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仍少年: 深圳以创新打造全球标杆城市

四十不惑仍少年: 深圳以创新打造全球标杆城市
2020年10月14日 00:37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四十不惑仍少年: 深圳以创新打造全球标杆城市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引领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希冀瞄准全球创新标杆再创辉煌。

  10月11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一时间,这项被誉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礼包”的文件迅速刷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尤其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提出,深圳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等。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引领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希冀瞄准全球创新标杆再创辉煌。

  作为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深圳接下来应该如何发挥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力量的核心引擎功能和创新引领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又该如何再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充当探路者和排头兵?

  于深圳而言,要完成上述目标并非一件易事。但在受访专家看来,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必须闯出一条新路。

  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9月,在国新办举办的一场“介绍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发布会上,深圳市长陈如桂介绍,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深圳作为产业创新之城,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引领阶段,未来产业升级所需的“科学知识”,极大倚赖于自身的基础研究积累。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深圳的长项,基础研究却是一块短板。2017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是成为了深圳加强基础研究的一剂“强心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3月,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这也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中。

  在今年的一场《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坚朋介绍,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大湾区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爱三分。

  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北部,规划范围北起深莞边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以龙大高速为界,总面积99平方公里,覆盖了全区156.1平方公里超过60%以上的范围。

  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2018年在一个集中采访场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深圳能拿出这么大的地块,可能将是绝无仅有的。

  在9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核心区域是装置集聚区,包括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其中,科教融合集群引入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经在今年9月迎来了首批师生,中科院系统的第四所大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也正在筹建当中。

  光明区区长刘胜曾介绍,光明科学城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是相对偏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比较明确,利用其成果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产业应用的应用基础研究,也就是要致力于解决制约我们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大力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育“知识市场”,将是深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关键。

  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协同联动

  无论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是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依托。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看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协同联动,形成区域最强的创新能力。

  “粤港澳科技实力雄厚,关键要解决各自为战、不仅形不成合力还相互竞争的问题。”范恒山表示,论及高校数量,粤港澳大湾区排全国前列,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甚至世界上均有较大影响力。

  他认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能看数量,而要看不同创新资源间的协同能力。深圳未来要依靠共建合作平台、共创科技走廊等路径,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最高水准的攻艰克难。

  实际上,深圳在与东莞、广州等城市创新资源联动方面颇具代表性。以深圳光明与东莞松山湖举例,两区域地理位置毗邻,因此在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协同联动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横跨两地的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多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与科研平台相继布局,莞深协同发展已经从产业协作提升至源头创新的层级。

  (作者:李振,王帆 )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婷

深圳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15 广联航空 300900 17.87
  • 10-15 欣贺股份 003016 8.99
  • 10-15 中胤时尚 300901 8.96
  • 10-14 大洋生物 003017 28.85
  • 10-14 阿拉丁 688179 19.4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