感觉,很爽!”

组装一台设备,需要上千个零件,120余道工序。从清洗零件开始,朱卫东便通过看说明、查资料,将每一个零件的形状、功能了然于胸。进而用零件组装成部件,将部件安上整装机床,每个环节,他都要反复研究图纸,理解设计原理。一台设备下来,朱卫东已经将整个机床的构造庖丁解牛地装进了自己心里。

不到三年时间,朱卫东从跟着师傅打下手的学徒,迅速成长为组装车间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别人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出师了,朱卫东回答说,“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可能就是我比别人花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和琢磨。”

在加工中心所有的高精度零部件中,导轨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它的装配平行度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导轨的安装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为了追求那条最完美的直线,朱卫东用油石在安装面上,一点点进行着轻柔、细微地打磨,最精妙的平衡只在毫厘之间。

“要达到既定的参数要求,手上的活儿要做到‘狠、准’,很重要的一点是心里要有数。”朱卫东一边说一边做,这就好比很多人读书说的语感,钳工手上的活儿则需要手感。这中间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多琢磨、多练习。

钳工作业要用到十几大类、百余种工具,“一敲、一磨、一测”之间,每个人的手法技艺都有不同,产品的差别也在这些微小的动作中体现出来。为了使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朱卫东虚心向其他师傅求教,集众家之长,补自己短板。他先后学习了工友陈堰波的《刀库、ATC找正方法》、曾进红的《A轴转台机床原点设置》、胡新的《托盘定位锥套定位空及平面的加工方法》等,总结出的一套“望、闻、听、诊、切”的方法,能迅速判断、解决机床各种难题、故障。特别是他的“钢管听诊法”,把一根普通钢管放在耳边一敲,就能通过声音的传递精准判断机床的故障,从而大幅减少停机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绝技被大家交口称赞。

调试现场,机器轰鸣,朱卫东一手拿着气压阀控制设备由上至下移动,一手持仪表盘,凝神观察着每一个高度的误差。高度差超标时,则要调整滑鞍下的气压垫,往前倾一点、往后倒一点,直到仪表盘上的数字归于精准。在他手中,这些设备似乎都有了生命,而每一次安装调试都是一次“将心比心”的交流。

2003年,朱卫东被派到国外学习机床安调技术。他国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商品,还有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匠人精神,让他的眼界和思路豁然开朗,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全新认识。于是,他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年,工厂引进了几台PM系列卧式加工中心,朱卫东主动请缨,和两名同事对进口机床先进装调技术消化吸收并用于实践,成功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机床产品,部分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产品。

2007年,东风设备第一次为神龙公司提供高精度柔性加工线。在终验收现场,由于温差较大设备出现热胀冷缩,影响产品质量,依靠常规办法始终无法解决。作为项目主管,这个难题让朱卫东心里急得像猫抓一样,寝食难安。后来,他在现场外国设备旁转悠时,受到一个小装置的启发,利用工休时间反复进行试验,加以技术改善,终于取得了成功。加工精度得到了挑剔的外方专家认可,一举打破了神龙公司现场机床多年由国外设备垄断的局面,也为双方开启长期战略合作埋下伏笔。

由于朱卫东工作出色,工厂准备把他调到管理岗位。但朱卫东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自己喜欢做钳工的活,喜欢在一线捣鼓新东西,离开了机床就感到不自在。”

就是这种对技术的向往和痴迷,朱卫东坚守一线做一名普通钳工一干就是32年,“工匠代表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专注:毫厘之间彰显真功夫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爱这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朱卫东眼里,工作没有小大之分,岗位没有贵贱之别,在一个岗位上,就要责无旁贷地做到最好。

2006年,设备制造厂在为玉柴制造的凸轮轴孔精加工机床时,需要一套镗杆和导套,进口价格最低要十几万。为节约成本,公司决定不用进口件,自主生产加工,由朱卫东担任项目的主管并负责镗杆导套的技术难点攻关工作。

镗杆和导套的配合间隙要求为0.015mm,导套的圆度为0.005mm,镗杆要在导套中运动灵活,当时镗杆已经做好了,导套需要用研磨棒进行手工研磨,保证0.003mm的圆度。这对手工研磨的要求很高,稍微偏差一点就会造成导套研磨后出现孔径大、椭圆,直接导致镗杆在加工零件时的加工尺寸、孔径超差等质量问题,或直接造成导套报废,给生产周期和加工成本都带来巨大损失。

在进行手工研磨前,研磨棒尺寸、研磨粉、研磨量的选用上都要十分精确,朱卫东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既要保证圆度又要保证尺寸间隙有很大难度。同时做到两者兼顾需要调试者手、眼、心高度配合,需要心无杂念、手稳心细。

通过反复测量,试装镗杆检查间隙配合,修正研磨方向和研磨量,最终导套的圆度实现0.003mm和镗杆的间隙实现0.012mm,镗杆运动灵活,加工出的凸轮轴孔圆度保证在0.005mm,完全达到了替代进口产品的精度要求,也就是相当于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这一年,朱卫东36岁。“我愿意花费100%的精力专注于工作,不畏惧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而工匠与年龄无关。”

“精度是数控机床的生命,设备组装过程中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满足机床精度苛刻的标准。”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组装车间主任黄旭峰告诉记者,“朱卫东首先让我放心的就是尽心尽责,不断挑战精度极限,创造纪录。”

2017年,东风设备为杰克缝纫机公司精加工设备,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直线度为0.01mm,这就要求机床的直线度、平行度必须达到0.005mm才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在装配导轨找平行度时,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傅最好的水平也只能达到0.01mm。

朱卫东迎难而上,他用油石对导轨安装面进行精修,最开始时由于怕修过头,力度较小,修磨范围也不敢太大,磨了装、装了磨,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了,一直都没有成功。朱卫东停下来对自己得修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再次修磨时,他先分析、再找正,然后才动手修磨,油石修磨的量能保证了,范围也控制到了,确保一次一个进步,每轮修磨都能达到自己要的目标,最终机床导轨的直线度、平行度实现了0.002mm的精度,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的目标。

因此,朱卫东被誉为“微米钳工”。这也是朱卫东在刻苦钻研和千锤百炼中积累而来的,是在技能、方法、效率、质量、精度上追求极致得来的。

朱卫东在公司不仅创造了“卫东精度”,也在这里创下了“卫东速度”。

2000年9月,朱卫东的妻子临产住进了医院,而此时,朱卫东正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康明斯缸体加工自动线上。30岁的朱卫东压抑住初为人父的喜悦,请来自己的父母帮忙白天照顾妻子,晚上他加完班后再赶到医院陪床,困了就坐在病床边上眯一会。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朱卫东对缸体加工自动线中间底座的轻重、摆放顺序、水平调整、找正中心等问题反复分析验证,找出了一套快捷工作方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仅用了1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自动线水平找正工作,创下自动线水平找正速度最高纪录。

2012年初,朱卫东又一次担当重任,成为东风日产44台加工中心项目总主管。这是该厂第一次承接DH系列加工中心,由于一次性投入量大、周期短、精度及技术要求高,装调工作压力很大。试生产期间,在试切零件时,工人们发现每天开机加工出的第一个零件精度不稳定,现场工艺和调试的人员4天时间里排除了很多因素,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朱卫东沉下心来,他将前一天最后一件零件和当天首件零件对比,发现前一天的最后一件零件质量稳定,于是推断是加工程序出了问题。经过排查,果然是由于侧头补偿程序误把前一天最后一件零件的检测值反馈到了当天首件零件的补偿值中,使精度出现误差。

从查找问题,到解决问题,朱卫东只用了两个小时,他的能力让在场所有人惊叹。

不失本心,不慕浮华,朱卫东数十年如一日,只想把一件事做好。“钻得进去,沉得下心来,遇到问题不退缩,想尽办法去解决,才能把这个光荣的工作做好。”朱卫东深情地说。

担当:真本事折服客户

“工厂信任我,把担子交给我,我就要把工作做好,与工厂共命运。”

朱卫东参加工作以来,经历过东风设备制造公司繁荣发展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艰难求生的危难时期,市场的大起大落和行业持续下行,铸就了朱卫东担当尽责的优秀品格。对待工作中的难题,朱卫东以偶像德国国家足球队为榜样,坚持终场哨声不响,决不放弃每一分钟。

1997年,由设备制造厂承担的EQX65神龙缸体电喷线要投产了,这条线生产周期短、加工难度高,连车间的老师傅们都感到有些棘手。在选择项目主管时,车间领导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朱卫东。老师傅们犯起了嘀咕:“朱卫东从来没有单独承担过自动线装配,他能行吗?”

当时27岁的朱卫东接下了任务,二话不说,带着4个刚进厂不久的年轻人就干了起来,一边摸索着干一边赶进度。辛苦忙碌了一天,晚上他还要研究图纸,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为了赶任务,他放弃了节假日。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EQX65神龙缸体电喷自动线4小时切削240件,无任何故障,按照法方标准一次性通过验收,令法方总经理杜森先生赞不绝口。

“不能等,不能靠,要想办法。越是绝望的时候越不能放弃,要坚持想办法。”朱卫东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倔犟劲,在困难面前自加压力、攻坚克难。

2010年的一天晚上,刚结束忙碌工作回家的朱卫东接到车间主任的电话,东风商用车发动机厂紧急求援——一台进口设备出了问题,严重影响生产,“虽然设备不是我们厂提供的,但都是东风兄弟单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朱卫东当即表态:“今晚一定修好,保证不影响明天生产!”

朱卫东迅速带人赶到现场,这是一台三轴镗床,因突发故障造成精度误差始终无法生产。当进行完第一轮设备调校后,已是凌晨两点,虽然报告显示各项数据比原来预计的情况稍好,可问题没有完全根除。朱卫东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经过十多遍反复调校后,设备显示各项数据完全达标,故障解除。当大家收拾工具从发动机厂返回时,已是凌晨五点多。

“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加工、组装、调试,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出现新的‘疑难杂症’,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项目成败,能否让客户满意。”黄旭峰说,“朱卫东从来没让公司和客户失望过。”

如果说过去的设备装配设计工作还能参照国外先进设备,如今东风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已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遇到某些难题时,朱卫东更多只能依靠自己和团队摸索。“机床等设备的生产制造特点是一次性开发、一次性设计和制造,没有捷径,某些难题也缺乏参照。”

2015年,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瓦盖加工柔性线项目,夹具突然出现故障,导致机械手无法自动抓取零件,设备停摆。东风设备与日本几家制造商同台多轮PK,终于赢得维修权。但项目组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解决故障,在此危机时刻,车间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刚出差回家的朱卫东,他立即连夜奔赴现场。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他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重新设计出自动推料装置,经反复试验,成功恢复了机械手的抓料功能,设备终于正常运行。

朱卫东高超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客户和日本同行的高度赞许。

2017年,朱卫东负责的东风本田零部件“加工线连杆输送滚道的调试”项目,出现了顶料零件掉落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朱卫东天天盯在现场,观察测量、验证核算,在连续1440次顶料零件掉落频次为零的试验成功后,彻底解决了这个顽疾。

“再难的问题,也难不过办法。”朱卫东说,“当工作中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解决了,特别快乐;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解决了,特别快乐;一个项目顺利交付,特别快乐。”

近几年来,朱卫东带领项目团队共完成300余台加工中心智能生产线的装调任务,创造产值4亿多元;他参与研发的DH400卧式加工中心产品,荣获2018年中国机床“产品质量十佳”荣誉称号;他参与的重大课题《DH500系列高速加工中心开发与商品化》获得东风公司“十大科技成果”奖;他主管参与完成的多个课题,先后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东风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导完成的《便于脱销的轻量化小型零件定位夹紧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朱卫东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急难险重的项目上,也体现在特殊时期。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复工复产的战斗中,朱卫东身先士卒,始终冲锋在前。2月25日,经过申请和身体检查,朱卫东作为第一批复工的先锋队长提前复工上岗。复工后,他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赶工期,于3月30日顺利完成了项目的部装和精度调试等阶段性任务,为后续的总装和项目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又主动请缨担任通勤车车长,肩负起员工的交通和车间防疫的任务,确保员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工作。

妻子梁慧理解朱卫东,她评价朱卫东说:“和他在一起,心里感到很踏实。”

传承:不怕“饿死师傅”才能“教会徒弟”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

“如果有机会改变现状,你的希望是?”

“我希望能够从事企业技能教育工作。”面对记者的提问,朱卫东的回答毫不犹豫,“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所以这些年,我一直琢磨的就是如何将技艺进行传承。”

东风设备是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老企业,既面临着老员工多、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又面临着企业竞争发展对员工技术技能水平越来越高的挑战。看到这种情况,朱卫东觉得仅仅自己一个人技能提升是不够的,必须发挥自己的专长把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不要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朱卫东主动承担起带徒任务,先后亲自带了6名徒弟。其中李峰是半路“出家”,底子比较薄,朱卫东结合他干过钳工的特点,因势利导,从找水平到完成调试,每一步都不厌其烦地口授、示范。在李峰作为东风公司竞赛选手进行集训时,朱卫东还针对李峰的技能短板,制定了一整套详尽的训练计划,最终李峰走上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第三名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领奖台,并且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朱卫东的另一个徒弟王成,刚进厂时老想干点“漂亮的活”露一手,却总也理不出个明白头绪。朱卫东就一点点耐心细致地教他,使他很快成长起来。2014年,王成代表东风公司参加湖北省职工技能大赛并夺冠,甚至比师傅还早2年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会上,已经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的王成手捧着奖杯,深深地朝朱卫东鞠了一躬。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朱卫东琢磨出大量操作方法和现场施工的管理方法,同时他也发现工友有不少好的绝技、绝活,但在具体工作中各行其道,始终缺少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为此,他与工友达成共识,积极推行项目装配作业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建立。

在东风设备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档数控机床DH加工中心的研发、试制、投产过程中,朱卫东首先提出要将加工中心从装配、调试、保全工作一体化、标准化的建议。虽然从前没人做过,但如果不尽快建立系统化作业标准,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很难有保障。在领导支持下,朱卫东与团队成员编写出《DH加工中心操作规范》《DH加工中心操作维修培训》和《DH系列加工中心设备常见故障诊断手册》等标准作业指导手册。

近几年来,朱卫东编写的这类作业指导书和培训教材多达80余项,并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工友和同事们,帮助大家在安装调试同类设备时少走许多弯路。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让工厂工作效率提高50%,而且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

“不光自己要做好,还要带动周边的员工一起做好。团队好了,我们的产品才能更好。”朱卫东乐于分享自己的技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技绝活倾囊相授,借助“朱卫东创新工作室”这个金字招牌,他一直在车间里“招兵买马”。他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培训,为员工详细讲解作业标准以及如何解决安装调试中遇到的难题,分享设备装配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等,有效调动年轻人的学技热情。2019年该工作室被树立为湖北省“优秀质量管理实践标杆”;被湖北省总工会命名为“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徒弟杨平说,“‘钢管听诊法’是我师傅的绝活,但这个绝活现在我们车间一半的人都会了。”

2019年,朱卫东的徒弟黄奋飞被派去承担郑州日产生产线的装调任务。首次承担任务,黄奋飞坦言很忐忑。“放心去,相信你的能力,有什么事儿给我打电话。”朱卫东给黄奋飞吃了一颗定心丸。最初,黄奋飞一天要打三四个电话请教问题,随着项目有序推进,电话已不再是请教问题,而是向师傅报告项目进度。

从初出茅庐到成功进阶,再到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朱卫东完成了自我蜕变,一路成长的经历和成绩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同。“朱卫东用心、专注、认真、热爱行业,是东风设备杰出的技术工人代表。”

如今,当年那个风华正茂、青春逼人的朱卫东已经50岁,五十知天命。朱卫东说:“荣誉只能证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人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2 彩虹集团 003023 --
  • 12-02 思进智能 003025 --
  • 12-01 科兴制药 688136 --
  • 12-01 欧科亿 688308 --
  • 11-30 杭华股份 688571 5.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