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全泽源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围绕创新话题,提交了多份颇具新意的建议。在药品研发方面,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鼓励新药自主研发;在药品准入方面,他建议,畅通创新药准入医疗机构,提升患者用药可及与创新药研发可持续。
多举措鼓励新药自主研发
丁列明认为,中国已进入全球医药创新的第二梯队,这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与第一梯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医药创新发展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022年初,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PD-1申请在美上市,因为缺乏临床研究患者多样性数据支撑而受挫。这也让丁列明等一批医药人意识到,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协同创新,鼓励多方发力共同推动新药自主研发,不断提升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丁列明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积极探索以临床价值为主导的多方共赢的创新药合理定价机制;二是进一步增进临床研究环节相关机构和专家间的协同;三是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的税收优惠力度。
丁列明告诉记者,创新药研发的过程是一个科学论证和实验的过程,需要经过包括药物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动物试验,再到人群的有效性、安全性验证的临床试验,门槛高、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而且最终要靠进入临床应用靠市场来实现创新的价值,来反哺研发推动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药企创新须以市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另一方面,市场应为好的产品提供良好的准入环境。
目前,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已经与国际接轨,同时医保也担负起巨大的市场调节作用。国家医保谈判也顺应群众期盼,将众多原研新药纳入其中,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药费支出和经济负担。但丁列明表示,在谈判中,对创新药应该从临床价值和社会综合价值两个维度来合理确定价格,一味追求最低价并不利于良性、可持续发展,要把定价保持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多方认可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者愿意继续投入,让国家医保有能力持续支付,让患者吃得起自主研发的好药。
此外,丁列明建议,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新药研发的特点,进一步加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的税收优惠力度,适当放宽对生物医药初创科技型企业接受投资时设立时间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式等条件限制。同时,降低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进而鼓励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长期投资创新药产业,支持研发更多新药,造福百姓。
畅通创新药的“最后一公里”
除心系新药研发之外,丁列明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到创新药的“最后一公里”。
他关注到,当前我国医保、医疗的衔接与正在爬坡的医药创新产业格局仍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中创新药入院难即“最后一公里”问题尤为突出。当前仍然缺少符合创新药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加上受药品上市后评价不完善,药事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限制,部分创新药在纳入医保目录后入院率仍然很低。
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于2022年2月对会员单位创新药入院情况的统计结果看,2018年以来获批上市并通过国家谈判已纳入医保目录的14款创新药,在其临床试验牵头单位的平均入院率为42.9%,在其临床试验参与单位的平均入院率仅为41.9%。“这表明当前措施并未疏通创新药进入医疗机构的关键堵点,需要更加深入地解决根本性问题。”丁列明向记者表示。
为此,丁列明建议,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三药”外部联动机制。药品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药品审评与临床需求程度之间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医保谈判和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紧密衔接机制,减少中间重复审评造成的临床用药滞后,力争做到“随批随谈随用”。同时加强三大环节药品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深入挖掘分析,为“三药”联动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丁列明还建议,建立符合创新药特点的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规范药品上市后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统筹医药协调发展;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
责任编辑:张亚楠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