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张维迎回到陕北窑洞上课

40年后,张维迎回到陕北窑洞上课
2021年06月18日 18:28 财经自媒体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40年后,张维迎回到陕北窑洞上课

  来源:大秦直道

有一名老组织部的人曾说,似乎有个魔咒,陕北人有魄力,有胆识,但不适合做官,从高岗到张维迎,再到白永秀,几乎概莫能外。

  ◎ 作者  l  子衿   编辑 l  拓跋睿

  本文5798字,精读完需15分钟

  他是当今陕北最知名、最有学识的人物!

  从榆林最小的县城——榆林吴堡的村庄走出,到全球最顶尖的学府牛津大学求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

  他创立“中国最具市场价值的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后又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得罪北大一众领导、教授,以及在燕园对他的评议两极分化。

  他和“地产界哲学家”冯仑是大学同学,但曾当众给老同学难堪,他怼过阿里巴巴的马云,撮合了“鬼精鬼精”的潘石屹和张欣的婚姻。

  死守市场经济主义,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他是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与“台湾偷游到大陆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论战长达20多年。

  陕北人的耿直、死守,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共4万人的“袖珍县城”吴堡,名人不多,《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算一个,他后来居上。

  他就是张维迎。

  从吴堡黄河岸边的村庄到西北大学,从牛津大学到北大燕园……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10年后,他回到陕北,在吴堡小村庄开课。

  5月27日,“辛庄课堂”在陕北吴堡县辛庄举行奠基仪式暨首期班开学典礼,“辛庄课堂”就是张维迎给企业家培训的地方。

  吴堡县政府很支持,张维迎这个诞生仅1年的想法便成功开篇落地。这意味着:以后将有大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奔赴这个处于黄河岸边的偏远村庄,在低调古老的黄河边的窑洞里接受最具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培训。

  张维迎,回来讲课了!

 01 被“捞”回的大学生

  2020年9月,张维迎和企业家黄怒波去了辛庄。

  彼时,一个新的广场刚刚在辛庄坑坑洼洼的地面上建成,全村人都沉浸在庆功的喜悦中。但村主任霍东征觉得广场只用来扭秧歌有些“屈才”,“应该有点文化气息”。

  曾在冰岛买岛的黄怒波眼睛很尖,当下便对“全村的希望”张维迎说:“我们就在这里建一个‘辛庄课堂’吧,你给最优秀的企业家讲授你的企业家理论。”

  二人一拍即合。1个月后,黄怒波的丹曾文化公司与吴堡县政府签约。

  这可是黄河岸边一个穷山僻壤,真有最优秀的企业家来听课?但不到一年,这里即将迎来第一批企业家学员。

  “黄土地上望星空,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张维迎的意图在“辛庄课堂”的slogen中显露无疑。这是他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家精神的一次重塑,这次从家乡的窑洞文化出发。

  谈及中国经济与改革,张维迎是跳不过的一个名字。这位主张独立与自由的经济学家,关联着中国几次重大改革的提出和推进。特殊背景下,他开放大胆的观点多次站在舆论漩涡,与传统经济理论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对峙。

  自1978年上大学离开家乡吴堡辛庄之后,这是他再次回归家乡的重大举动。实际上,当年他考上大学离开家乡,纯属“捡漏”。

1977年恢复高考,张维迎参加了考试。在这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还有文理科之分。理科没希望,他报过中文、历史、广播、电视编辑,但就是没有经济学。当时上大学可以填四个志愿,张维迎的第一个志愿是西北大学,第二个志愿是延安大学,第三个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报完三个专业后,还空了一个格,他想空着也不好,所以就填了一个北京大学。

结果他根本没被录取,然而还没来得及伤心,事情就发生了转变。

一些成绩不错但没有被录取的老三届致信邓公,接着中央扩大招生,张维迎搭了便车,被西北大学录取,专业是此前从未接触的政治经济学。

  “我的专业绝对不是设计出来的,就是偶然。如果西北大学不扩招,或者不设这个新专业,或没有把我挑进去,我就上不了大学啦,那么我今天可能也就不会搞经济学了。”造化弄人。

  直到开学张维迎才知道,同班的50个同学都是被何炼成“捞”回来的,他们有幸成了西北大学经济学系的“开派弟子”。

  “这个专业是何炼成为首的八位老师(被称为“八大金刚”)借扩招机会申请新办的……他们搬来上千份被其他院系放弃的考生档案……反复挑选,腿都坐麻了,生怕漏掉任何一个优秀的考生。

  就这样,张维迎的人生轨迹迎来大拐弯。

  中国有很多知名学者都出自何炼成门下,当年何炼成和其他7位创业者在低矮的平房中创立了西北大学经济系,将之从仅有18名教职工壮大到可与京圈力量平分秋色。有人把西北大学经管学院誉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把何炼成誉为“经济学界的西北王”。

  “何老师的第一堂课,就让我喜欢上了经济学。”张维迎在《恩师何炼成》一文中说,他总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事实证明,张维迎以后的行事和作风,无不受到这种学术自由的影响。

 02 “离经叛道”的学者

  1982年,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年会在西安召开。

  这是中国经济学界突破传统经济学束缚,取得重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当时还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张维迎以一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前辈的关注。这次会议对张维迎影响很大,会后,他开始自学现代经济学。

  一年后,张维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文章被删掉了好多,但基本观点在。文中“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的观点,旋即引发了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大批判。

  没多久,全国开始了反精神污染的批判运动,张的文章被列入自由化分子的典型文章。他是当时陕西省的八大自由化分子之一,学校研究生处的处长问:“维迎,我们都是贫下中农的孩子,党把我们培养上大学不容易,你怎么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在北京的茅于轼来信勉励他:“任何微小的观念进步,都会遇到莫大阻力;改革中的新观念,总会被自认为一贯正确的旧观念视为大逆不道。”

他回信说:“会等到他们向我道歉的一天的。”

  1984年4月,25岁的张维迎写就了《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第一次系统论证了价格“双轨制”,成为了30年改革史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9月知名的“莫干山会议”上,价格改革成了争论最激烈的议题,最终张维迎提出的“价格双轨制”成为官方政策。

  2016年,张维迎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展开论战。

  他的对手是林毅夫——当年从台湾金门泅渡而来——同样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但经济观点相去甚远的经济学家。

  “陕普”“台普”棋逢对手,论战定在北大朗润园。

  二人“宿敌”多年,1995年,两位国家智囊级学者首次交锋,就国企改革进行了一场轰动各界的辩论,被外界戏称“北大交火事件”。

  这一次是二人第4次辩论。争论的焦点是,政府要不要制定产业政策干预市场?林毅夫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来帮助企业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吴堡人张维迎更狠:毅夫举其他国家的例子说产业政策不会失败,那所有长寿的人都得过病,难道得病是他长寿的原因吗?

  如此不留情面的批驳很常见。两个人4次争辩,从北大校园吵到酒会,再从酒会吵到学术会议,谁也不服谁。长达20年的“对线”使得媒体称这场辩论为“世纪之辩”。前去采访的记者提前1小时到达现场时,朗润园已挤满人群,主办方不得不另设会场进行转播。

  他矢志信奉市场经济。2000年6月,“50人论坛西安会议”上,张维迎甚至建议政府官员应该人手一册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以此来认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

  《为钱正名》一文后,校方压力重重。张维迎几乎毕不了业。后来张维迎说,他受的委屈,没有比这次更大了。

  放到今天来看,张维迎“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钱是社会的一个奖章,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不应该回避钱把它看作坏东西”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

  这种“敢”或许可看作张维迎作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他曾说:“对于学者来讲,真正需要做到的就是超越,有独立的学术人格。”不过,当这种学术人格碰到坚硬的社会管理壁垒时,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2006年9月,47岁的张维迎接替厉以宁出任光华院长。然而4年后,他就在院长换届时被选下去。

  被他得罪的教授邹恒甫称他是“著名的陕北农民”,说“张维迎这辈子已经没学术前途了,以后只能在社会上胡混。”

  这是多数学者转向行政遇到的共性难题,太讲原则,太理想化。张维迎一直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其所追随的纯粹的学术自由在这里碰壁败北,随着匆匆下台宣告失败。早在2003年张维迎还不是院长时,他倡导的“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措施就引发争议,招致愤怒。

  不过他的前任厉以宁说:“维迎做院长,我很满意,我们应该鼓励他。但同时又指出张维迎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不足。”

  这里似乎有个魔咒:有一名老组织部的人曾说,陕北人有魄力,但似乎不适合做官,从高岗到张维迎,再到白永秀,几乎概莫能外。

  像这样将自己置身于多数的对立面,张维迎遇到过很多次。

  2004年卷入“郎顾之争”,家乡《西安晚报》的一篇文章刺目难看,标题是“张维迎的羊头与狗肉”。

  每一次张嘴,就能引来一场论战。他的同事兼老乡北大教授宋国青说:“一个秃子头顶上有个虱子,很多人看到了不吱声,张是那个会大声说出来的人。如果有人辩解说那不是虱子,张会说,你错了,就是个虱子嘛。”

  张维迎自己听到这话:“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胆量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只敢说皇帝的衣服透明度太高了。”

  牛津毕业,他真有股倔牛劲儿,黄河岸边的倔牛劲儿。

 03 回到辛庄的陕北人

  从学界到商界,被张维迎怼过的人不在少数。

  2012年网商大会上,马云说:“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的话,这些企业家一半已经死掉了。”张维迎怎么会甘示弱:“一个企业家如果因为听经济学家的话死掉了,那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去年6月,王石和黄怒波等人登完珠峰在北大办了一场“巅峰对话”。玩情怀的王石高谈阔论: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人有一种特有的冒险精神,需要去征服未知世界。

  张维迎作为嘉宾上台点评:“动物可能也有冒险精神,也会探索未知。不过,动物冒完险,应该是不会搞一个巅峰对话的。”

  你说他不懂人情世故?怎么可能。他是懒得表演人情世故,懒得随机应变。

  即使面对大学同学冯仑,张维迎还是不改作风。2013年的亚布力论坛上,冯仑说:“民营企业就应该像陕西农村妇女一样,丈夫不在家时恪守本分,不能到处乱晃,要身着长衣坐在门口等丈夫回来。”

  言下之意民营企业只管经营,剩下的制度等问题交给经济学家和国家。张维迎立马反击他的老同学:“但是如果你期待了一天,期待了两天,他还不回家的话,你还在门口坐着吗?”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张维迎有段知名陈述:30%是大骗子,30%是中骗子,30%是无意识地骗。剩下的10%是诚实的,但你不知道他(10%)在哪儿。接着,张维迎问难冯仑:“冯总,从万通讲,你有没有过骗人的经历?”

估计冯仑当时心里只想痛扁这个昔日同窗,便拿出一个万通初期甘愿吃亏忍辱负重还债的故事。张维迎听完,只说了句:“冯总好口才”。

  很难说,这样直言不讳的张维迎是出于长期形成的学术人格,还是黄土高原上孕育的性格。但可以肯定的是,将近20年的陕北乡土人文印记,并没有彻底从他身上抹去。这既让他被别人攻击,但又成为结交人脉的法宝。

  “万通六君子”创立万通的策划就是在张维迎的宿舍里做出的。

  当时张维迎去牛津读博士,师从大名鼎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张维迎把在双榆树的宿舍留了下来,冯仑住着。如果没有张维迎的宿舍,或许潘石屹SOHO中国就不是今天的SOHO中国了。

  他后来回忆:“如果没有到牛津读博士的话,我可能没有信心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我的好多同事后来都下海赚钱去了,也有极少数当官的,但是我喜欢学术研究。”

  有人质疑他牛津学历时,他拿出一张1992年6月22日,牛津大学Macallister女士发给张维迎的通知。里面写道:很高兴地通知你和Robert Shimer一起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奖金有200英镑,你将获得其中的100英镑。

  一位在光华工作过的人回忆,张维迎从不避讳自己的农民出身。有一年EMBA新年晚会上,开场有个羊倌背对观众,身着小袄头系头巾,咚咚咚敲着大鼓。鼓声停止,羊倌转身,众人一看,这个羊倌就是张维迎。

  张维迎对自己的家乡格外关注。他写文章,文章里面多数人都来自辛庄,亲人、发小、同学,或者邻里。他对村子里的事情很上心,《东征还是村主任》里写到的填沟一事,张维迎找钱找人上上下下出了不少力。对村支书的选举,他甚至比本地人还要上心。

  曾经有记者问他,你身上吴堡家乡的印记重,还是牛津更多些?他的回答颇具哲学意味,成长好多事情都是偶然的,不要想着怎么精心设计。好多人精心设计,最后就坐牢去了。

  也许“辛庄课堂”可以看做是他“回报家乡、造福桑梓的一腔赤诚”对家乡的回馈。

  这是个非营利性的公益项目,张维迎把收入的30%分配给辛庄村,用于村子的文化建设和村民福利。“辛庄课堂”培训对象以中青年企业家为主,培训项目每年不少于4期,每期30人左右。

  更远大的目标:致力于为中国中青年企业家提供独特的高质量培训项目和交流平台,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精神”为主、人文历史为辅,同时注重将“窑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融合,着力塑造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家。

  他担任过电视剧《陕北汉子》总策划,给陕北民歌作过词。他的父亲是陕北民歌的“亮嗓子”,喜欢唱歌,喜欢栽树。张维迎给北大的同学上课时,还会用自己家门前的杏树举例子。几次“闯祸”,张维迎的父亲都知道。他曾说,为了父亲活过一百岁,我不会惹麻烦!

  在2015年北京吴堡商会成立大会上,张维迎为《赶牲灵的人儿在北京》作词,歌词恳切真挚:

  生在窑洞里,长在黄河边;

  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几千年,

  父母都是庄稼人,可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走南闯北去赚钱,如今我成了生意人,

  黄土坡扎下我的根,土窑洞牵着我的魂;

  飘落在外多少年,洗不掉身上的黄土尘

  望着天空的云,想着老家的亲;

  不论在北京多少年,仍然是个赶牲灵的人……

  张维迎有一段话或许能代表他的性格:

我说话比较直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有些自以为政治上很成熟的人其实不一定真的成熟。

1989年,张维迎去看望他的一位领导,领导对他说:“维迎,你什么都好,但是有一点是有问题的。” 

他说:“什么问题?” 

“你政治上不成熟。” 

我说:“谢谢老陈,我以后一定注意。

 政治上不成熟是什么意思?所谓政治上成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但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包括后来去牛津上大学。

  张维迎说:“对我来说,读书、思考、写书、演讲、教书是我最擅长的事。”他闲下来写了不少他当年榆林小伙伴的文章,比如“非典型官员”王六、村主任霍东征、他的同学田丰、公社书记曹志勤……

  辛庄课堂开课啦,你们的张维迎,回来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蒋晓桐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3 航宇科技 688239 --
  • 06-21 利元亨 688499 38.85
  • 06-21 雷尔伟 301016 13.75
  • 06-21 威高骨科 688161 36.22
  • 06-21 漱玉平民 301017 8.8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