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止盈止损、满仓加杠杆,正圆私募赌徒式投资还能走多远?

不设止盈止损、满仓加杠杆,正圆私募赌徒式投资还能走多远?
2024年03月11日 14:30 市场资讯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来源:机构之家

  广东正圆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正圆私募”),一家在私募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机构,其业绩的变动总是能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过去的几年里,正圆投资凭借出色的投资策略和精准的市场判断,其主要产品正圆壹号曾经创下了连续三年收益翻倍、6年50倍收益的辉煌业绩(详见图1和表1),管理规模也如“滚雪球”般迅速增长,成功跻身百亿证券私募机构行列。

  然而,近期正圆私募的业绩却出现了明显下滑,管理规模也快速缩水,甚至跌出了百亿私募阵营。

  表1正圆壹号产品近五年收益率

  由上表可见,正圆壹号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确实取得了非常亮眼的业绩,年度收益均超过150%,然而,2022年正圆壹号的年度回报为-15.48%,这意味着该基金在这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而到了2023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年度回报下滑至-29.96%,连续两年未能跑赢上证指数。

  正圆私募近期究竟怎么了?机构之家带着对问题的探究和疑虑,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缘由。

  一、满仓加杠杆的激进投资策略

  据公司官网显示,正圆私募一直秉持“守正、圆融、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服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相对比公募基金小作文式的论述,正圆私募理念可谓是比较接地气了:把握时代脉动、跨越产业边界、配置优质企业、共享时代红利。正如正圆投资在其八周年感谢信中提及的业绩根源推动力之一——时代的红利。机构之家通过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与交易特征进行梳理(详见表2),以期对正圆私募近期的业绩变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表2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及交易特征

  廖茂林,正圆投资的掌门人,属于市场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类基金经理,没有公募、券商等统一性的框架限制,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投资风格和管理能力。廖茂林认为,经验是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源于对自己选股能力的自信,择股方面采取较高的集中度;行业方面偏成长、周期性行业;在组合管理方面通常布局2-3个主线;仓位方面敢于长期高仓位加杠杆,管理规模不大时,杠杆一般维持在150%左右,目前杠杆普遍在20-30%左右。一般不择时,对于市场的涨跌波动,会通过行业及个股调整来操作。在市场中的交易活跃度较高,换手率在5-10倍左右。

  正如廖茂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我个人对大盘的指数是不做择时择机的,所以我管理的产品一直会保持比较稳定的仓位,不会对仓位进行择时择机和追涨杀跌的操作,有的产品一开始我就定义为它是一个激进的产品,加上早期的资金都是自己和朋友的,大家都能承受高风险,所以我不但满仓,还会用上两融,增加产品的进攻性。”

  接近正圆私募的一位人士对机构之家如是评价廖茂林的投资风格,“廖总喜欢重仓持有股票,不过对于选股他有一套独特的思路”。

  表3 2021-2023年公司重仓股统计

  廖茂林在持股方面的“长情”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于苏大维格TCL中环的重仓持股长达四年之久。出于对TCL中环的看好和信任,还参与TCL中环的定增,据统计,正圆投资持仓“TCL系”的市值一度高达18亿。

  由此可见,正圆私募过去的高收益与其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不无关系。然而正所谓盈亏同源,在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激进的投资策略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团队协作效果不佳:研究团队激励不足,投后服务缺位

  1.研究团队激励不足

  正圆私募成立于2015年10月28日,总部位于广州,注册资本1000万元,目前管理产品逾150只,公司有3名基金经理,分别是廖茂林、华通、戴旅京,均有公司股权,其中廖茂林是公司实控人,管理公司大部分产品。公司对基金经理采用平台化式运作,三位基金经理共享研究资源,独立进行投资决策。

  从公司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2021年公司从公募基金引入亓辰担任研究总监,同时招聘了多名清华、北大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人员。据天眼查查询结果显示,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持有公司股份。机构之家认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团队的稳定性和激励效果,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投后服务缺位

  据公司官网显示,资讯公告一栏仅有2021年发布的四篇公告,目前没有看到管理人相关的信息披露。

  正圆私募自2015年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产品规模和管理规模均实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2020年到2021年产品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亿元管理规模突破百亿,这无疑对公司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公司是在2021年开始意识到团队建设,引入投资总监,2022年开始完善投研、交易、风控管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2022年,公司在策略失灵、产品收益腰折时,公司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解释,而是存在侥幸心理等待“净值修复”的契机。面对市场质疑的声音,公司缺乏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滑,还会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比如投资者赎回、舆论压力等,最终导致公司管理规模锐减。

  “在基金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确实容易出现团队建设和投后服务等方面相对落后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投资者体验,还可能对机构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深圳某家公募基金运营负责人指出。

  三、内部管理之殇:策略容量评估失误,不设止盈止损风控不力

  1.策略容量评估失误

  2022年8月,正圆私募旗下基金经理戴旅京管理的“正圆日月当空、正圆锦衣夜行、正圆卧虎藏龙、正圆小伙伴”四款产品亏损率达50%,引发全网讨论,《致投资人的一封信》在投资圈广泛传播。戴旅京在致歉信反思道,2021年之后,所管理的产品规模快速扩张,与其过往的集中持股、灵活交易的风格暂不适应。管理不够灵活圆融,没有充分考虑到短期价格与长期价值的偏离度。事后,廖茂林也反思称,忽略了规模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的风险。

  据廖茂林在202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本人管理基金规模120亿元,华通、戴旅京管理规模在15亿元左右。只是并没有提及公司管理规模分配规则是什么?基金经理的策略容量是多少?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否进行深入分析?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公司应当对基金经理的策略容量进行有效评估,并结合历史数据和模拟交易进行量化分析,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策略的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仓规模限制等因素。如果没有对基金经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那么试错成本可能会较高,甚至导致亏损严重。这会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业务。”

  2.不设止盈止损,风险控制不力

  戴旅京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坦诚,“内心一直非常煎熬,由于大部分产品没有预警线和止损线,因此,很多投资人亏损惨重。”

  正圆私募不设止盈止损的策略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长期视角,然而,这一策略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风险。在市场出现大幅回调或个股出现极端情况时,基金经理可能无法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廖茂林、华通、戴旅京三位基金经理就在今年年初遭遇大幅回撤,最大回撤逼近60%。

  不设止盈止损的策略对于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如廖茂林在路演中建议“如果有1000万,只建议配置300万在正圆的产品上”。

  机构之家认为,我们需要认识到投资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任何一家投资机构,包括正圆私募在内,都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市场的波动、宏观经济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都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影响。正圆投资业绩的下滑,只是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投资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毅力和长远的眼光。赌徒式的投资,有时会让人错将运气和投机视作能力,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人能保证是常胜将军。

  对于正圆私募来说,业绩的下滑可能是一个警示,提醒其在投资策略、团队协作、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希望公司能够以此作为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
  • 03-11 骏鼎达 301538 55.82
  • 03-11 星德胜 603344 19.18
  • 03-04 中创股份 688695 22.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